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一早送老二上學,看到一位媽媽一邊走一邊拖著中班樣子的小男孩咆哮說:“我不罵你,我管不了你,你看看老師怎么罰你!”在她身后,背著書包的小男孩低著頭,眼淚在眼睛里打轉卻不敢吭聲。而憤怒的媽媽已經完全看不到這所有了,她繼續大吼大叫“一大早7點就開始叫你,結果磨蹭到現在還是遲到了,看到學校老師怎么批評你。”看著媽媽一臉氣急敗壞恨鐵不成鋼的樣子,我陷入了深深 的思考,在這位媽媽的憤怒的言辭里,所有的問題都是孩子的問題,所有的被動都是孩子引起的。她所有的語言都在告訴孩子:“都是你的錯!”而真相是什么呢?真的是孩子的問題嗎?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復印件上有問題,說到底是原件出了問題。
孩子在小的時候都特別積極,總想幫助父母做很多事情,這時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機會,可以鍛煉孩子的大腦發育和運動力,讓孩子做的過程中不斷的從“做不好”到“做好”,從不熟練到熟練。但家長總是擔心孩子做不好,就用“你不行”來打消孩子參與的想法或者在孩子做的不好的時候說一些嫌棄孩子的話。父母總是會說孩子太蠢太笨,實際上不是孩子笨,而是他的大腦發育并沒有那么的完善,或者是反應能力并沒有那么的敏捷,而父母卻用苛刻的用大人的角度認為是孩子太蠢。更嚴重的是有些家長總感覺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家的更優秀,所以天天在孩子耳邊夸別人,天天告訴孩子“你看看人家誰誰誰!”
說實話,做父母的很少有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因為孩子總能做出各種讓你壓不住火的事情。但是,我們或許不知道我們的每一句吼叫都在推著孩子離優秀越來越遠。馬歇爾.盧森堡的一句話,他說,“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當我們一邊包辦替代,一邊怒吼孩子時,我們正在把孩子推向兩個方向:第一:讓孩子陷入“我不行”“我很蠢”“我很笨”的無力和愧疚中。第二:讓孩子內心叛逆“憑什么說我笨?!”“我要證明給你看!我不是你說的樣子”,陷入一種緊繃的證明中。
第一:讓孩子陷入“我不行”“我很蠢”“我很笨”的無力和愧疚中。整個人生陷入到困境中,依賴別人,無力迷茫。
在這種互動模式中,一旦孩子認可了家長的說法,時間一長孩子就會陷入到深深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中,讓孩子陷入“我不行”“我很蠢”“我很笨”的無力和愧疚中。當孩子陷入這種狀態,她整個人是無精打采,沒有精神的,行為上就會出現越來越遲緩,越來越慢的狀態。而我們常說的心理疾病“抑郁癥”,每一個抑郁癥患者,很重要的一個心理活動就是“我不行”,而當一個人長時間角色自己不行,就會呈現一種依賴的狀態,依賴的狀態久了,他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毫無意義和毫無價值,自己活著都是給別人添亂,接憧而至的是自己內心深深的愧疚和無力,久而久之,就會覺得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離開這個世界,既解脫了自己又解脫了別人。
第二,“憑什么說我笨?!”“我要證明給你看!我不是你說的樣子”陷入到一種緊繃的證明中。
想想如果你每天耳邊聽到的都是這樣的“咒語”:“起床,快起床!去洗臉,去刷牙,記得梳頭!這是鞋子、這是衣服,你有沒有在聽?!你就穿成這樣出門嗎?你這個笨蛋!考成這個樣子,你還好意思,站在這里!?……”
想想一個內心很有力量的孩子,天天聽到這樣的指責,他的內心會是怎樣的聲音呢?是的,本能的他會極度反感,容易在催促中變得易怒易煩躁,耐性差,根本聽不進別人勸。久而久之,形成我行我素,剛愎自用的性格,就更聽不進別人的話,造成一種你說東,我非要往西的狀態,表現在行為上就是反應慢,磨蹭拖拉的狀態。
法國兒童精神專家克里斯汀·弗拉薇尼說:依賴性人格的孩子,因為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感覺自己是‘壞孩子’,失去自信;而反叛性人格的孩子,卻只會越來越無視父母,變得自私冷漠。這兩種孩子,我相信哪一種,都不是我們父母想要的樣子,那么針對孩子磨蹭拖拉,不能催不能吼之外,我們還可以做點什么呢?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加強時間觀念
給孩子準備一個手表,小臺鐘或者小鬧鐘,以便孩子更好地認識并感受時間的概念。家長在下指令時要做到時間具體,借此鍛煉孩子限時完成的能力,比如讓孩子把“休息一會兒再學”等的想法轉換成“休息5分鐘再學”,增強孩子的時間觀念。
2、適當讓孩子承擔磨蹭的后果
告知孩子磨蹭可能導致的后果,或讓孩子自己預想可能的結果。如果孩子還是改不了磨蹭的壞毛病,家長不妨放手讓他們嘗嘗由此帶來的不良后果,例如上學遲到被批評、作業拖拉寫到深夜等。只有深刻認識到磨蹭的壞處,孩子才能改掉“等會兒再做”“不急慢慢來”的想法。但是當孩子體驗“自然后果”時,一定要管住自己不說話,不批評不指責,讓孩子在自我反思和總結中,有空間自我修正行為。
3、讓自己的耐心多一點再多一點
孩子小的時候不會收拾書房,收拾衣櫥,收拾房間,我們一定要不斷告訴自己,孩子正在學習這個能力,他需要時間一點去內化,一點點讓自己熟練起來。不斷提醒自己“錯誤是最好的學習機會”,而孩子正是在一次次“錯誤中”習得了高效做事獨立做事的能力。
(原創文章,作者:榮美地公益發起人杜宗方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素材庫 審核:何良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