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遙控器,打開電視,你可以收看到,來自全國地級以上近400多家廣播電視播出頻道。在中國電視漫長的發展歷程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11月全國彩電產量1765.8萬臺。奧維云網(AVC)預計,2022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將達到4046萬臺。中國電視輝煌的背后,是不斷更迭的影像革命。
中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全球已有超過500個電視臺、4000萬臺電視機。但此時,我國的電視廣播尚處于空白狀態。
1957年,新中國決定發展電視廣播事業,把研制電視接收機的任務交給天津無線電廠。
1958年3月17日,天津無線電廠試制出我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北京牌820型35厘米(14英寸)電子管黑白電視機,被譽為“華夏第一屏”。晚上試播時,觀賞了由這臺電視發送設備播送的電影動畫片《小貓釣魚》。
1958年5月1日晚19點,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前身)開始試驗播出,中國自己的電視信號第一次出現在了屏幕上。一幅以廣播大樓模型為背景圖案、上書“北京電視臺”字樣的電視畫面。新華社為此發出電訊:“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座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已于5月1日開始實驗廣播。”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電視事業。
1958年6月15日,北京電視臺在演播室內直播了我國第一部黑白電視劇《一口菜餅子》,全長共20多分鐘。
1958年9月2日,播音員首次出鏡口播新聞,當天負責播報的沈力成為我國第一位電視播音員。
1958年10月1日,北京電視臺首次對“十一”閱兵式和群眾游行進行了電視實況轉播,這是第一次對重大節慶典禮活動進行的大型轉播。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電視設備技術得到了初步發展。
從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
中央廣播事務局制定《全國電視發展“四五規劃(草案)”》(1974-1975年)。《規劃》確定的方針是:發展我國電視,在一個相當時期內,要實行彩色電視和黑白電視同時并舉、互相促進。
1970年“北京電視臺”報道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1973年1月13日。天津市廣播事業局成立“五一”彩色電視試播小組。
1973年4月14日。 北京電視臺彩色電視開始第一次試播,19:30開始,20:30結束。5月1日,北京電視臺正式開始彩色電視試播,中國開始邁向彩色電視時代。19:30開始,21:00結束。
1973年8月1日。上海正式試播彩色電視。1975年,上海電視臺完成由黑白向彩色電視的過渡,成為全國省市級電視臺中第一家全面頻道配備彩色電視設備的電視臺。
1973年10月1日,北京電視臺彩色節目轉入正式播出,首播首都人民國慶游園活動的實況。這次實況直播首次使用國產的彩色電視轉播車,同時使用國產彩色磁帶錄像機。
1975年2月,北京電視臺由過去向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交叉傳送黑白和彩色節目改為全部傳送彩色電視節目。
1978年1月1日,《新聞聯播》正式開播。1976年7月1日,《全國電視新聞聯播》節目第一次播出,該節目是《新聞聯播》的前身。《新聞聯播》是中國收視率最高、影響力最大的電視新聞欄目。
1978年5月1日,北京電視臺正式更名為中央電視臺,對國外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電視臺。
1980年7月,中央電視臺第一次播出“天氣預報”節目。
《1983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播出,春晚具備了現場直播、觀眾點播、主持人串場和茶座式觀眾席等特點,強化了電視媒介獨有的魅力,激發了觀眾的參與熱情。是中央電視臺第一屆春晚,也是中國電視節目的一個里程碑。
1988年,中國成功發射同步衛星。兩年后,該衛星轉播了亞洲衛星一號發射實況,從這一刻起拉開了中國衛星電視的序幕。
1990年4月18日,全國第一家省級有線電視——湖南有線廣播電視臺開始試播。有線臺的成立,打破了無線電視一統天下的局面。
1990年4月21日,《正大綜藝》在中央電視臺正式開播,節目通過外景主持人帶觀眾走向世界各地,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節目口號“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更是成了幾代人的童年回憶。
