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凍”,到了春天,孩子不只是多穿衣服,父母應該這么做
俗話說“春捂秋凍”,意思就是到了春天,天氣雖然逐漸變暖,但是人們不要著急減少衣物,反而應該“捂一捂”注意保暖。在每年的二三月份,雖然已經立春,溫度開始有所上升,有的地方溫度高的甚至只穿單衣,但是往往沒幾天就會出現“倒春寒”的現象,天氣又會冷一段時間,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天氣暖和的時間,也依舊保持原來的穿著習慣,不會立刻減少衣物,對于孩子的穿著,更是小心謹慎,讓孩子“捂”一段時間,以免著涼生病。
到了春季,的確會有晝夜溫差較大,天氣溫度不穩定的情況,為了避免孩子著涼,讓孩子多穿點衣服可以起到防護作用,但是如果天氣的確很熱,這樣“捂”著也很容易讓孩子出汗不舒服,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父母面對這反復無常的春天,應該如何給孩子穿衣呢?
如何正確地“春捂”
“春捂”主要是因為晝夜溫差大,早晚比較冷,孩子如果減衣物太快,很容易在晚上著涼,當溫度上升時,可以再堅持一周,減慢衣物減少的速度,等到溫度穩定的時候,再逐漸減少衣服。而“春捂”也不是簡單地多穿衣服,而是應該做到這幾點。
1、 捂后背
大家都知道,當孩子運動之后,后背很容易出汗,家長可以根據后背的溫度,判斷孩子是否太熱,而在中醫的角度來講,后背是陽氣的生發之地,所以后背要做好保暖的措施,避免著涼感冒。
2、 捂肚子
孩子天生精力充沛,愛玩耍,而在玩耍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肚子的保暖,因為肚子著涼,很容易引起腸胃不舒適,出現拉肚子、消化不良的現象,這是因為肚子上有肚臍眼,中醫又稱神闕穴,此穴位連接了身體的很多穴位,如果此處著涼,很容易生病。
3、 捂腳丫
腳處于人體循環的末梢,血液循環慢,很容易感到冷,沒有很好的保溫功能,而腳部又有很多身體的重要穴位,一旦著涼很容易生病,而孩子天生又不喜歡束縛,到了家里,很多孩子都不喜歡穿鞋穿襪子,直接在家中光著腳走路玩耍,這樣很容易讓寒氣從腳部進入身體,著涼感冒。父母要時刻提醒孩子,穿上鞋子,注意保暖,只要腳部暖和了,全身就暖和了。
4、 不捂腦袋
有捂就要有露,人體是通過皮膚、呼吸散發身體多余的熱量,做好散熱,這樣身體才可以保持在一個恒溫舒適的狀態,很多父母都會注意到當孩子玩耍過后,頭部都會出很多汗,有的甚至頭發都濕了,這是因為頭部是我們人體散熱的主要部分,所以頭部要露出來,盡量不要戴帽子,即使想戴帽子,也要戴那種吸汗透氣的,這樣才能避免太熱,出現頭昏等不舒適的感覺。
5、 不捂胸口
即使父母想要給孩子保暖也不要穿得過于臃腫,到了春天,天氣暖和了,孩子們都喜歡到戶外玩耍,穿得太過臃腫,不僅會讓孩子感覺胸悶,也不利于孩子的活動玩耍。
春季應該如何穿衣?
1、 多層穿衣
父母在春季可以給孩子多穿幾層衣服,而不是簡單地穿上一件厚衣服即可,因為在春季,晝夜溫差大,在早上我們需要給孩子多穿一些,到了中午,溫度上升,則需要減少衣物,多層穿衣可以方便孩子增減衣物,應對溫度的變化,保持體溫在一個舒適的狀態。
2、 穿著寬松
有的父母喜歡給孩子穿一些緊身、繁瑣的衣物,認為這樣的衣服孩子穿起來酷酷的,好看。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是活潑好動的,太過緊身或者繁瑣的衣服會限制孩子的運動,甚至有的會發生一些危險,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給孩子選擇衣物的時候,還是要以舒適、寬松為主,更加利于孩子運動成長。
3、 上少下多
對于人體來說,因為血液循環的問題,人的腿部溫度要低于上身,所以在穿衣服的時候,要注意腿部的保暖,褲子穿得最好比衣服厚一點,避免腿部受寒。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是孩子運動玩耍得好季節,父母帶孩子出去玩耍的時候,野炊郊游體會自然風光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天氣的變化,及時給孩子增減衣物,多喝水,當孩子出汗后,不要著急給孩子脫衣服,避免孩子生病感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