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什么來判斷是與非,善與惡?你認為的善,換個角度就不善了。你眼中的英雄,正是敵方眼中的仇人。今天我們從格物的角度來理解善惡
王陽明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格物與至善的關系還需要結合《大學》來理解。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人先要明明德(立己),然后再去親民(利他),最后都要達到“至善”境地。
接下來又講到,想要明明德,就要治其國,齊其家,修其身,正其心,誠其意,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最后落在了格物上,由此可見,通過“格物”可以達到“明明德”,而“明明德”最終是“止于至善”。
故: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怎么分清真正的善與惡?既知‘至善’即知‘格物’
邏輯上理順了,但是心中不免還是有疑惑,要解開疑惑,需要明白何謂“格物”,何謂“至善”?
‘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從心上說。意之所在便是物。
“‘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
由此可見,格物就是去除日常生活中遇到事時產生的不正的念頭。正如打坐修禪時覺知心中的念頭一樣。
眼睛看到花的綻放,生出花真美麗的念頭;鼻子聞到花的氣味,生出香的念頭;耳朵聽到壞話,生出憤怒的念頭;嘴巴嘗到苦味,生出討厭的念頭。
有了意念,則分了善惡,“有善有惡意之動”。
“格物”就是擇善固執,不斷選擇善,然后達到“至善”。
怎么分清真正的善與惡?既知‘至善’即知‘格物’
但要分清真正的善惡,因為我們常人所理解善惡都是建立在“眼耳鼻身意”上,這樣的善惡是虛幻的,是對立的,換個角度善與惡就互換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比如臭豆腐的氣味,你很喜歡聞,所以覺得這個臭豆腐是善,但另一個人聞到就討厭,對他來說這個氣味就是惡。
那這塊臭豆腐到底是善還是惡?臭豆腐是一物,如果糾結在“物”上,你會發現善與惡都是虛幻的。這樣的善與惡都不真實,不是我們要選擇的善。
怎么分清真正的善與惡?既知‘至善’即知‘格物’
“知善知惡是良知”,真正的善惡要交給良知來分別,良知能分辨善與惡,而良知在心中,所以善惡在心中,不在物上。
你聞到臭豆腐的氣味,心中的良知發出討厭的念頭,然后遵從良知的指引不去吃它就是選擇善。
如果明明討厭,卻因為身邊的女朋友喜歡吃,就說自己也喜歡吃,就是違背良知的指引,這就是選擇了惡。
“為善去惡是格物”,遇到臭豆腐時,心理的變化過程就是格物,選擇善就是格物。時時刻刻擇善固執就能達到至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