(原標題:“整治違規吃喝,一些地方過度解讀和加碼,有單位凡聚餐就審查、凡宴請就干預;有單位要求公職人員下班后隨時接受血液酒精濃度檢測”)
重慶市紀委監委“風正巴渝”微信公眾號7月1日發布評論文章《整治違規吃喝不能加碼“一刀切”》。
以下為全文:
最近,全國各地都在深入開展違規吃喝專項整治,這是正風肅紀的必然選擇,是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深入踐行。然而,在執行過程中,一些地方出現了過度解讀和加碼的現象。有的單位凡聚餐就審查、凡宴請就干預;有的單位要求公職人員下班后隨時接受血液酒精濃度檢測等等。
這些現象看似是在嚴格落實整治要求,實則是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錯誤理解。其本質是一種懶政思維和形式主義的表現。相關執行者沒有真正理解違規吃喝整治的核心要義,不愿花費精力去精準識別和處理真正的違規行為,而是采用簡單粗暴的“一刀切”方式,顯示自己的“積極作為”。
這不僅偏離了整治的初衷,也損害了政策的嚴肅性,其危害是多方面的。對干部職工而言,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積極性。正常的社交和餐飲活動受到不合理限制,讓他們時刻處于緊張和壓抑的狀態,工作的幸福感和歸屬感降低。從社會層面看,干擾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尤其是對餐飲行業造成了不必要的影響。從政府公信力角度而言,這種過度行為會讓群眾對政策產生誤解和質疑,進而削弱黨和政府在群眾心中的信任度。
糾正這種錯誤傾向,首先就需要準確理解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的核心和實質,加強對政策的精準解讀和宣傳,讓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干部群眾清晰了解違規吃喝的界定標準,明確哪些行為屬于違規,哪些是正常的社交和工作餐飲活動,避免因理解偏差導致執行走樣。
其次,紀檢監察機關應強化監督問責機制,對于在整治過程中搞加碼、形式主義的單位和個人,要嚴肅問責,追究相關責任,確保整治工作在正確的軌道上進行。
要精準劃定“公與私”界限,以剛柔并濟之策實施治理:一方面,不能只顧劃出一系列“負面清單”,還應通過出臺“正面清單”,明確“可為”邊界,列舉正確情形,讓干部清楚“安全社交”范疇;另一方面,用好典型案例,通報違規接受宴請等“公私不分”的反面教材,強化警示教育,清晰傳遞“公私界限即紀律紅線”等強烈信號。
黨員干部要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深刻認識違規吃喝的危害,不斷增強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要鼓勵群眾和媒體參與監督,拓寬舉報渠道,設立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督平臺,除傳統的電話、信箱舉報外,開通政務APP、微信小程序等移動端舉報入口,實現“隨手拍、即時傳”,讓群眾和媒體能夠便捷、高效地反映問題。
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目的是為了整治歪風邪氣、加強作風建設,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必須準確把握政策尺度,以科學、合理、有效的方式推進違規吃喝整治工作,讓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真正落地生根,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來源:風正巴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