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緩緩君
首發 | 緩緩說
01
今天來說說海地(Ha?ti)這個國家。
這個國家很窮,窮到老百姓要靠“吃土”來充饑。
是真的吃土的那種。
商販們開著卡車從山區一整車一整車的把土拉到集市,二道販子在集市大量采購,然后交由雇傭的女工將其制成泥漿。
揉搓是僅有的過濾雜質的手段。
之后女工們會將泥土糊成餅狀。
講究的一點會在上面加上少許黃油和鹽,以提升口感。
然后等著曬干,就可以拿到集市來賣。
由于海地的貧困率和失業率居高不下, 糧食又極度緊缺,有相當多的海地人需要依靠這些“土味餅干”來充饑,甚至是把它當做一日三餐的主食。
長期食用這種土餅,不僅會出現營養不良,還容易感染各種致病菌和寄生蟲。
但是沒辦法,不吃土,他們可能就要等著活活餓死。
海地人已經習慣了將這些土餅稱作是“補鈣小餅干”。
而代價則是,當地每1000名嬰兒就有74人死亡,有25%至40%的五歲以下兒童長期營養不良。
諷刺的是,近30年來,聯合國其實向海地投入了大量的外部援助。
從聯海(聯合國-海地)支助團、聯海過渡團、聯海穩定團、聯海司法支助團,再到今天的聯海綜合辦公室,這些行動花費的總額達到近80億美元。
再加上各種志愿者、醫療隊、救援隊的入駐,以及直接、間接的經濟援助……
海地曾被寄希望于成為人類團結互助的樣板工程,然而現實卻是,它成為了失敗國家的模板。
2月22日,中國駐聯合國大使耿爽在安理會上,對這個國家作出了這樣的評價:
“長期以來,(海地)政治派別爭斗不休,政治人物毫不作為,濫權腐敗屢禁不止,國家治理幾近失敗。”
中國極少以這樣嚴厲的措辭去批評一個國家,何況還是落后國家。
除此之外,耿爽還呼吁聯合國應認真考慮海地存在的問題,避免無休無止的無效投入。
這種反常,引起了我對這個國家的關注。
(2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的海地問題電視會議)
02
海地是加勒比海北部的一個島國。
海地所在的島,也被稱為海地島(又名伊斯帕尼奧拉島) 。
但島上其實分布著兩個國家——海地共和國和多米尼加共和國。
其中海地占據島上西部1/3的土地,面積為2.78萬平方公里,大約相當于北京的1.7倍。
之所以一座不大的島嶼上出現了兩個國家,這就和西方的殖民歷史有關了。
1804年,海地宣布獨立,成為了拉丁美洲的第一個獨立國家。
放在整個美洲來看,其獨立時間也僅次于美國,而且也只比美國晚了20多年 (美國1776年發表《獨立宣言》,但等到打完獨立戰爭,就已經是1783年了) ,但今天的海地卻是全美洲最窮最落后的國家 (沒有之一) 。
海地還有另一個標簽——全世界第一個黑人共和國(對,第一個獨立的黑人國家不在非洲,而在拉美) 。
海地是拉美唯一一個以黑人為主體族裔的國家,今天的海地有約1200萬人口 (2017年數據) ,其中95%為黑人。
但黑人其實并非是海地的原住民。
海地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但在西方殖民者到來后,純種原住民早就已經遭到了種族滅絕。
事情要從哥倫布的地理大發現講起。
1492年,哥倫布拿到了西班牙王室的“天使投資”,開啟了自己大航海的時代。
一同攜帶的,還有西班牙女王寫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
哥倫布此行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和中國以及印度發展貿易 (在那個時代,茶葉、絲綢、瓷器以及香料貿易的利潤很高) 。
