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用催不用吼的時間管理課》這本書的落地實操部分,是時間管理工具和方法的落地。同時,你會發現落地部分沒有局限在工具和方法上,而是加入了很多溝通的心法和技法。這種安排并非故意為之,而是現實案例中,確實借助了這些心法和技法, 才真正解決了孩子的時間管理問題。
盡管這些案例源于生活,我依然想告訴大家,這些真理永遠也只是當事人的真理,而不是你的真理。
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我依然希望大家可以用批判的思維來看待實戰部分。在這個部分,我沒有糾結于心理學的哪個流派,也沒有強烈推崇哪一種育兒理論,比如:有的人喜歡“愛與自由”;有的人推崇“狼爸虎媽”;有的人學習了西方的教育理念,覺得傳統的中式教育給了孩子一些不利的影響;同時傳統理念扎根很深的人,他認為嚴師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
沒有哪一種理論是絕對正確的,也沒有哪一種理論適用于全天下所有的孩子。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保持心平氣和。當家長執著于某一種教養方式,對孩子來講,不一定是有利的,還有可能會害了孩子。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從來不贊成大家迷信某一個學派或某一個專家,集眾家之長,在實踐中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路便是最好的。再好的方法,不適合孩子,也是無效的方法;而很多人說不好的方法, 我們用起來可能會很有成效。沒有好壞,只看有沒有效果。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每個人的認知都是極其有限的。所有我們想出來的方法或者技巧,都是基于自己以往的經驗。每個人都活在自己創造的主觀世界里,沒有絕對真實的世界。
比如,我們來看一看上圖中間框中的內容,對于認識英文字母的人來說,他會說這是 B;對于不認識英文的人來說,他可能會堅持, 這是 13。
但到底哪個才是真實的世界呢?
我們的認知會幫助我們,但它也會禁錮我們。
在一次家長課上,我講到“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有拒絕溝通的權利”。一位爸爸聽到這句話,十分驚訝。他問:“孩子考試成績不好, 老師當面批評家長。回到家要和孩子溝通,他如果不想溝通,難道就不溝通了嗎?”也就是說,在那個當下,這句話是超出這位爸爸的認知的。
我建議他可以先假設這句話是對的,并試著去感受如果孩子不想溝通,而爸爸堅持溝通,會發生什么呢?溝通的效果會好嗎?當我們用倒推法去思考,并且看到不適合溝通的時候非要溝通,結果可能會很糟糕,我們就更容易接受“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有拒絕溝通的權利”。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保持對認知的警惕性。當發生和我們的認知不匹配的信息時,我們不妨帶著好奇去探索,“哇,原來還可以這樣!”“呀,真有意思!”“別人用了有效,不如我也試試?”當帶著開放的心態去面對我們看到的一些方法,或者在嘗試使用的過程中,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最后要說的是,在兒童的時間管理上,你有可能會發現別人用得很好很有成效,但你自己卻總是用不好。這時我建議我們的家長一定要帶著平常心去看待“知道”但“做不到”之間的沖突和糾結。從“知道”到“做到”之間隔了一個太平洋的距離。工具類圖書和文學類圖書不同,文學類圖書,讀完你就可以說我看完了,而工具類的書,看完只是一個開始,更重要的是踐行。
如何在生活中去踐行?并在踐行中不斷反芻?這個過程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每日堅持的事情。就好比刷牙一樣,只有我們天天都堅持,才能保持牙齒亮白、口氣清新。如果我們一時沖動一天刷牙無數次,但之后幾個月都不再刷牙,那可想而知,我們的牙齒會變成什么樣?
時間管理習慣的養成和做到,就如同刷牙,是一個細水長流的系統工程。慢即是快,離“做到”最近的路就是“日拱一卒”,堅持每天進步一點點,這是無數家長的親身體驗總結出來的經驗。是的,“知道” 可以頓悟,但“做到”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修行。
(原創文章,作者:溫全燕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素材庫 審核:何良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