1990年歲末,《渴望》播出,這是中國第一部大型室內電視連續劇,這部劇開創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長篇電視情節劇的歷史,也成了當時的“現象級”劇作。
1992年10月,我國第一個衛星電視頻道——中央電視臺第四套節目開播,使得之后“上星”與“落地”成為電視領域越來越熱門的話題。電視臺節目上星,是傳輸手段歷史性的轉變。
1993年5月1日,《東方時空》開播,開中國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先河。其后《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相繼創辦,中國電視新聞改革進入實質性階段。
1996年1月1日,《新聞聯播》由錄播形式改為現場直播;同年,中國中央電視臺升格為國家“副部級”事業單位。《新聞聯播》實現以直播方式播出,帶來電視時效革命,成為當時全國人民獲得新聞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之一。
1997年是中國電視直播史上具有跨時代的標志性意義的年份,這一年,中央電視臺先后進行了6次大規模的直播活動。其中香港回歸報道是中央電視臺建臺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直播報道,投入了有史以來數量最多、最先進的設備,創造了當時中國電視收視最高紀錄。
電視生產大戰
電視機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是在19世紀80年代后。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并且國家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占據中國人口最多的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改善,中國人民不再為飽肚子而擔憂。物質需求得到一定的保障,人們就會追求精神需求。
我國彩色電視行業起步于七十年代初期,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臺彩色電視機在天津通信廣播電視廠誕生,從此拉開了中國彩電的生產。
由于當時經濟條件等等方面的限制,這個時期我國彩電行業發展仍然緩慢,電視機一些重點元器件需要進口,生產規模、產量、性能、質量等方面與同期已進入高速發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顯拉大。為了將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國家建立咸陽彩虹顯像管廠,這也是我國第一個彩色顯像管生產廠。
1980年,軍轉民的企業長虹集團(其前身是國營長虹機器廠)從日本松下引進了一條彩電生產線開始生產彩電。
80年代,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彩電的需求量開始加大。1980—1985年,我國的彩電銷量以每年12%的速度發展。
到了1985年,我國出現了長虹、熊貓(南京無線電廠)、金星(上海電視機廠)、牡丹(北京電視劇廠)、飛躍(上海無線電廠)、TCL、康佳、創維、海信等一大批國產品牌。
長虹在1970年就開始研發、生產,面世后不久就在市場上刮起了一股“長虹風”。那時候的家家戶戶都以擁有一臺長虹電視為榮。
在90年代初,TCL也看到了大屏幕彩電的市場需求,所以在1992年就研制生產出了TCL王牌大屏幕彩電。同樣,TCL不想放過這次機會,為了迅速占領市場,大膽的采用“先占市場再建工廠”的商業模式。
康佳成立于上世紀80年代,是國內知名白色家電設備制造商,其中,彩電業務曾取得過非常亮眼的成績。上世紀90年代,康佳電視銷量超越長虹和創維,成為了中國彩電一哥。
END
電視機經歷了從黑白到彩色,從電子管發展到晶體管,又迅速發展到集成電路電視,并向著智能化、數字化和多用途化邁進。電視轉播也由1960年的衛星轉播,發展到1983年的衛星直播。電視機的形態之變,見證了企業生產制造的發展過程,象征著顯示技術發展的一個個里程碑,也映照著老百姓生活的變遷。可以說,電視機的內外,演繹著多彩世界,折射出生活萬千。
直到互聯網普及前,沒有什么媒體比電視更加引人注目,它作為家庭和整個世界聯系的紐帶,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社會存在和生活行為。
文字參考資料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官網
奧維云網數據報告
百度百科、維基百科等網絡公開資料
《中國廣播電視編年史·第一卷》1923-1976
《中國廣播電視編年史·第二卷》1977-1997
CCTV國家記憶·《60多年前,中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誕生,接著也誕生了這些難忘的“第一次”》
中國發展改革·《誰知道,我國第一臺國產電視機誕生于哪年?》
人民網·《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策劃 從“第一次”到融合創新:新中國電視事業發展大事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