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Mark
出品:紅色星際(ID:redplanx)
頭圖:文遠知行自動駕駛圖片
16億元,20億元,30億元,過去1個月城市級運營商“蘑菇車聯”斬獲66億元訂單。這么大的訂單,讓自動駕駛行業都炸開了鍋,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
行業從業者也開始討論起這家公司,很多好友也發來了詢問,這公司最近咋這么猛呢?
當所有的自動駕駛公司都在為商業化發愁時,蘑菇車聯卻接單不斷。
2022年自動駕駛行業突然冰冷了下來,包括高階輔助駕駛板塊,最明顯的表現是很多資本已經不再看這個賽道的企業,同時,資本也開始督促這些公司加快商業化落地的步伐。
1. 技術驅動 VS 商業驅動
到底自動駕駛公司的商業化之路應該怎么走?到目前為止,大家都沒有一個明確的道路。用一個哥們的講話,“所有的自動駕駛公司都沒有想清楚商業模式,到底該如何落地?”
蘑菇車聯的巨額訂單可能會給行業一些新的啟發。
蘑菇車聯由前百度高管朱磊成立,在自動駕駛界號稱“小百度”,因為其商業化落地路徑和百度極其相似。
百度作為自動駕駛行業的老大哥,在其發展歷程中,也在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戰略,從2017年開始開放自動駕駛Apollo生態,想打造一個自動駕駛界的“安卓”,到2018年開放車路協同方案,到Apollo Zone智能園區聚合方案落地雄安新區。
百度好像找到了自動駕駛落地的答案,智能網聯項目。以智能網聯項目的名義,帶著自己的一幫小弟,像新石器的無人零售車,智行者的無人掃地車等,大規模地落地自動駕駛車輛。
于是,自動駕駛行業開始分化,一部分公司仍然堅持專心研發技術,像小馬智行,一部分公司開始側重商業化落地,像蘑菇車聯,還有一部分公司一邊研發技術,一邊加強商業化落地,像百度和文遠知行。
其中自動駕駛公司最具代表性的創業公司,就是小馬智行和文遠知行,也是行業估值最高的2家自動駕駛創業公司。用行業人士的話說,小馬智行在行業內的技術是最好的,但技術思維太重,商業化落地能力偏弱,而文遠知行的商業化能力則做得比較好。
其實這與2家公司的發展過程有關,小馬智行從成立到現在,資金一直都很充裕,現在賬上還有近10億美元現金,所以這導致小馬智行并不急于去做一些變現的產品,或者說主要還是聚焦在大賽道上,堅持以技術為核心,推動商業化的落地。
用小馬智行副總裁張寧的話說,“現在在技術上,我們主要是自己跟自己較勁,在技術演進、實現無人化安全技術等方面進一步開展探索與實踐,雖然攻克自動駕駛技術最后的1%,可能需要99%的努力,但我們還是會堅持攻破。當然,我們也樂意看到一個百花齊放規模化的L4生態的完善落地,因為自動駕駛落地一定是以規模化為基礎,才能產生價值。”
文遠知行則選擇了技術和商業化2條腿走路。這和文遠知行2020年的融資有關。用文遠知行韓旭的講話,3年時間,從2017年到2020年,文遠知行已經燒了1億美金,如果僅僅靠融資推動公司的發展,其實是很不健康的,我們需要產生自我的現金流。
2020年,文遠知行第一次感受到資金緊張,所以在2020年底,宇通投資文遠知行后,文遠知行也逐漸走向了“百度化”的商業落地思路。
2021年之后,文遠知行相繼推出了無人小巴,無人貨運,無人清掃,包括之前的無人出租車和收購牧月科技的自動駕駛城際配送產品,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自動駕駛天團”。
百度則以無人出租車、無人小巴為主,帶著自己Apollo生態中的無人環衛,無人零售等合作伙伴,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天團。兩者唯一的不同是,文遠知行是“自主團”,而百度是“組合團”。
如果說百度Apollo開放生態只是賺到了名聲,那么百度智能網聯項目則真正的賺到了現金流(雖然說這些項目的訂單沒發和百度整體公司的營收比,但相對自動駕駛行業而言,已經很不錯了)。
