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2021-12-11 08:47·江淮之聲【翰墨潁淮】第3期作者:張華東(本欄目每周五或周六下午4點推出)〖編者按:在阜陽老城區小東門內,有一個狀元巷,這就是家鄉人民為懷念阜陽歷史上唯一的狀元---元代的李黼而命名的,以前巷內還建有狀元祠,由于年代久遠已蕩然無存。其遺墨《贈潁鑒詩卷》現藏于故宮博物館,此卷被已故著名書畫鑒定家徐邦達先生看后,視為“永鎮重寶”,所以狀元李黼也是阜陽文化歷史上的驕傲。〗在阜陽的元代書法史上,我們有據可查的,目前也只有李黼的《贈潁監詩卷》。李黼(1298—1352),字子威,元代潁州人,其父親李守中為工部尚書,2012年5月10日在阜陽臨沂商城抱龍橋工地施工時,發現一座古墓,挖出了高氏夫人墓碑和魏氏夫人墓碑,魏氏夫人墓碑對李黼的家族記載,非常明確。作為官宦之家的子弟,有條件進入國子監學習,他學習依然刻苦,在過去的耕學時代,志向仕途還是要依靠科舉考試的,于是他于泰定四年(1327年)廷試時,考取第一名,中頭名狀元,授翰林修撰。泰定五年,任監察御史,后出任國子監丞,升為宣文閣監書博士兼經筵官,侍從皇帝。至正二年,升任秘書太監,拜禮部侍郎。按照旨詣,詳定中外所上封之事,后廷議內外官通調,又為江州路總管等。至正十二年,徐壽輝攻打江州,李黼守其孤城,最后城破,與其從子秉昭同時被殺。明太祖朱元璋稱李黼為“忠臣義士”,并建祠堂以供之,家鄉人民幾百年來也一直懷念他,所以在潁州城內建有狀元祠和狀元巷。李黼作為一名官員,經過科舉制度的一名狀元,其書法是可想而知的,自然其書法水平是相當高的,但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李黼書法作品極少,現有實物可查的,為藏于故宮博物館的一件《元代李黼贈潁監詩卷》,其作品尺幅并不大,李黼書寫的詩的內容為:潁水流寒口日東,潁監廉白厲貪風。化行墨綬蒲鞭外,身在冰壺秋月中。吏靜竹聲驚鳥雀,官閑梅景上簾櫳。虛舟歸載惟琴鶴,擬看英名徹兩宮。汝陰李黼拜手李黼《贈潁監詩卷》李黼書法作品目前僅發現故宮博物館這一件此詩卷全長1460厘米,卷后匯聚了明代早期二十八位館閣中人的長段題跋,這些題跋者,也都是寫得一手非常漂亮的臺閣體(或者叫館閣體),洋洋大觀,可謂是一卷明代早期的館閣宏篇巨制。此卷在《元史》、乾隆時期的《潁州志》及《阜陽市志》、《阜陽縣志》等都有記載李黼傳略,另在2000年第五期《書法叢刊》中,也發表了傅紅展的“從《李黼潁監詩卷》題跋看明代館閣體書法”一文。當代已故著名書畫鑒定家徐邦達先生看后,視為“永鎮重寶”。所以,徐邦達先生看過此卷后,欣然題記:戊寅又七月獲此元江州守死節忠文李公手跡,并明初諸名賢題識一卷,載拜藏之秘篋,以為心遠草堂永鎮重寶。徐邦達記。其實,在元初,元代的書法以趙孟頫為首的書法家,主張復古,因為在趙孟頫看來,宋人尚意的書法風格不能再往前走,元代書法的風格開始復興,回歸晉唐,這是元初提出來的書學發展理論基礎。我們觀狀元李黼這唯一遺存的詩卷,也能明顯地看出回歸晉唐之韻的秀逸風姿。當然,作為一名狀元,年輕時學習于國子監,嚴格的學習和訓練,參加科舉考試,其書法還是走館閣之風,這是社會制度及科舉的指揮棒所致,然而,這并不影響他書法的藝術價值。
