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年輕人正在用躺平表達對內卷的無奈
最近最火的詞大概就是“躺平”了,一房定終身,躺平主義盛行,他們普遍帶有自黑、頹廢、悲觀、無奈的情緒,表現為低欲望、無興趣、逆傳統與不合作,對精英主義、犬儒主義、功利主義表示不屑,暗藏著一種無聲抗議與不合作的態度。
比“躺平”更早流行的還有“內卷”,朝九晚九是常態,工作節奏996,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90后開始步入大齡就業群體,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貌似精益求精,但實質都是不必要的消耗。
躺平是網友對內卷的回應,看似自我放棄,無所作為,其實他們只是用躺平表達對內卷的無奈。
他們大多是中青年一代,薪資回報不少,但買房無望,不想加班,不想為老板拼命,無力考慮結婚、生孩子和買房子;已經有房子、家庭和孩子的,如今不再努力賺錢,不再圖謀晉升,不再有追求。
有人說,在人類社會千萬年里,內卷化是無解之題,畢竟存量有限,邊際效用持續遞減。
與其說躺平主義是一種極其消極的生活方式,不如說他們不愿意被內卷化洪流席卷,只是想要追求屬于自己的空間,拒絕被時代裹挾,表現出一些脆弱和不妥協。
被內卷裹挾的你,是否甘心于躺平呢?
是否真正思考過,你想要怎樣的未來?
是繁華都市的快節奏生活,還是慢節奏的小城生活?
是和北上廣深的精英搶奪蛋糕資源,還是審時度勢,從內卷的洪流之中全身而退?
02.如何克服“深深的焦慮和黯然的孤獨”?
“內卷”和“躺平”的盛行,反映的是社會普遍存在的焦慮和孤獨。
而我們之所以會感到焦慮,是因為VUCA時代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疫情爆發常態化、裁員潮此起彼伏、社交邊界模糊化等等。
如果我們不能和自己和諧相處,就無法感到自己的穩定性。
996的工作模式完全禁錮了社畜們的夢想、激情和快樂,工作變成了一份養家糊口的職業。
真正的創造力被壓制,毫無意義的內耗讓他們感到窒息,大多數組織無法做到真正關注員工的健康發展和個體成長,更談不上熱情與真正付出。
陳春花教授在新書《價值共生》這本書中提到一個小故事。
“如果一名員工說,我在你這里工作兩年,然后辭職出去玩三年,三年后我再回來,你還收不收我?”
這些企業家中的大部分人回答說,自己不太能接受這樣的員工。
假如未來年輕人的一種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企業不能接受,可能年輕人就沒那么好招了。
年輕人可能不僅僅是在不同公司之間流動,他們還在意生活與工作的平衡,更在意人生中的自我價值獲得感。
陳春花老師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她通過十年數字化組織管理研究與實踐,從企業角度,以數字化生存為背景,嘗試梳理數字技術帶來變化的場景下,完整呈現新的組織管理體系,深入探索組織價值重構的未來。從個人角度,給身處數字化時代的職場人提供了詳細的職業規劃解決方案,從工作內容到工作方式上都落腳在通過企業給自我賦能的基點上。
正如書中所言:“我們不再測量從一種狀態到另外一種狀態的變化,而測量變化的速度以及速度變化的速度,依此類推。時間不再是從過去到未來,而體現在衍生物上,從地點到速度再到加速度。”
時代的浪潮之下,我們似乎無能為力,所以“躺平”成了一種無奈的出路。
在不確定性的環境中,我們只有提升認知能力,才能找到與其共處的可能性。
無論是置身時代的集體焦慮感還是安于一隅的內心孤獨感,我們都需要捫心自問四個問題。
第一,是分別心還是辨別力?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渴望知識,但是信息過載的社會,往往讓人應接不暇,信息的過于獲取導致了思考的缺乏,比如說被網絡信息誤導,比如說盲目關注娛樂圈八卦,再比如說為了順應某些群體盲目追潮流。
陳春花教授告訴我們要拋開分別心,強化辨別力。
分別心是指人們根據事物的表面(美丑、貧富等),有區別地對待人和事。辨別力則是指人們對人與事物進行分析、觀察和獨立判斷的能力。
生活中,我們常說的“顏值即正義”“不是壞人變少了,而是壞人變老了”就是一種分別心,而不是辨別力。
第二,是自我設限還是認知的不足?
