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盤點近期的人類“黑科技”,“空氣變饅頭”必須算一個。
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團隊宣布,已經在實驗室實現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此消息一經發布引發廣泛關注:人工合成淀粉,是重大進展還是“水變汽油”?還有人調侃,既然空氣可以變饅頭,那么,喝“西北風”真能喝飽了?
今天,中國青年報社、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推出沉浸式“前沿科學課”第一期,關注這一主題。在這里,中學生走進“人工合成淀粉”的實驗室“現場”,和科學家面對面對話,觸摸“二氧化碳變淀粉”這項最前沿的科學發現。
面對人工合成淀粉的突破
中學生有哪些奇思妙想?
科學家又如何趣味作答?
快看看第一期前沿科學課吧!
戳我,查看完整版視頻
·喝西北風不再是戲?
空氣變糧食是什么原理?
淀粉這么常見,為何還要費時費力合成呢?
淀粉是糧食的主要成分,同時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但是糧食的價格不能反映糧食的價值。
糧食在大家都有的時候確實不是稀缺資源,但是一旦沒有,就只能投降了。
節目中,蔡韜老師演示淀粉遇堿變藍的過程
空氣變糧食,是如何實現的?
第一步要尋找可以合成淀粉的反應組合,實現“二氧化碳與淀粉的接龍”。第二步要找可以催化反應的酶催化劑,通過替換與改造打造淀粉生成的“和諧團隊”。第三步用“拼積木”的方式,將一個碳原子變成三碳化合物,再聚合成六碳化合物。最后將六碳化合物像“串糖葫蘆”穿在一起,就獲得了最終的淀粉。
科學家為同學們講解淀粉的人工合成過程
人工合成淀粉,效率高嗎,能超過大自然嗎?
高很多。
根據計算,人工合成淀粉的速度大概是玉米的8.5倍(按平均玉米產量計算),理論能量效率大約是玉米的3.5倍。按照目前實驗室的水平計算,1立方米反應罐年產淀粉相當于5畝土地的玉米淀粉產量,但是要想實現技術的應用還需要相當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技術難關需要突破。
以后還需要農民種地嗎?
糧食危機將不復存在?
如果效率這么高,未來有一天,農民伯伯是否不需要種地了,全球的糧食危機也能得以解決?
首先淀粉并不等同于糧食,糧食中除了淀粉外還有蛋白質、油脂、維生素等營養成分。
其次,種地不僅生成糧食,還包括蔬菜、水果、油料等。因此,僅僅人工合成淀粉還不能替代種地,但是我們期望通過這樣的技術可以大幅降低種地的面積。
“捉住”二氧化碳,火星也能變地球?
星際旅行的糧食問題解決有望了,火星移民還遠嗎?
這一技術確實很容易和星際旅行聯系在一起。
一旦有了像淀粉、葡萄糖這樣的碳水化合物,就可以以其為原料進一步生產蛋白質、油脂、維生素,甚至燃料、材料單體等化合物,這些物質經過分解后再形成二氧化碳,進而形成一個類似地球生態圈的循環系統,實現星際條件下生命必需物資的循環供給。
有了這項技術,溫室效應是否將得以解決?
我們的技術對于解決溫室效應肯定是有幫助的,因為除了合成淀粉,我們的技術經過改造后也可以生產其它的化學品,為替代傳統的石化資源提供一條可能路線。但是僅僅靠這一個技術還是遠遠不夠,需要多個行業、多種技術一起才有可能解決溫室效應,比如說綠色能源技術。
·人工合成淀粉是什么味道?
距離量產還遠嗎?
人工合成淀粉跟自然淀粉一樣嗎,能做成饅頭、包子吃嗎,口感如何?
人工合成淀粉中人工指的是合成的過程,最終的產品和自然的淀粉是一樣的。
理論上是可以做成面條的,但是目前的成本還是太高了,有點吃不起。
距離能吃,距離量產還有多遠,我們年輕人未來能干什么?
主要的挑戰是降低成本,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攻克更多技術難關。
事實上,蔡韜老師及其團隊6年只做了這一件事
整理了三十多本筆記
6年磨一劍
終于實現了“二氧化碳變淀粉”的“魔法”
希望年輕人能腳踏實地學好基礎知識,將學習過程和實際應用聯系起來。希望你們也投入其中,做對社會有幫助的事情。
今天的“前沿科學課”到這里就要告一段落了,但我們對科學的追問,并不會就此停下。
如果你也有好奇的問題,那就關注“來點科學”公眾號、“中青教育”B站號吧,在上面留言,中青報編輯部的哥哥姐姐們請科學家來解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