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
作者:指聽
最近,又有一位坐擁600萬粉絲的網紅被卷入風波。
但這次不是翻車,而是因為“好人沒好報”。
身為風波主人公的流浪貓領養博主@本喵叫兔兔, 在網上 自封“貓德學院院長”。
致力于讓貓貓們變成給抱給擼給親親的好性格,至今已經幫幾百只流浪小貓找到了合適的領養人。
就是這么個貓貓大救星,前幾天 宣布因為不堪重負,此后不再接收被遺棄到自家寵物醫院門口的貓咪。
今年5月@本喵叫兔兔 跟幾個朋友合作開了家寵物醫院,結果 開業不到三個月已經收到30只貓。
都是直接連籠子一起被留在大門口,沒打招呼,沒有貓糧貓砂盆,也沒有錢。
最多也就是留張字條,希望他們能“好好照顧貓”。
最終因為資金壓力和籠舍壓力,他和他的“貓德學院”團隊宣布停止救治這些被遺棄的“孤兒貓”。
工作人員的話更是讓人唏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要怪可能只能怪我們沒那么達?!?/p>
一樁好事,還是走向了變味的結尾。
“本喵叫兔兔”和小橘貓“5塊錢”。圖源濟南時報。
01
“貓咪綁匪”走紅
幾乎沒有人責備貓德學院“心狠”。
因為早在正式宣布拒收“孤兒貓”之前,他們就已經多次表達過“被丟貓”的困擾。
前臺小姐姐@貓德學院小楊老師 說每天上班都像是開盲盒?!安恢琅_階上又會出現幾只貓,以及它們的身體狀況如何?!?/p>
30只是沒打招呼被偷偷放在門口的。如果算上直接抱來表示自己不想要的、打電話要成窩送來的……數量還要更多。
這也導致貓德學院最近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為不負責的貓主人們“擦屁股”上面。
而在此之前,他們的救助重點其實是真·流浪貓。
尤其是那些由流浪貓媽媽生下來的小貓,救助后送養不僅能提高它們的存活率,也能減少城市里流浪動物的數量。
貓德學院的粉絲們戲謔地將其稱為——“綁架代替購買”。
我很早就關注了@本喵叫兔兔。
不過身為立志終生不養寵物的冷血女性,他視頻中最吸引我的點其實是:從來沒把救助流浪貓這件事搞得苦大仇深。
別人家的小貓萌萌可愛,貓德學院救助的小貓個個生無可戀。
而“研究員”們伸手拎起它們后頸皮的樣子,更是毫無憐香惜玉,難掩“惡霸”本色。
@本喵叫兔兔 的另一個綽號是貓貓綁匪,因為總在跟流浪貓媽媽斗智斗勇,企圖“拐走”人家的小貓。
有時是利誘,正所謂“一根貓條換貓媽媽一個孩子”。
后來業務能力逐漸精通,甚至能夠徒手從假山上拎走小貓崽。
“現在這個小區的流浪貓,見了我都聞風喪膽?!?/p>
雖然大多數小貓很快就被領養了,但@本喵叫兔兔堅持要給每一只都起名字;
當然,起名的粗糙程度簡直令人發指。 (bushi
愛鉆紙箱子的小貓叫“紙盒子”;掉進幾米深通風井被貓德學院成員彎腰用繩子勾出來的,叫“撅著腚”。
有一只從小區里救出來的小白貓,因為旁邊阿姨很喜歡它的粉色爪子,所以叫阿姨喜歡。
最搞笑的是幾個小孩送來了一只小貓,說貓貓長得像個饅頭,問能不能起名叫饅頭。
結果@本喵叫兔兔——“我說可以,于是給它起名叫像個饅頭?!?/p>
以至于評論區每天都會上演大型猜名現場:
“本期視頻的小貓是白色的,從很鋒利把我手割破的百葉窗中間鉆到了通風井里,我用幾百塊的釣貓桿套三次套了上來,請問小貓叫什么名字?
