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晚間,貓眼平臺無預告釋放周杰倫濟南演唱會大量門票,多名用戶成功支付購票。然而約1小時后,平臺單方面取消訂單并退款,且未說明理由。2日凌晨,貓眼演出發布情況說明,稱工作人員在模擬“二次開售超大流量”壓測過程中誤操作,將為這部分用戶賠償200元無門檻演出代金券。
退款頁面截圖
難以想象,這些搶到周杰倫演唱會門票又被退票的用戶,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先是驚喜、激動、興奮,可能已經迫不及待地跟好友分享,發到社交平臺“嘚瑟”;然后突然發現被退票,轉折來得太快就像龍卷風,震驚之余是氣憤、困惑、無奈,白歡喜、白忙活一場……
顯然,這又是一場典型的“平臺犯錯,用戶承擔”事件。
平臺哪怕是不得不進行退票處理,也有必要提前說明理由并通知用戶,在滿足消費者知情權的同時,也避免引發各種猜測。就像有網友說的,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演唱會取消了。因此引發的一系列反應,恐怕不只是給消費者帶來了麻煩。
從平臺的補償措施來看,200元代金券也讓人哭笑不得。畢竟,想使用這張代金券,前提是搶得到票。否則只能選擇那些人氣不足、不怎么喜歡的演出,順便為平臺完成一筆業績。換言之,代金券的補償更多是名義上的,大概率因最終未使用而作廢。而平臺在整個過程中,并沒有什么損失。
所以,平臺若真心賠償,不如真金白銀,簡單、直接、真誠。
這倒不是說,消費者得理不饒人。經常購買演出票的都知道,如果是消費者個人原因退票,往往需要支付高額退票費,有的甚至要扣除票款的50%,或者直接禁止退票。此前便發生過消費者提前50天退票被扣高額手續費、搶錯票后秒退仍被扣795元等事件。何以消費者退票代價不小,平臺犯錯就輕飄飄?
在演唱會售票領域,平臺往往處于絕對的賣方市場。雖然售票平臺不止一個,但演唱會尤其是高人氣明星演唱會,其門票的特殊性就在于極不對稱的“供不應求”。也因此,一些平臺日益滋生了傲慢、霸道的作風,常常漠視消費者的權益,乃至將自己的過錯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在類似退票糾紛中,平臺幾乎擁有絕對的處置權,也即直接強制退票沒商量、怎么賠償平臺說了算。消費者雖然人多,但往往并不“勢眾”,在平臺任意處置中,常常只能被迫接受。
無獨有偶,6月29日,大麥平臺工作人員在一場演出售票中,對優先權購票的時間配置錯誤,平臺退票退款后,也只是補償97折券一張。以券賠禮,儼然成了一種行業潛規則,可何嘗不是一種交易霸權?
失信的成本太低,反過來也助長了平臺的無所謂心態,讓類似的錯誤一犯再犯。這樣的惡性循環,并不利于演唱會行業的健康發展。長期來看,演唱會票務糾紛,是時候建立更加合理的錯責分配、更加平等的對話機制了。
來源 | 澎湃新聞
作者 | 澎湃評論員 東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