但哥倫布算錯了地球赤道的周長,而且是嚴重低估了 (哥倫布算出來的結果,只有赤道真實長度的1/8,誤差率達到87.5%) 。
但正是因為算錯了,才讓他拿到了這筆天使投資。
同年12月,哥倫布在海地島登陸,并將其命名為伊斯帕尼奧拉島(意為“西班牙島”) 。
當時島上原住民的文明水平還停留在捕鳥、打漁、種木薯的階段。
但哥倫布誤以為自己到達了印度,并將當地土著稱為“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在西班牙語中就是印度人的意思,后來將錯就錯成為了對美洲原住民的統稱。
哥倫布的發現轟動了整個歐洲。
1493年,西班牙在海地島建立了第一個殖民據點,并于1502年發表官宣,稱海地島為自己殖民地。
(哥倫布航海路線圖)
印第安土著的血淚史也由此開啟。
由于海地島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合種植甘蔗和咖啡這一類熱帶植物,再加上島上還發現了金礦,于是殖民者開始大肆抓捕印第安土著去挖金礦和開墾種植園。
再加上殖民者把天花等傳染病也帶了過去,導致島上的原住民人數銳減。
到了1544年,即殖民者到來的幾十年后,海地島上的純種印第安人就被滅絕了。
原住民絕跡后,西班牙人對海地島逐漸失去了興趣,開始把殖民的重心放在了南美大陸。
那里的人口和資源遠比海地島要多得多。
隨著西班牙的軍事力量逐步撤出海地島,島的西部則慢慢變成了各國海盜的聚集地。
這讓法國看到了機會。
法國先是鼓勵民眾向海地島移民,然后等到法國移民占據上風后,就宣稱海地島是自己的殖民地,并將其命名為“圣多明各”。
西班牙起初是不情愿的。
但在一番博弈和較量之后,西班牙在《勒斯維克條約》中正式將海地島西部割讓給了法國,即“法屬圣多明各”;而東部依舊歸西班牙,即“西屬圣多明各”。
這也成為了海地和多米尼加這兩個國家形成的雛形。
03
在不少國人的印象里,總是把西方殖民者當成一個整體來看待,反正他們都是侵略者,都不是好東西。
但其實殖民者之間也是有風格差異的。
比如西班牙和葡萄牙,就屬于簡單粗暴的那種。
怎么樣能實現快速、有效的掠奪,他們就怎么來。
而英法則不同,他們更看中在殖民過程中獲取長期、穩定的利益 (或者叫“可持續掠奪”) ,風格上更偏向于精耕細作,對殖民地的影響也更為長久。
所以被英法殖民過的地方,總是會埋下更多“雷”。
這一點,我們中國人也應該深有感觸。
就拿香港 (曾被英國殖民) 和澳門 (曾被葡萄牙殖民) 來說,香港的回歸時間比澳門還早了兩年,但回歸后的澳門遠比香港要讓人省心。
對祖國的認同,澳門要遠遠高于香港。
回到海地的歷史。
在法國殖民的時代,海地島西部的原住民早已絕跡,于是法國人用了一個非常缺德的辦法——把西非的黑人大規模販賣到海地島上去充當奴隸。
1681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發布了“黑人法令”,規定莊園主在為黑奴提供衣食和住宿的前提下,可以對他們施加各種殘酷的肉刑。
這些黑奴被迫在種植園中無休止的勞動,也讓海地的種植園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繁榮。
到了1780年時,海地(法屬圣多明各)為歐洲市場提供了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一度成為了美洲最富裕的殖民地之一。
只是,這是屬于少數白人的富裕,并且建立在黑奴的血淚之上。
法國的殖民也改變了海地的人口結構。
截至獨立前夕,島上的黑人數量,已多達50萬左右;而同期島上的白人,僅有3萬多人。
