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書畫】
周韶華,1929年10月出生于山東榮成市石島。
1941年參加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1950年畢業于中原大學美術系。
歷任湖北省美術院院長、湖北省文聯主席,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員,中共十三大、十五大代表。現任中國國家畫院院務委員。受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湖北美術學院、西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山東藝術學院、中南民族大學、日本名古屋藝術大學客座教授,是西安美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名譽教授。曾獲屈原文藝創作獎,2008年獲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終身成就藝術家”稱號。2015年獲評2014年度“中華文化人物”。
《天風吟》 紙本設色
為人坦直的周韶華,分明自認他的藝術成長深受畫家石魯和傅抱石的影響。較之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命者,這種態度是令人尊敬的。在某些方面可以看出,他的《大河尋源》有同時代人對他的影響,但對感受和形式風格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周韶華自己的心靈。周韶華說:“我不想簡單地、被動地圖解黃河,可是難點也在這里。”他這些有關《大河尋源》的作品使人覺得,他是以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感受黃河各種壯麗景色的,而且他在“尋源”的實踐中同時創造著自己的審美感受,豐富著他那心靈的美。黃河自身隨著時代而變化著她的面貌,以黃河為反映對象的周韶華的感受與理想又受到黃河的孕育。他的《大河尋源》既探了畫源也接了心源。尋源的實踐不僅豐富了他的繪畫素材,更重要的是他的審美能力接受了黃河的哺育。沒有審美的敏感不可能這樣畫出周韶華自己心目中的黃河,沒有黃河的哺育也不可能這樣提高審美的敏感。
——王朝聞(原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顧問)
《楚天聽雨》 紙本設色
韶華默默地耕耘著,他繼續到生活中去深入地觀察、體驗,從歷史傳統中不斷地吮吸乳汁。他越來越善于駕馭自然,越來越熟練地運用屬于他自己獨有的語言。他的畫作更大膽,更“放”了,那個對傳統和現代有深刻認識的“我”字也更突出了。他不斷擴大自己的藝術實踐,除繪畫創作外,他拍攝了大量照片,他的攝影蒙太奇集不同視點、視角與景別的鏡頭影像拼貼、參照于一紙,使其轉化為嶄新的藝術形象。他還參與電視創作,寫了電視劇本《橫斷的啟示》,這部電視文化評論片在全國放映引起強烈反響。看得出,這幾年來韶華試圖打破藝術門類的界限,運用現代傳播手段“全方位觀照”地追蹤迅猛發展和急劇變革的偉大時代。雖然他在山水畫創作上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功,但他還是夢寐以求地追求更宏大、更立體、更深刻的藝術創造。這種藝術創造,將集平面與立體、靜與動于一身,熔聲音、光線、色彩于一爐。我想,待以時日,他的這一宏偉的藝術構思,終將得以實現。
——邵大箴 (中央美院教授)
《天涯萬里遠征人》 紙本設色
在周韶華先生的作品中,畫面的視覺沖擊和強烈感受是他所看重的。他很少表現無病呻吟式的小情小調,對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文人性,尤其是那種散淡飄逸的畫風也是刻意回避。他的筆下,即便是一棵蘭草、幾尾游魚,都獨具別樣的厚重積淀和歷史滄桑。在《國風歸來》系列中,他就試圖以民間藝術所蘊含的厚重的民族文化特征來沖擊日趨程式的中國畫創造。《鯉魚跳龍門》,這個家喻戶曉的民俗題材,被周韶華先生賦予了不同的審美內涵,作為畫面主體的鯉魚似乎被放置于一個獨立的空間之中,以近乎簡筆畫的方式塑造鯉魚,古樸簡約,卻不乏造型的韻律和動感。鯉魚躍起的瞬間,身體呈現夸張的彎曲,這與背景中復雜的水紋造型形成了和諧的呼應效果。整幅畫面沒有一點墨色,以花青色表現畫面形象并題款。印章的朱砂紅點綴在大片的花青之間,形成了色彩的強烈對比與碰撞,就仿佛在一片平靜的水面投入了一顆石子,激起了一片漣漪,堪稱點睛之筆。還有如《生生不息》,他首先將畫面營造成一個充滿韻律感的旋轉空間之中。三尾紅色的錦鯉,回旋在水墨營造的轉動空間之中,呈現的是他對中國太極圖、陰陽魚的獨特理解,取名《生生不息》也正暗含了中國傳統哲學的精髓,即陰陽、黑白、動靜、和諧的辯證思想,這也是中國人了解萬事萬物運行的法則,以及對于奧妙的宇宙萬物本源所體悟出極高明、精微而深廣的古老智慧結晶。也正是出于對這種哲學思辨的觀照,在色墨的呼應以及刻意簡化的鯉魚造型上,都體現出周韶華先生的一種審美判斷和追求,我將這理解為將中國畫精髓的寫意性發揮到極致的大美精神。