a 白色的 b 百葉窗 c 割破手 d 通風井 e套三次”
不過,雖然貓德學院在視頻里看似整天都在“欺壓”弱勢小貓;
但論救助手法,他們 其實比很多一腔熱血的愛貓人要成熟得多。
比如抱回來第一件事就是進行各種檢查,確認是否有疾病、傷口或者寄生蟲問題。
有的貓如果遲遲沒被領養,也會在合適的年齡給它們做絕育。
我甚至學到了一些新的知識點——比如對于性格比較野、不適合家養的流浪貓,有個可行選擇是在它還未喪失野外生存能力的時候進行放歸。
貓德學院里最大腕的明星“3號樓”,就是這樣一只野性難馴的小貓。
@本喵叫兔兔 從商場天花板里救下它,可養了幾個月后依然對人敵意頗深。
在咨詢過寵物醫生的意見之后,他決定在3號樓還保留著生存能力的時候,“及時逐出師門”。
果然剛一打開籠子,這只小貓就如同閃電般竄了出去,頭也不回。
但從此,它也變成了最讓網友們念念不忘的一只貓。
是貓德學院教育失敗唯一案例,也是“反貓德學院聯盟創始人”。
今年@本喵叫兔兔 的的寵物醫院開起來,還特地把3號樓的動畫形象放在了店面顯眼位置。
評論區很多人爭著要買周邊。
@本喵叫兔兔 曾經提到自己的救助事業是個“良性循環”,在這件事中可以說是展露無遺。
貓德學院團隊日常救助小貓,然后拍成好玩的視頻吸引網友。
而流量產生經濟效益,也讓團隊有錢開寵物醫院、擴建規模從而救助更多動物。
無論是粉絲還是他們自己,都曾相信這個模式可以平穩持續下去。
02
從“不缺錢”到不堪重負,
只要兩個月
兩個月前@本喵叫兔兔 接受媒體采訪,對著鏡頭說自己“不缺錢”。
如今回看更讓人感到不是滋味。
當時寵物醫院剛剛裝修完畢。院內設了34個籠位,除了正常收治寵物貓的業務外,還有不少空間可以騰給流浪貓們。
而在此之前貓德學院的籠子只有3個,每天都在發愁救助的小貓沒處安身。
這么多年,@本喵叫兔兔 大概看過很多為救助流浪貓而付出巨大精力和金錢成本的例子。
從小辦公室到寵物醫院,粉絲們也為他開心。以為終于能看到一個相對專業,且能靠拍視頻實現營收的流浪動物救助人。
可沒想到,即使是10倍數量的籠位也會被輕而易舉地塞滿。
只需要幾個不負責任的貓主人。
在貓德學院出正式聲明之前,前臺小姐姐“小楊老師”曾經在視頻里展示了一份清單。
便利貼上記錄的都是被丟在店門口的貓,有什么病、后續需要什么治療。
雖然畫外音聽上去輕松愉快,好像是跟貓主子們匯報最近醫院的收支情況;
但依然能從“骨折”、“貓蘚”這些字樣里看出他們的無奈。
被遺棄在醫院門口的貓,大多都有較為嚴重的疾病。
從先天性的癲癇,到傳染性的貓瘟、口炎、貓傳腹……每個病的治療費用少則幾千多則上萬,還無法保證能治好。
丟貓者都是把貓一放就走人,成本基本只能靠@本喵叫兔兔 承擔。
雖然做自媒體會帶來相對寬裕的收入,但一番折騰下來依然讓他不堪重負。
而比金錢更加嚴峻的問題,依然是空間。
因為帶著“網紅光環”,貓德學院的貓更容易被領養,但并不意味著沒有“釘子戶”。
“砸手里”的原因五花八門:長相不夠美貌、學不會在貓砂盆里上廁所、為了治病錯過最容易被領養的年齡……
也有膽小的一去新家就不吃不喝,只能在貓德學院謀一張長期床位。
在聲明視頻中,@本喵叫兔兔 提到自己已經兩個月沒去外面救助流浪貓了。
光是這些被硬塞過來的,就已經讓醫院“貓滿為患”。
且幾乎都是成年貓,不僅治療周期長,而且比小奶貓更難被領養。
接受了、救了,很可能就要負責下去,長久占據一個籠位。
而最終讓貓德學院下決心的是兩件事。
一是某天半夜有人送來了一籠4只成年貓,而B超顯示其中兩只母貓已經懷孕,很快就會再生下至少6只小貓。
另一件事則更加悲傷,團隊得知附近某小區的幾只流浪小貓被藥死了。
原本他們早就想把這窩小貓救助回來,只是迫于空間和精力限制,一直沒有成行。
@本喵叫兔兔 和貓德學院的救助行為,原本是為了減少城市流浪動物。
結果卻成了遺棄者提供遺棄動物的借口,漸漸走向失控。
03
“被迫養貓”,
網紅們的道德困境
一件稍稍能讓人感到欣慰的現象是,評論區幾乎沒有人對貓德學院“拒收”貓的決定提出異議。
