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青 年 : 以 國 為 志 , 一 片 丹 心
朵慶彥
對歷史來說,“五四”是一次運動;對青年來講,“五四”是一種精神;從當下再看未來,“五四”應該是一個無法越過的時代,一個無法忘卻的信念。
“五四”發生在一百零二年前,也被談論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天,再談“五四精神”仍不過時。是什么樣的精神,值得我們反復談論?大抵是那次“五四”喊出的“新青年”,讓整個老大中國幾千年的“長老”社會,變得岌岌可危。
青年走進歷史的舞臺,且以“新”的姿態,這無疑是一種宣告。謀“新”,便是舍了舊,出“新”,便有了生機。陳寅恪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立下“新青年”歷史基座。
接著,陳獨秀創辦了“新青年”,為一個群體舉起大旗。他說“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人生最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身。”
青年正如春天,萬事行動,萬物勃發。青年注定要有一次沖動,要有一場繁華,要種下一顆種子,要結出一個結果。魯迅在《月界旅行》中說:“凡事以理想為因,實行為果。”青年不但要有理想,且要認真實踐,有所行動。
魯迅又說:“原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像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青年本身就是一種不必發聲的聲音。
青年是一個時代的開啟者,也是一個時代的書寫者。每一顆果實,都曾是花朵,每位老人都曾是青年。“青年”是一次人生經過,是一次生命履歷,唯有一“新”,青年才會被時代記住。
“五四”過去了一百多年,時代變了,“精神”尚存。“青年”來了一茬又一茬,或許已經變了,又或許沒變,畢竟,我們有時也要問上一句:“從來如此,便對嗎?”(魯迅語)
新青年,要有所懷疑,才不枉為時代青年。——那么,新青年,應何為?——做什么,怎么做?——做了什么,怎么做的?
百年來,“青年”一直被美化。一代代青年們,仍是“新”的,只是大部分的“新”是時光的“新”,而非思想的“新”。然而,在大眾口徑中,如今人類的新舊更替,更像大海上一波又一波海浪,一代又一代“青年”,成了一代又一界的“后浪”,迫不及待地把前浪拍下去。
當“新青年”不再稱“新”,而稱為“后浪”,是否又標志著全新的價值認定規則悄然形成?我還記得兩年前,何冰出演的紀錄片《后浪》風行,人們多有微詞。大抵是說,他們(前浪)仍然是站在浪潮上,試圖教化我們(后浪)的,誠然,這是后浪們的立場。前浪精于謀略與打算,善于建立規則,后浪們習慣于打破,沖出樊籠。
雖然后浪覺醒,但大多是在斤斤計較,他們心中不再是家國天下,而是衣食住行。他們不再為人類謀幸福,而僅僅為自己的生活品質,而八面玲瓏,竭盡全力。——這沒什么不對,畢竟時代變了——后浪也是這樣自己安撫自己的。前浪聽完,卻無不竊喜。
精致主義鎖定了多少青年人的夢想與創意,擠掉了多少人的拼搏與理想。——“新時代”,誰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只是可惜,青年們開始對精致生活跌落產生恐慌,于是便消除了實現自我其它價值的迫切期望。
所以,我很警惕“后浪”這種提法——這一定是“前浪”們為了麻痹“后浪”們的“精心設計”,畢竟“后浪”們很容易體察到這里面的血腥暗語——你們老了,沙灘便是你們的歸宿。——只是,“后浪”們真的把自己當成了“后面的浪花”時,而躺在沙灘上的“前浪”們,卻成了看海曬太陽的“權貴”。
搞了一圈,小丑竟是自己。
青年既是強的,又是弱的,青年既是光明未來,又是陰暗角落。青年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無論“勵志青年”“斜杠青年”“佛系青年”“躺平青年”,都是一個個切實存在的、標簽化的“烏托邦”。青年的情緒容易受到裹挾,容易被統一的口號,一致的步調所吸引,他們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投喂中,受到各色蠱惑。他們容易激進,沒有善惡觀念,亦不知好壞。他們相信某些被包裝好的“理想”,肯為熱血埋單,卻不知這“理想”是否經得起歷史的盤問。他們是時代奔進的精英主力,同時,也是填埋時代陷阱的無用炮灰。
被標簽化的當代青年,活得成熟,老氣。他們曾被美化的“理想”充昏頭腦,也曾被無情的現實打得體無完膚。他們在各種價值中盤桓,又在各自的標簽里迷失,終被鎖定。現下,消費自由是青年獲得其他自由的前提,“有為青年”的判定不再是社會主流。權力成為判定一切的新標準,金錢主義則是這種判定的唯一通道。我發現,青年的個人意愿和個人情緒,開始為了利益而被犧牲。——這在以前,是絕計不可能的。
要承認,不是所有的青年都能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于是乎,無數精英開始自詡“廢物”,號稱“躺平”——這大抵又是一種暗示——“不要試圖反抗,也別折騰,會很疼,真的會很疼”。無法否認的是,他們提醒的真對,這就是現實。那么,真正的“廢物青年”,已無處發聲,精英都是如此,廢柴又能如何?“焦慮”被一代又一代互聯網公司無限放大,各色名目一應俱全,金錢焦慮,身份焦慮,知識焦慮……每次焦慮的引爆,就是一場針對青年們的全民化收割。“躺平”,或許是無奈的選擇,但這時代的病毒,在青年一代群體蔓延。
西方式的優績制度社會,是為了保護精英而設的,實際結果是固化了社會階層,造就了階層世襲。近來中國亦是如此,階級固化日益嚴重,群體內部日益內卷,——我們看到了——一個現象是:越來越多的青年進入體制。另一個現象是:在掙錢這個維度上,每個人的時間和生活變得更加廉價。我們一邊高歌我們最好的時代,另一邊在拼多多上為了幾塊錢返現,而四處求情和轉發狗皮膏藥式的網絡小廣告……
今日之中國,與百年前之中國,已不相同。今日之青年,與百年前之青年,亦或不相似。但“五四精神”,從未改變——以心為筆,以血為墨,一片丹心;以國為志,為國致力,不惜生死。請給青年一次機會,給未來一次機會。
讓青年繼續成為“新青年”,而不是滿足于做“后浪”。讓青年敢有為,能自為,可以為,給他們以善意,而非教化,給他們以思想,而非規矩。給他們循循善誘,讓他們有機會試錯,而不是置問他們——欲意何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