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科學家排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時候關于誰能排在前面誰要排在后面的爭論也沒有多少意義,但給他們排名總是一件不可缺少的事情。對于很多人來說,科學家所做出的工作是深奧難懂的,一份排名榜是普通人記住科學家的一種很好方式,也能夠讓人對科學家產生一定的尊重。
在世界范圍內對科學家進行排名比較常見,牛頓和愛因斯坦基本能夠坐穩前兩把交椅。如果繼續向后排就會出現一些困難,在第三把交椅上很難給出一位確定的科學家,并且越向后排這個問題就越突出。牛頓、愛因斯坦之所以能夠穩坐前兩位,是因為他們的科學貢獻實在是太大了,能夠把其他科學家遠遠甩到后面。
給國內的科學家排名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不同的人、不同的組織在不同的原則下給出的排名會各不相同。在眾多的科學家中楊振寧的科學貢獻一騎絕塵,宇稱不守恒、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楊-巴克斯特方程,僅僅這三項成就中的任何一項就能使他成為世界級的偉大科學家,國內其他科學家無人能夠與其相媲美。只要是正常的國內科學家排名,楊振寧會穩坐第一把交椅。
排在第二位的會是誰呢?這個位置的人選非常多,國人比較熟悉的老一輩科學家錢學森、李四光、鄧稼先、于敏、周培源、蘇步青、華羅庚、陳景潤、鈕經義、鄒承魯、袁隆平等等都有可能被推到這個位置,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也有能力坐在這個位置。老一輩的科學家們在那樣困難的年代做出成就實屬不易,他們的名字深入人心,人們記住這些科學家的名字、尊敬他們有內心樸素的情感表達使然,也有落后科技條件下樹立標桿的宣傳影響。
如果讓我排,我不會把那些老一輩的著名科學家排在第二位。不是我不尊敬他們,而是我有我自己的視角,從我的角度上看新一代的科學家們有些人取得的成就是高于老一輩科學家的。有價值的科學發現應該影響長遠,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影響越深越光其價值就越大。從這個角度上講,我更傾向于在基礎科學方面取得突破的科學家。在我看來,王貽芳、薛其坤有實力坐在國內科學家的第二把交椅上。
王貽芳領導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團隊首次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在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中,中微子的質量為0,中微子振蕩表明中微子存在靜止質量。這是超出標準模型的重要發現,王貽芳已經憑此發現獲得了累累大獎。發現中微子前兩種振蕩的科學家都已獲得了諾貝爾獎,王貽芳憑此拿下諾貝爾獎也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薛其坤領導的團隊在2013年首次觀察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楊振寧得知這一發現后甚是興奮,評價這是諾貝爾獎級別的發現。霍爾效應在電子領域、半導體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由霍爾效應還能延伸出量子霍爾效應、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發現量子霍爾效應、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科學家早已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近些年來薛其坤也一直被視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熱門人選。
從名氣上講,現在王貽芳、薛其坤的名字或許不如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響亮,但是一百年后、幾百年后他們的名字會穩穩當當地出現在各國物理教科書上。那些老一輩的著名科學家,一百年后、幾百年后他們的名字可能能夠出現在中國歷史教科書上,但是在物理、生物、數學、甚至科學史的教科書上,他們的名字會被逐步湮沒。真正的科學就是如此,經過歲月篩選后的總是最有價值的。偉大的科學家亦是如此,他們的名字是能夠超越時間和空間限制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