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微軟197億美元并購人工智能及語音技術公司 Nuance,從傳聞到最終落地僅不到一天的時間,可謂神速??紤]到此前微軟已經將自家的語音識別Cortana淡化,此舉在神速之余,也頗讓我們感覺意外。微軟究竟打得什么算盤?未來又該如何打?
疫情加速醫療保健語音市場增長,淡化Cortana的微軟亟待補缺
眾所周知,由于自家語音識別Cortana自推出之后不佳(例如C端的消費市場),從2019年開始,微軟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淡化Cortana,繼iOS和Android端的Cortana應用退出美國之外的所有國際市場之后,截止到去年3月,除了對所有iOS和Android端的Cortana應用停止支持外,其在PC端的功能也大幅縮減,甚至有爆料稱,彼時微軟內部已經將Cortana更名為Microsoft 365助手。而微軟官方也確認,未來Cortana將為自己的生產力工具提供支持,深度集成到微軟的辦公工具套件中,例如Microsoft365。
所謂人算不如天算。去年突發的全球性疫情,讓智能語音市場,尤其是醫療保健智能語音市場,呈現出高速增長的趨勢。
根據集邦咨詢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預估,2023年全球醫療保健語音應用市場規模將突破7億美元,年復合成長率高達24.55%。
此外,由于疫情產生的后效應,諸多國家在未來都不同程度地加大在醫療保健領域的支出,這意味著該市場對于科技巨頭具備較大的市場增長空間。
以美國為例(Nuance在醫療保健領域的主要市場之一),根據Results Healthcare的統計,其醫療保健的開支將保持每年5.5%的增長,從2017年的3.5萬億美元到2027年的6萬億美元,其所占GDP的比例從17.9%到19.4%。
正基于此,除了微軟外,像亞馬遜、谷歌、蘋果等均將醫療保健作為當下和未來的重點,并且以不同的方式進入。但鑒于亞馬遜、谷歌和蘋果均具有自己的智能語音識別技術,已經淡化自家Cortana的微軟如果想要在醫療保健市場在未來具備競爭力的話,擁有自己的智能語音識別技術是必選項,而并購Nuance無疑是拾遺補缺之舉。
英雄遲暮還是轉型成功:Nuance價值幾何?
作為智能語音識別的大佬,業內對于Nuance頗具爭議。有業內認為,Nuance已經是英雄遲暮,也有的認為是其轉型成功。那么事實如何呢?
從目前智能語音的市場份額看,據相關統計,在2018年時,其在全球智能語音市場依舊以31.6%位居頭席。
不過也有統計稱,從2017年開始,Nuance在智能語音市場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例如來自彭博的統計顯示,其在2018年的市占率就已經下滑到15%,并繼續呈現下降趨勢。
盡管市占率方面,對于Nuance的統計差距較大,但從營收角度看,Nuance業務的萎縮卻是不爭的事實。例如Nuance自2018年達到20億美元以上的峰值以來,其收入已下降逾四分之一。在連續幾年虧損后,Nuance去年凈利潤僅為2900萬美元,而前一年虧損了2.17億美元。究其原因,這和Nuance剝離其汽車人工智能部門Cerence和以4億美元的價格出售其成像業務,從而聚焦企業級(例如醫療保健)不無關系。
由此看,Nuance并非英雄遲暮,但說其轉型成功也有些言過其實,畢竟一半的營收集中在特定的領域和市場,且規模呈現萎縮的趨勢,風險極大。而這種風險就是來自對手的競爭。
對手環伺,Nuance優勢能維系多久?
就像前述,由于醫療保健業務廣闊的市場前景,亞馬遜、谷歌和蘋果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進入到這個市場,且各具優勢。這之中,尤其以目前微軟在云計算市場最大的對手亞馬遜的模式最為接近。
其實早在2018年,亞馬遜就在 Alexa 項目內部秘密建立健康與保健團隊,為其開發醫療相關功能。同年,亞馬遜推出了AmazonComprehend Medical,這是亞馬遜進一步進軍醫療市場的重要一步。
據介紹,Amazon Comprehend Medical可以讓開發者處理非結構化的醫療文本,并確定病例診斷、治療方案、用藥劑量、癥狀和征兆等信息。該服務的核心在于將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應用于醫療保健。其主要面向的是醫院客戶,旨在降低醫療文件處理成本,快速準確地從醫療記錄中提取信息。該服務能夠“讀取”文本,而后識別并返回其中包含的醫療信息,從而改善原本只能用手動方式處理的繁瑣記錄內容。到此,是否有種與Nuance進軍醫療保健領域相似的感覺?
