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達)友人重金淘來一張日本舊照片,是日本間諜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拍攝于寧古塔治下冬季鏡泊湖地區出現頻率頗高的飲食業實物標志,不了解東北民俗、狡猾又多疑的日本人曾一度聯想到其可能具有暗號聯絡情報的作用,好友想知道照片中所拍物件的來龍去脈進而破解心中的疑團。
(日本間諜拍攝的招幌照片)
牡丹江冰道上的大車店
看過照片,余告訴友:片中所拍之物乃是冬季在牡丹江冰道上開辦的大車店招幌,絕非日本人認為的聯絡暗號標志。木桿上魚頭所指的方向即是大車店所在的位置,柳罐斗和下面掛著的三個紅色羅圈,代表著該大車店具有最闊綽、“帝王享受”的“四星”級標準。店里的客房不僅設有單間雅室、小包房,供給干凈的被褥外,而且必備客人消閑解悶的項目,如免費聽民間藝人說書、唱大鼓或二人轉等。除此之外,大車店的飯菜標準也是上乘的,也有單獨點餐的小灶,另備燒酒供客人食用。馬棚里,有專人鍘草喂料悉心照顧大牲畜。夜晚來臨,當院的更夫整夜四處巡邏防火防盜。
(關東消費低廉的冰上大車店)
冰上大車店被當地人俗稱為“水院子”或“冰上客棧”,是一種因寧古塔冬季冰路運輸而衍生出的季節性店鋪,一道在白茫茫冰路上泯滅已久的風景。
早些年,牡丹江是東北重要的“黃金冰道”之一。江面冰凍堅硬后,上自長白山叢林、中至寧古塔、下至三姓(現依蘭縣)之間的陸路交通便改為便捷的冰道。彪悍的關東人開啟了戰冰霜斗嚴寒的季節喧鬧,他們組成爬犁專業隊,運載著當地盛產的糧食、煙葉、人參、貂皮、木炭等土特產品,沿著坦蕩如砥的千里牡丹江冰道源源不斷地通州達府,進行商品交易之后,車老板子們又將城里的布、鹽、雜貨等生活用品,以及工業品運回農村、山區。
水院子的出現絕非偶然。牡丹江冰道上川流不息的爬犁隊,在饑寒交至時刻迫切需要有個地方歇歇腳,滿足人馬所需的能量需求,于是,催生出冰上客店這一合情合理的生財之道。在冰天雪地的交通要道,開設提供簡單食宿、收費低廉的冰上大車店,滿足了疲勞的行旅急需溫暖的住處、熱乎的食物和牛馬飼料的需求,是個雙贏的結果。
(日本間諜拍攝的水院子照片)
拉腳運貨的大車、爬犁大多都是原路跑來回,五輛八輛車組成的“車隊”十分常見。雖然,牡丹江冰道上住水院子的人大多數是只睡一宿,但只要在店里吃住順心,車馬貨物安全,就會有很多的“回頭客”,甚至有的車老板寧可多跑一二十里路,也要趕到自己熟悉的店里休息。“口碑好”的水院子,車水馬龍、你來我往,買賣十分興隆。
冰上大車店的招幌
舊寧古塔之地的客棧院內或門口,都豎有一根很高的幌桿,所掛招幌樣式的變化揭示店家“星級標準”的不同,這樣的約定俗成是店家和顧客眾所周知的。而初來乍到的日本間諜對此確是一無所知,幌桿上“羅圈”的種種變化,給他們帶來眾多的疑惑……
(店幌林立的買賣街生意興隆)
在舊社會,人們平均文化水平低文盲很多,大多數人只認幌不認字。水院子前面掛的招幌獨具無聲的話語權,活靈活現地向過往行旅展示該店家的檔次、經營項目等,熟悉本地風情的人,可根據其招幌樣式來作出消費選擇。
掛笊籬頭子幌的小店,暗示旅舍簡陋,服務對象是經濟實力薄弱的行販。多住的是下九流、挑八股繩或貧苦的路人。掛一個羅圈兒的店家,表示是大筒子炕無行李,不許窮人住店,但檔次不高。在東北,至今譏諷小氣吝嗇之人是“小店掛羅圈”,即緣于此。店掛有兩個羅圈幌子,表示店里有行李,既住大車又住行人,店內提供飯菜,多足大煎餅、豆腐腦等簡單吃食。掛五個羅圈穿成一串的幌子的大車店,表示有倉庫、寄存處、飯館等,院內能存放車輛和喂養大牲畜。最為高級的大車店,其招幌掛柳罐斗和一串羅圈。
(掛笊籬頭的最低等級客棧)
寧古塔的車店傳承著這樣的行規,只收宿費、飯費和草料費,價格很便宜。自帶干糧的,熱飯不收費,贈送咸菜和開水。
在友人提供的照片上可以看到,柳罐斗下掛的是三個羅圈,那以后寧古塔為什么沒有再掛三個羅圈的店家呢?蓋因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的關東人,不知道從何時起開始講究幌子“等級”,趕車的把勢如果進了一個羅圈的店,那絕對是做了一件失身份不體面的事。講話喜歡干凈利落的東北漢子,喜歡將羅圈的個數當成幌子的個數,如一幌店、兩幌店等,三幌店因為和“撒謊”店音同,寓意不占口頭彩,違背生意人誠信為本的行規,店家為求避諱就取消了三個羅圈直接掛五個了。
寧古塔的馬家羅圈店
需要補上一筆的是,寧古塔最早的羅圈鋪開辦于光緒末期,位于原斜文街“義泰昌”商號對面,由馬杰三、趙茂林合股興辦,據今已有百年的歷史了。據馬杰三的后人馬萬貴講,羅圈鋪主要生產羅圈、搖車、木桶、木盆、籠屜等手工產品,用料多以椴木為主,有時也用柳木。羅圈鋪是無字號也不懸掛牌匾的,屋內、門前堆放的羅圈或羅圈制品,就是最好的招牌。
(羅圈手工制作)
羅圈的生產工藝并不復雜,但在制作過程中,要求工人在技術上講求細膩認真,保證做出來的成品不變型、不走樣,經久耐用。尤其是制作籠屜時,必須將籠屜做成大小一致的同心圓,否則,無法放在鍋上使用或層與層間不嚴實漏氣。一個普通籠屜的制作工藝,需要隆圈、壓條、打眼等10多道工序,手法嫻熟的匠人也得花費半個小時的工夫。
馬家羅圈鋪生產的羅圈多用來做大車店的羅圈幌和飯店的幌子、篩米面用的籮,為保證羅圈能達到統一的質量標準、結實耐用,鋸好的木板半成品都要放在烘干爐內烘烤、燻干,然后在將木板加工成所需要的弧形。
早年間,整個寧古塔只有一個羅圈鋪能制作大車店掛幌,友人照片中的羅圈、木刻魚,想必也是馬姓前人的精彩之作。
(歸途)
一去經年。隨著現代交通管網的不斷擴展,現代交通工具不斷進步,因落后而被淘汰的畜力運輸走進了歷史深處,具有東北民俗文化特征的冬季牡丹江冰道大車店和招幌,變成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一張歷史照片。
廣寒宮般的牡丹江冬季,再也看不見馬拉爬犁在冰面上的疾走如飛,江上的客店和幌亦失去底色渲染成寒冰樣的透明空白,而那段不同尋常文化背景和時代印跡,仍為后人留下了一段故事……
參考資料:
寧古塔軼韻
店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