暴風雨即將來臨。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法國國內局勢陷入動蕩,這為黑人的起義提供了外部契機。
1791年的一個夜晚,20萬黑人以擊鼓為號,拉開了海地獨立運動的序幕。
之后的局勢一度相當混亂。
在海地內部,分成了三派人:黑人、白人以及黑白混血人種。
當時的情況是:黑人殺白人;混血殺白人;黑人殺混血。
三派人互相殺戮。
在海地外部,英國和西班牙蠢蠢欲動,想要借機占領海地。
更亂的是,法國國民議會派去控制局勢的法國軍隊,竟然和當地的殖民政府也打了起來 (一邊是革命黨,一邊是保王黨) 。
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名叫杜桑·盧維杜爾的黑人領袖,一會兒聯合西班牙打法國,一會兒又聯合法國打英國和西班牙。
通過不斷借助列強間的矛盾,削弱列強實力。
1799年,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法國再次進入巨變。
這一次,杜桑假意效忠拿破侖,一邊擔任殖民地總督,一邊訓練軍隊,暗中積攢實力。
1801年,杜桑突然發表了《獨立宣言》,宣布海地獨立,并永久廢除奴隸制。
這讓拿破侖感到憤怒且震驚。
拿破侖任命自己的妹夫查爾斯·勒克萊爾為法國遠征軍司令,率領54艘戰艦組成的艦隊和3萬名士兵遠征海地。
(法國遠征軍登陸海地)
杜桑則采取焦土政策,在法軍的登陸地放火,在水里下毒,然后躲在山林里打游擊。
起初,杜桑的抵抗讓法軍吃了不少苦頭。
但隨著戰事的推進,法軍逐漸對杜桑形成了包圍網,這讓杜桑的部隊損失慘重,一部分支持者開始向法軍投降。
這個時候,拿破侖的妹夫出了個無恥的昏招。
1802年,勒克萊爾假意寫信邀請杜桑和談,實則以談判為誘餌,將杜桑扣押,送到拿破侖面前。
一年后,杜桑就死在了監獄。
杜桑的遭遇激發了海地黑人的巨大憤怒。
一些原本已處于動搖狀態下的黑人,紛紛拿起武器,誓言要抵抗到底。
此后,法軍久攻不下,反而感染上了黃熱病。
拿破侖的妹夫勒克萊爾本人也死在了黃熱病之下。
損失慘重的法國遠征軍不得不放棄進攻,結果在回國途中被英國人截胡,成為了俘虜。
1804年1月1日,杜桑的得力助手讓-雅克·德薩林接過了指揮棒,再度宣布海地獨立。
至此,海地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獨立。
04
然而,這個國家的悲劇就在于——“出道即巔峰”。
在查閱海地的歷史中,我發現海地最輝煌的一段歷史,就是反抗殖民者、尋求民族獨立的這短暫十幾年。
在獨立之后,這個國家就是不斷地陷入動蕩和殺戮。
從1804年到1915年,這111年的時間里,海地前前后后更換了近90名領導人。
平均每個人的統治時間大約是1年零3個月。
比如杜桑的得力助手德薩林,在宣布獨立時,自己任命自己為終身總督。
結果幾個月后,這家伙又改變主意,宣布稱帝,加冕為雅克斯一世。
德薩林還對農業進行軍事管制,嚴格控制勞動力流動,變成了另一種的奴隸主。
在實施暴政兩年后,德薩林就遭到了刺殺。
此時,杜桑的另一名副手——亨利·克里斯多夫繼續接過指揮棒,成為了海地新的的統治者。
但這個人也沒好到哪里去。
克里斯多夫起初想學美國制定憲法,搞依法治國。
結果憲法頒布后,他發現自己的權力受到了太多的限制,干脆就起兵攻打議會。
結果還沒打贏,然后就帶著自己的人馬跑到海地北部自立為王,稱亨利一世。
稱王期間,克里斯多夫征調上萬黑人為自己修建了6座城堡、8座宮殿。
這樣的壓榨行為自然是激起了民眾的反抗。
1820年,克里斯多夫在政變中吞槍自盡。
有些人可能想,如果杜桑沒有被法國誘捕,由他來領導海地,情況會不會有徹底的改變?