經常聽到身邊的人會說:
“我也知道熬夜不好,但是就是改不了。”
“我很想減肥,就是管不住嘴邁不開腿。”
“我也想升職加薪,但是領導就是看不到我的能力。”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這些真的是做不到嗎?其實大家都知道,這是自我設限。
第三,是世界變化快還是自己不曾改變?
當微信和微信公眾號盛行之時,我還在刷博客。
當我們的父母都在刷抖音的時候,我還對短視頻的流行嗤之以鼻。
當電子書穩步前行的時候,我還執著于紙質書籍。
我也曾感慨,是世界變化太快,細細想來,還是自己內心不愿改變。
第四,是慣性使然還是無法應對?
從遠古時代的茹毛飲血到農耕時代的刀耕火種,從貧富差距極大的封建社會到衣食無憂的現代文明時代,人類已經習慣于安穩的生活,對于突如其來的的外界變化從內心是被動接受的,甚至是恐懼的。
與其固步自封,被動接受,不如提前預知,主動迎接未來,與挑戰共舞。
03.做一個長期主義者
想要逃離無意義的“內卷”,不甘“躺平”的你,還可以有怎樣的出路?
在陳春花的《價值共生》這本書中,為大家提供了最核心的六個關鍵認知:
· 一切正在轉化為數據;
· 連接比擁有更重要;
· 開放、信任和協同是關鍵;
· 從競爭邏輯轉向共生邏輯;
· 顧客主義;
· 長期主義。
對我影響最深的,正是“長期主義”。
股神巴菲特堅守長期主義,投資前去分析這些公司,了解它們的創始人、掌握它們的商業模式、分析它們的市場前景。
“如果這個公司很有發展前景,那股票升值必然是大概率事件。”
“好企業,遲早都會漲回來。”
在這種持續數十年的堅持下,巴菲特成了超級富豪。
從1900年到1999年,道瓊斯指數從65.73點漲到了11497.12點,漲了176倍。但它的年復合增長率僅僅只有5.3%。 很多投資者覺得增長率太低,不愿意選擇這樣的投資,寧愿選擇短期收益率高的。
亞馬遜CEO貝佐斯問巴菲特:“你的投資理念非常簡單,為什么大家不直接復制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說:“因為沒有人愿意慢慢變富。”
亞馬遜CEO貝佐斯也是一位長期主義者。
1997年,亞馬遜上市之初,杰夫·貝佐斯(Jeff Bezos)就對公司股東表示:
“亞馬遜立志做一家長遠發展的公司。公司所做的一切決策也將立足于長遠的發展而非暫時的利益,我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建立一家偉大的公司,一家我們的子孫都能見證的偉大的公司。”
他帶領亞馬遜堅持長期主義的路線,他曾說:
“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來三年,和你同臺競技的人很多;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來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競爭的人就很少了。因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那么長遠的打算。”
越是變化莫測的時代環境,長期堅持一件事情變得越來越難得可貴。
如何判斷一件事是否值得長期堅持呢?采銅在《精進》里提到,決定要不要做一件事,可以從兩個維度去衡量:收益值和半衰期。
采銅根據這兩個維度,把事情劃分成了四個種類:
高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收益值高,衰減速度還很慢,比如說創業者與合伙人規劃發展戰略。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收益值不錯,但是收益的衰減速度很快,比如說打游戲,雙十一購物等。
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有些事情當時做沒有太高收益,但是隨著時間的累積,最終形成你的特長或者競爭優勢。比如,堅持練字和寫作,短期堅持很難看出效果,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發生指數級的增長。
和“長期主義”對應的是“功利主義”,鋪天蓋地可見的是“在家兼職月入過萬”“加入XX社群,變現百萬”“下一個風口,創業0風險“……
賺快錢是很誘人,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沒有持續性的收入不值得去投入成本。
連羅振宇都說:“只有長期主義者,才能成為時間的朋友。”
04.結語
德魯克先生說過:
“無人能夠左右變化,唯有走在變化之前。在動蕩不定的時期,變化就是準則。但是,只有將領導變革視為己任的組織,才能生存下去。”
愿我們都能夠堅持“長期主義”,從容應對這個多變的不確定的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