【翰墨潁淮】第3期
作者:張華東
(本欄目每周五或周六下午4點推出)
〖編者按:在阜陽老城區小東門內,有一個狀元巷,這就是家鄉人民為懷念阜陽歷史上唯一的狀元---元代的李黼而命名的,以前巷內還建有狀元祠,由于年代久遠已蕩然無存。其遺墨《贈潁鑒詩卷》現藏于故宮博物館,此卷被已故著名書畫鑒定家徐邦達先生看后,視為“永鎮重寶”,所以狀元李黼也是阜陽文化歷史上的驕傲。〗
在阜陽的元代書法史上,我們有據可查的,目前也只有李黼的《贈潁監詩卷》。
李黼(1298—1352),字子威,元代潁州人,其父親李守中為工部尚書,2012年5月10日在阜陽臨沂商城抱龍橋工地施工時,發現一座古墓,挖出了高氏夫人墓碑和魏氏夫人墓碑,魏氏夫人墓碑對李黼的家族記載,非常明確。
作為官宦之家的子弟,有條件進入國子監學習,他學習依然刻苦,在過去的耕學時代,志向仕途還是要依靠科舉考試的,于是他于泰定四年(1327年)廷試時,考取第一名,中頭名狀元,授翰林修撰。泰定五年,任監察御史,后出任國子監丞,升為宣文閣監書博士兼經筵官,侍從皇帝。至正二年,升任秘書太監,拜禮部侍郎。按照旨詣,詳定中外所上封之事,后廷議內外官通調,又為江州路總管等。至正十二年,徐壽輝攻打江州,李黼守其孤城,最后城破,與其從子秉昭同時被殺。明太祖朱元璋稱李黼為“忠臣義士”,并建祠堂以供之,家鄉人民幾百年來也一直懷念他,所以在潁州城內建有狀元祠和狀元巷。
李黼作為一名官員,經過科舉制度的一名狀元,其書法是可想而知的,自然其書法水平是相當高的,但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李黼書法作品極少,現有實物可查的,為藏于故宮博物館的一件《元代李黼贈潁監詩卷》,其作品尺幅并不大,李黼書寫的詩的內容為:
潁水流寒口日東,
潁監廉白厲貪風。
化行墨綬蒲鞭外,
身在冰壺秋月中。
吏靜竹聲驚鳥雀,
官閑梅景上簾櫳。
虛舟歸載惟琴鶴,
擬看英名徹兩宮。
汝陰李黼拜手
李黼《贈潁監詩卷》
李黼書法作品目前僅發現故宮博物館這一件
此詩卷全長1460厘米,卷后匯聚了明代早期二十八位館閣中人的長段題跋,這些題跋者,也都是寫得一手非常漂亮的臺閣體(或者叫館閣體),洋洋大觀,可謂是一卷明代早期的館閣宏篇巨制。此卷在《元史》、乾隆時期的《潁州志》及《阜陽市志》、《阜陽縣志》等都有記載李黼傳略,另在2000年第五期《書法叢刊》中,也發表了傅紅展的“從《李黼潁監詩卷》題跋看明代館閣體書法”一文。當代已故著名書畫鑒定家徐邦達先生看后,視為“永鎮重寶”。所以,徐邦達先生看過此卷后,欣然題記:戊寅又七月獲此元江州守死節忠文李公手跡,并明初諸名賢題識一卷,載拜藏之秘篋,以為心遠草堂永鎮重寶。徐邦達記。
其實,在元初,元代的書法以趙孟頫為首的書法家,主張復古,因為在趙孟頫看來,宋人尚意的書法風格不能再往前走,元代書法的風格開始復興,回歸晉唐,這是元初提出來的書學發展理論基礎。我們觀狀元李黼這唯一遺存的詩卷,也能明顯地看出回歸晉唐之韻的秀逸風姿。
當然,作為一名狀元,年輕時學習于國子監,嚴格的學習和訓練,參加科舉考試,其書法還是走館閣之風,這是社會制度及科舉的指揮棒所致,然而,這并不影響他書法的藝術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