畢竟他被尊稱為海地國父。
首先,歷史不存在假設;
其次,就算是他來領導,我個人也不太樂觀。
因為杜桑在被捕前,曾任命自己為終身總統,并賦予了自己指定繼承人的權利。
由此可見,這人也做好了當獨裁者的準備,而且很可能想把位子傳給自己的子嗣。
如果真的讓杜桑來執政,結果未必會好到哪里去。
(杜桑雕像)
20世紀初,海地更是創下了7年發生6次政變更換8位總統的記錄。
到了1915年的時候,海地已經在政變中陷入了無政府狀態。
同年,美國出兵占領海地,并扶植親美總統上臺 (一同被美國占領的還有隔壁的多米尼加) 。
客觀來講,美國占領海地期間,確實讓海地的政局得以暫時穩定,還推動了海地的基礎設施建設。
但對海地的建設,其實是建立在美國可以強迫海地民眾勞動的前提之下 (當時海地政府允許美國以武力威脅帶走民眾,來充當修建基礎設施的勞動力) 。
所以在美國占領期間,同樣激發了海地人對美國不滿。
小羅斯福總統上臺后,美國的外交轉向了“睦鄰政策”,美軍也于1934年撤出海地。
當然,所謂的“睦鄰政策”的背后,其實是美國于1929年發生了大蕭條,這嚴重沖擊了美國的經濟。
美國不得不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而撤回海外駐軍,就是一種節省軍費開支的有效方式。
1957年,弗朗索瓦·杜瓦利埃(以下簡稱“老杜”) 打著反對獨裁統治的旗號高票當選海地總統,隨后就開啟了杜瓦利埃家族29年的獨裁統治。
這種情況從海地獨立建國以來,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發生。
沒執政的時候高喊反對獨裁,一旦執政,就搖身一變成為新的獨裁者,還想把位子傳給自己的后代。
就在老杜臨死之前的幾個月,他楞是通過修憲,把擔任總統的最低年齡標準從40歲降到了18歲。
因為他的兒子讓-克洛德·杜瓦利埃(以下簡稱“小杜”) 當時正好是19歲。
(老杜把小杜扶上了總統寶座)
有意思的是,在海地政權交替的過程中,獲得了美國的保駕護航。
這件事也再一次證明了美國這個國家的虛偽。
美國總是打著自由、民主、人權和反獨裁權等旗號,去譴責、打壓甚至是直接入侵那些反對它的國家。
但無論是當年的海地,還是今天的沙特,毫無疑問都是獨裁國家,但卻得到了美國的支持和保護。
為什么?
因為有利益在。
老杜上臺后,就同美國簽訂了《海美雙邊軍事協定》,不僅聘請美國人來為海地訓練軍隊,還向美國提供了導彈基地。
除此之外,老杜還威脅美國,如果不支持他,他就向共產主義國家求援。
所以在老杜傳位給小杜的時候,美國海軍還專門在海地周邊的海域巡邏,以防反對派對小杜發難。
但小杜的獨裁統治實在是不得人心,而且貪污腐敗極其嚴重。
嚴重到什么程度?
1980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了幫助海地緩解外匯危機而向其提供2200萬美元的貸款,結果小杜竟然直接拿走了其中的2000萬。
別人貪污,貪的可能還只是小頭;小杜竟然能直接貪到只給你剩下一個零頭。
絕了!
1986年,在一輪又一輪的全國性抗議下,小杜被迫下臺。
離開海地時,小杜乘坐的是美國安排的軍機,順便還帶走了1億美元,前往法國避難 (天道好輪回,這家伙后來竟然還破產了,一方面是因為揮霍無度,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老婆綠了他,然后在離婚時分走了一大筆錢) 。
(小杜前妻)
1988年,海地繼續回到民主選舉。
但無論是民選政府也好,獨裁統治也好,不變的是這個國家非常貧窮和腐敗。
2010年,海地發生大地震后,中國曾向海地提供了價值1.03億元人民幣的援助。
但錢用到了哪里,你根本就不知道。
這樣的做法當然會讓人心寒。
所以到了2016年海地遭受馬修颶風襲擊后,中國紅十字會對海地的捐助降到了10萬美元。
05
回顧海地這個國家的歷史。
除了反抗殖民統治時期那短暫的光輝,你根本看不到這個國家有什么希望。
執政者,無論是獨裁的,還是民選的,都忙著打壓異己和貪污腐敗。
而底層民眾,則習慣于使用暴力來為自己謀求利益和解決問題。
2018年7月,海地政府宣布調整油價,憤怒的群眾走上街頭抗議時,殺害了當地的一名公務員,并拖拽著他的尸體游街示眾,最后當街焚尸。
要知道這還是在海地的首都太子港。
2019年2月,海地爆發大規模反政府游行,他們封鎖道路,打砸商店,焚燒政府大樓,逼迫政府滿足自己的要求后,沒過幾天,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然后再來一輪打砸燒搶。
這個國家充斥著投機、腐敗和暴力。
他們善于反抗,卻缺乏一種建設性的力量。
而且你很難分清,究竟是政府出了問題,導致官逼民反;還是說民眾出了問題,以至于無論誰上臺最后都會亂。
當然,也有可能是政府和民眾都出了問題。
如何破局?