清一色的都是,“不能慣著這群不負責任的貓主人”。
但即使如此,“網紅救助博主”依然也很難避免沉重的道德枷鎖。
這也是類似事件經常會走向失控的原因之一——對流浪動物更強烈的愛心、被注目產生的道德壓力,都讓當事人無法在一開始就斷然止損。
事實上,@本喵叫兔兔 早就被人不打招呼送過貓。
當時他還沒開寵物醫院,結果有人直接以他的名義送去了交好的醫生那兒,他在視頻里抱怨了兩句后也收了。
后來醫院門口變成了“寵物遺棄點”,網友建議安個監控開直播,多少可以震懾一下丟貓人。
團隊也是拖了一陣子,直到貓的數量快應付不過來,才著手實施。
不只是貓德學院,很多救助博主在小有名氣后,都會陷入“被迫養貓”的困境。
B站有位賣倉鼠的up主因為收養了一只在樓道里遇到的貓,結果4個月內接收了70多只貓。
@百花街萌鼠屋
同樣是上班如同開盲盒,有人甚至會把貓直接扔進他放在外面晾曬殺菌的籠子里;
大概因為倉鼠店生意不錯,up主暫時還沒出現經濟問題。但在最新的視頻里,也在呼吁大家“快來領養貓子”。
另一位救助博主@和貓住,最近接收了一只走丟的斯芬克斯無毛貓。
因為品種名貴、照顧困難,而自己也沒有相關養育經驗,他一開始是拒絕的。
可是經不起撿到貓的求助人的懇求,最后還是心軟接手了。
因為遲遲沒有人來認領,又陷入了“這么貴的貓,萬一找了領養后原主人又回來要走該怎么辦”的困境之中。
近兩年,養貓在年輕人聚集的互聯網上已經成了一門顯學。
談到領養的注意事項、對待流浪貓的道德標準,個個都能如數家珍。
然而真正去救助、撫養一個小生命,遠遠被熟記這些標準要困難的多。
救助博主們就像擺在眼前的正確答案。
看病需要錢、相處磨合需要時間,判斷怎樣的選擇對貓更好,更需要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
以上這些博主們似乎都有——仿佛流浪貓只要進了他們的門,就一定會得到最好的教育和照顧,然后批量變成性格乖巧的小天使。
可過程中需要付出的精力和金錢,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成本。
這也意味著如果做決定的不是他們自己,就依然是一場以善良為名義的道德綁架。
其實在整個貓德學院的事件中,最令我感到氣憤的恰恰是那些隨貓附上的信。
很多人聲稱送來的貓是撿的——我們姑且先相信這種說法。
語氣看起來一個比一個情真意切,可卻都是上下嘴皮子一碰的便宜話 。
“家里實在沒地方養,只能送到這里。請在視頻里列出治療費用,我一定會盡量支付。”
支付多少?什么時候支付?都是沒有任何約束的空談。
救助博主們因為本身就會把更多資源投入救助流浪動物、且有一定經濟基礎,如今卻成為被轉嫁責任的“背鍋俠”。
即使再三強調不要再送貓了,依然有人半夜三更捂得嚴嚴實實,把籠子偷偷放在監控死角;
在電話里表示醫院已經無力接收貓咪,還要接受“原來所謂救助都只是為了給新店引流”的質疑。
最終只剩下兩條路:要么狠心止損,要么讓自己陷入失控的泥潭。
貓德學院的決定是個理智的結果,但也是令人唏噓的結果。
或許需要被重新強調的不僅是對待動物的道德,更是對待人的道德。
意識到救助流浪動物不只有表面的搞笑和擼貓的可愛,還有操不完的心、負不完的責任;
意識到想要長期兌現善意是需要付出成本的,這成本對任何人都同樣沉重。
那些對流浪動物還保有一份愛心和熱情的人,尤其不該被推入這樣模棱兩可的道德困境。
不該在輿論的漩渦、現實的條件、內心的價值之間做艱難選擇。
否則,越是有人沉溺在自己虛假的“善良”里沾沾自喜。
就越有一些更加熾熱的真心,正在慢慢變涼。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Vista看天下,點擊下方按鈕立刻關注。不苛求正確,只好好說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