除了上述的科技公司,在專業醫療保健領域,Nuance也不是沒有對手,其中M-Modal就是其主要的對標之一,其推出的醫療產品,很多與Nuance相同,比如兩家公司都開發出了能夠讓醫生用語音輸入病人信息,驗證和突出顯示相關醫療記錄,核對病史記錄和進一步詢問問題的產品。醫生也可以進行信息編輯以確保信息的精確度。
更為相似的是,兩家公司的出發點都是希望利用語音技術增加醫生的工作效率,目標客戶也都是醫院、診所等醫療機構,Nuance最大的優勢是進入市場的時間比較長,有自己的品牌優勢,但是從M-Modal的營收來看,其正在步步緊逼。
數據為王,微軟是否應該借Nuance重返C端?
由于微軟自家的Cortana已經淡出面向消費者的C端市場,那么借助此次并購Nuance,微軟是否應該考慮重啟基于智能語音識別的C端市場呢?
畢竟此前微軟曾經發布過可穿戴設備 Microsoft Band和Microsoft Health 云端健康信息管理服務應用;智能音箱Invoke等。而從Nuance的角度看,此前一直是蘋果語音識別Siri背后技術的支持者,理應具備一定的面向C端的智能語音識別技術實力。
更為關鍵的是,亞馬遜、蘋果和谷歌都在通過C端滲透到醫療保健市場,相比之下,缺乏面向C端用戶的產品和服務,是微軟在醫療保健市場最大的短板。
以蘋果為例,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曾經表示,與龐大的醫療保健市場相比,智能手機市場實在是不值一提。事實上,每年都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醫療支出,這筆支出幾乎占據了全球GDP的近10%。
為此,蘋果新推出的Apple Watch 4新增了心電圖功能以及跌倒功能,可穿戴設備越來越向醫療保健領域靠攏。
此外,蘋果公司還致力于使iPhone成為患者健康信息的中央資料庫。蘋果與醫療機構和研發機構合作,推出了數據研究工具和產品開發工具ResearchKit和CareKit。ResearchKit 允許研究人員和醫生在蘋果用戶同意的情況下收集個人數據,以提高他們的研究項目的準確性。CareKit 幫助開發人員構建健康相關的應用程序,應用開發者創造健康相關的應用,并允許用戶能夠跟蹤與健康相關的數據。
目前,蘋果與幾十家合作醫院共享了電子健康記錄,醫生或患者都可以隨時查看他們的醫療記錄,包括藥物、免疫接種、實驗室檢驗結果等。
同樣,除了智能音箱外,谷歌通過20億美元收購Fitbit獲得了Fitbit擁有的2800萬用戶的海量健康數據。
值得一提的是,谷歌已經與美國一家醫療保健系統開始了一個名為“南丁格爾計劃”(Project Nightingale)的秘密項目。
據了解,谷歌的最終目標是創建一種綜合搜索工具,分類聚合不同的病人數據,包括患者的診斷結果、實驗室結果和住院記錄等。同時,谷歌也在為醫療行業開發人工智能工具,提供對某些疾病(如癌癥)的早期檢測和診斷,以便更早地識別和治療病人,并節省醫療成本。
實際的情況是,在2019年,谷歌與美國第二大醫療集團Ascension已經簽下云計算合同,而該醫療集團掌管著150家醫院,并在20個州和華盛頓特區設有護理中心。
總結:綜上,我們認為,微軟此次并購Nuance的戰略價值(重新具備對外的智能語音識別的實力)遠大于實際價值(畢竟無論從營收和利潤角度,Nuance在微軟的版圖中都是九牛一毛),接下來的是,微軟如何讓Nuance面對競爭保持其在核心醫療保健市場的地位的同時,進一步發揮和拓展Nuance的價值才值得微軟細細盤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