說實話,我不知道。
畢竟,聯合國花了30年的時間,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都沒能幫助這個國家走上正軌。
海地至今仍一窮二白,治安混亂,人均GDP還不到800美元 (而且2019年還下降了,而同在一座島上的多米尼加,人均GDP則超過了8000美元,是海地的10倍) 。
出生率反倒是高的驚人 (2012年時還只有980萬人口,2017年就上升到1200萬了) 。
所以我們不得不考慮一種可能:
有些國家,就是會成為失敗國家的。
這或許是因為它不具備成功的要素。
什么是成功國家的要素?
我覺得大致要包含幾下幾點:
1.執政者必須要有遠大的政治理想,是真的想為國家和國民謀福利;
2.執政團隊要有足夠的戰略眼光,靈活的外交手腕和正確的經濟政策;
3.這個國家的老百姓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勤勞致富的決心。
第三點,我認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點。
因為無論執政者還是智囊團,終究還是來自于這個國家的民眾。
有哪些國家能符合以上條件?
在我的印象里,曾經的美國、今天的中國,以及從“地獄難度”下一步步走向繁榮的新加坡,都具備這些要素。
06
最后,來回答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
為什么耿爽會在聯合國安理會上以嚴厲的措辭批評海地這個國家?
一來是,這次安理會的主題,本來就是專門討論海地問題的,而中國這些年也確實在海地投入了真金白銀來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就像上面說的,光是2010年的海地大地震,中國捐助的現金、物資和醫療援助就超過了1個億。
而且在那次地震中,有8名中國維和警察犧牲在了聯合國駐海地的總部大樓。
根據新華社的報道,這8名維和警察分別是:
朱曉平,公安部裝備財務局原局長;
郭寶山,公安部國際合作局原副局長;
王樹林,公安部裝備財務局原調研員;
李曉明,公安部國際合作局維和警察工作處原主任科員;
趙化宇,公安部警務保障局政府采購工作處原副處長;
李欽,原云南省公安邊防總隊司令部參謀長;
和志虹,原云南省公安邊防總隊昆明邊防檢查站執勤業務二科政治教導員;
鐘薦勤,原云南省公安邊防總隊政治部宣傳文化處干事。
中國為海地的建設投入了巨大的資源,付出了重大的犧牲,我們當然有資格就這些投入所換來的回報進行評論,并認真考慮這樣的援助是否應該繼續下去。
諷刺的是,海地這個國家至今沒有和中國建交。
這就涉及到第二重因素了——海地背后的臺灣問題。
到目前為止,臺灣當局在國際上還剩下15個“友邦”,而海地就是其中之一。
2020年9月,海地帶頭在聯合國大會上公然稱臺灣為“國家”。
這就是在踐踏中國的底線了。
這樣的國家,中國真的有必要繼續援助嗎?
我認為沒必要。
有些國家就是“畏威不懷德”的。
一味地綏靖,只是在喂養白眼狼。
事實上,海地現任總統莫伊茲就是這樣的投機分子。
去年3月,媒體曾曝出,海地政府趕走了臺灣駐海地“代表”。
然而到了9月,海地又跑出來為臺灣出頭。
外界紛紛猜測,一定是海地又在“敲竹杠”了。
類似的事,2018年也發生過。
當時臺灣承諾給海地1.5億美元的低息貸款,以幫助海地搞電力建設。
結果海地拿了錢卻在聯合國大會上一言不發。
事后媒體曝出,海地不僅想要貸款,還希望臺灣直接派人來投資建設電站。
說白了,海地就是把臺灣當成了取款機和免費的勞動力。
而海地能回報給臺灣的,就是在聯合國上為它點個贊。
這樣的國家,我們根本沒有必要拉攏過來。
留著它不停地敲臺灣的竹杠,反而更符合中國的利益。
要知道,收復臺灣是板上釘釘的事。
但香港的前車之鑒也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教訓,不是領土收復過來就完事了,后續還有漫長的治理過程。
待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臺灣的經濟越疲弱,臺灣人的心理優勢就越薄弱,我們日后的管理成本就越低。
當然,如果有一天,海地主動棄暗投明,我們也是歡迎的。
但前提是,別把中國當成ATM機。
中國走向繁榮復興,靠的是全體國民的自強不息和共同努力。
靠自己努力得來的,才會真正屬于你自己。
個人是如此,國家也是如此。
緩緩君:985高校工科男,時代華語圖書簽約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觀點;有一點理性,也有一點溫度,已出版《我就喜歡這樣的你》。公眾號:緩緩說(huanhuanshuo5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