——董 雷(中國國家畫院助理研究員)
《這里有山泉》 紙本設色
周韶華立足于當代而把選擇的目光投向了漢唐盛世,乃至思想活躍、文藝繁榮的先秦時期,試圖從這些中國有史以來最強盛、最富于活力的時代中,尋找到當代山水畫藝術所缺失的靈魂和激情。因此,從《大河尋源》系列中我們可以很容易地體會到周韶華所推崇的“所向無敵的氣勢”和“吞吐萬荒的豪情”。在《鎮河獸》、《黃河魂》等作品中,周韶華極具目的性地運用飽滿的構圖,漢唐獨特的文化符號,以及各種潑墨、潑墨的新技巧,使畫面云氣翻滾,山水浩蕩,極富動感卻又分外凝重。另一些作品如《精衛填海》、《遠古時代》等則更多吸收了中國遠古藝術尤其是先秦時期楚藝術神奇詭秘的藝術風格營養。這一部分作品,雖然數量不多,卻是畫家后一時期風格演變的先聲。所有這些,都是周韶華為促使中國畫從古典形態轉變為現代形態所提出的“隔代遺傳”口號的具體實踐,是對明清以來的文人畫山水的強有力反駁。它們對80年代初的中國畫壇一度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在中國傳統繪畫轉型的過程中所起的推動作用顯然也是毋庸置疑的。應該說,對于80年代中期崛起于中國大陸的“新潮美術”,它們還不啻一支強勁有力的催生劑。
——皮道堅(華南師范大學美術系教授)
《夢中吟》 紙本設色
周韶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畫家,他首先是一個革命家。十二歲就參加了八路軍,在解放戰爭中榮立過一等戰功。幾十年以來,他以一種革命的精神對待藝術、對待生活、對待創作、對待研究。作為藝術家他有革命家的精神,同時他也具備一個哲學家的思想。在藝術的創作上他有各方面的支撐,這些支撐絕對不限于一家一派,也不限于中國或對西方的一般的融合。他的藝術創作,超越了個人,甚至超越了國界,他有對生活和藝術的深層思考,也有對小美和大美關系的思考,形成了周韶華的“周家樣”新面貌,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現象。面對如何建構中國畫的現代形態這個重要課題,周韶華體現出超人的智慧和膽識,以醇厚的中國歷史與人文精神的魄力,對中國古典文化精神的尋繹與再構,以及在水墨實踐中對中西藝術語言的融通,不僅讓他成功地完成了中國水墨現代性轉換,探索出一條創建中國畫現代形態的道路,呈現出百年來中國畫的積極成果,而且還重新書寫了中國畫創作的新格局。更為重要的是,周韶華的藝術探索將會在世界的藝術格局當中鮮明地體現出中國和西方藝術的無窮魅力。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在全球文化格局中需要推出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代言人,周韶華無疑是最佳人選。正如張曉凌先生所言:“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所涌動的對民族文化英雄夢幻般的希冀,終將轉化為現實。在不遠的將來,在我們視野所能觸及的地方,中國文化將迎來一個群星燦爛的巨人時代!”
——黃誠忠
《西天風云》 紙本設色
《尋夢秋山》 紙本設色
《邊山垂紅云》 紙本設色
《半坡清輝》 紙本設色
《野花頌》 紙本設色
《古風猶在》 紙本設色
《楚鳳祥舞》 紙本設色
《古往今來系列》 紙本設色
《古往今來系列》 紙本設色
《古往今來系列》 紙本設色
《古往今來系列》 紙本設色
《古往今來系列》 紙本設色
《古往今來系列》 紙本設色
《古往今來系列》 紙本設色
責任編輯:張智煜
版權聲明:本文僅供學習分享與藝術研究,不作任何商用。所使用的文章、圖片屬于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注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并立即與我方聯系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創作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