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那么努力了,自己家的孩子也不能落后,所以不約而同地使每位孩子最終都走上了痛苦的學習之路。
而不是為了一個所謂理想的前程而去讀書學習。
鄭強教授在公開媒體面前也多次闡述自己對孩子教育的方法和對現在孩子現狀的擔憂。
我們能做什么,我們要做什么,我們該做什么,沒有人知道,只知道要用所謂的社會普世價值觀來定義自己。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每位父母一生最大的夙愿,想盡各種辦法讓自己的子女能夠贏得一個好的前程。
很多父母在自己孩子在很小的年紀時就要委于重任,剝奪了孩子的天性和天真,很多人會認為自己沒有背景,沒有資源,這樣孩子將來肯定會比不上別人。
只能在孩子小的時候比其他的孩子多努力,多辛苦一點,將來才可能有更多的機會。
讀書學習本來應該是一件很開心快樂的事情,但我們把學習附上了各種謀利的目的的時候,它就僅僅是一種為我們謀利的手段而已。
讀書學習也成為孩子們應付父母或讓父母開心的事情,但對于他們而言這是一種極其痛苦的事情,因為父母這樣去強迫他們,使他們對讀書失去了興趣,也違背了他們的天性。
一個人為什么要學習,是因為他內心有對未知領域的求知欲,內心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就會很本能的自己會去主動學習。
一個人如果僅僅只是為了前程去學習,那么他學到的東西也是有限的。
因為他學習不是因為興趣而是提高自己謀利的手段。
現在讀過大學的人有很多,但他們都成才了嗎?他們都實現了當初想要成為的樣子了嗎?
把讀書學習當作獲取知識的一種手段,這不是一個人讀書的目的,讀書和學習是為了激發自己的本性,成為自己本來該成為的樣子。
人有一個成功的標準嗎?其實沒有,所謂的成功標準都是社會同質化互相約定俗成的一種價值觀而已,大家都用同一個標準來要求自己,最后大多數人是失望告終。
他說:以前人們都認為自己的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而現在事實證明現在的孩子是累倒在起跑線上。
把孩子學習的興趣完全的磨完了,使得孩子們進入到大學或社會之后沒有了原本的動力。
《大學》這本書開篇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而現在人們讀書是為了將來能夠成為人上人。
病態的思想使得人們不知道為何要學習,為何要生活,一切都是為了符合社會需要。
很多讀書人發現自己讀了很多書也改變不了自己命運的時候,開始抱怨說“讀書無用”。
其實不是讀書無用,而是我們對讀書的定義剛開始就存在了錯誤,這樣讀再多的書也不會起到什么作用。
大多數的讀書人都是為了將來有一天能夠讓自己享盡人間的榮華富貴,這是一種享樂主義的思想去讀書。
其實讀書的目的是修身,其他都是浮云,除了修身再賦予讀書其他的定義都是膚淺的。
人的本性是追求自由自在,如果賦予一些違背自己本性的事情,他一輩子只知道痛苦,而不知道快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