百度從2018年開始推出車路協同項目,2019年、2020年正式發力,接連簽下了數十個城市的智能網聯項目,總訂單額達到數十億元。
用百度的財報講,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末,以累計合同金額超過千萬元訂單計算,百度ACE智能交通解決方案已經被51個城市采用。
估計是受到資金荒的影響,或者說是看到了百度接連的訂單項目,文遠知行也加入這個行列,2022年正式中標鄭州東三環智能網聯項目億元項目。
于是,大家都開始帶著自己的“自動駕駛天團”,開始以城市運營為主,落地自動駕駛車輛。不過話說回來,智能網聯的落地項目確實比單一的Robotaxi落地,更能產生規模化的效應。
小馬智行則選擇了繼續在技術上發力,從無人出租車,向技術的難點自動駕駛卡車發力。2020年底正式成立自動駕駛卡車部門,并獨立運行。
當然了,小馬智行也在加強商業化能力,2022年先后與中國外運成立合資公司,與三一重工成立合資公司,同時投資了出行公司如祺出行,加強在這2個賽道的商業化,但更多還是以技術為驅動的商業化閉環,通過聯合自動駕駛技術的上下游供應商來實現商業化落地。
(小馬智行自動駕駛車輛圖片)
用小馬智行的話講,自動駕駛乘用車和卡車所需要的能力,共通之處超過80%。只需要再額外去做20%的工作,就可以帶來一個萬億級別的市場,ROI(投資回報率)非常高。
同時2個業務也可以互相促進,在車輛精確控制方面,商用車可以反哺乘用車;視覺方面,雙方則可以共同進行訓練。
對于一些小場景,小馬智行并不認為其技術難度低于通用平臺,“一些垂直化的應用并不見得比通用的方案更成熟,所以小馬智行繼續選擇在大賽道上攻堅。”小馬智行公司講道。
而對于城市級服務商公司而言,因為自動駕駛卡車大部分時間都跑在高速上,所以并沒有涉及這塊的業務。究其原因,主要是和自己公司的戰略不太吻合。
用文遠知行管理團隊的話說,干線物流落地的時間更長,特別是車規級雙冗余的硬件基礎還沒有準備好。雖然無人出租車和無人卡車的技術通用性很多,但是從技術層面講,對于無人駕駛卡車而言,還是往上走。
到底該技術至上還是商業為主,韓旭有自己的判斷,“一個企業發展不應該是以追求估值、融資為導向,更多是要考慮如何實現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模式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我覺得一家好的企業不能靠融資活著,一家好的企業最終一定要為用戶創造最大的價值。”
關于應該是直登珠峰還是沿途下蛋的問題,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選擇,有時候沿途下蛋是為了更好的攀登。
2C和2B其實不是文遠知行的核心問題,文遠知行更多考慮的是如何讓先進的技術服務消費者,服務客戶,從而迅速地占領市場并產生出給用戶創造價值的產品。
2. 哪條路更適合
之前大家都是純技術開發,專心打磨技術,現在是需要考慮商業化落地。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能夠盈利的話,它的分水嶺一定是要全無人的Robotaxi運營,而這在當下,注定還不是一個非常好的商業盈利模式。
但自動駕駛環衛車、自動駕駛同城貨運車、自動駕駛小巴這三個產品線基本上讓文遠知行看到了盈利的可能性。
正如行業人士所講的,“對于自動駕駛卡車賽道而言,低端的卡車是沒有線控的,甚至連基礎的電氣化系統都沒有,要實現無人駕駛難度很大,整個行業需要先升級到輔助駕駛,實現線控技術,然后再升級到無人駕駛,實現帶冗余的線控技術,這可能需要幾年時間才能實現。”
并不是我們不想做,而是現在可能與我們公司的發展戰略不符。
對于智能網聯項目,或者說以城市級運營商角色開展自動駕駛落地,其實是比現在的單車智能更靠近商業化,或者能更早落地。
用蘑菇車聯朱磊的話說,城市是自動駕駛的主場,自動駕駛作為一個系統級工程,需要系統級解決方案。
(蘑菇車聯自動駕駛車輛)
以單車智能為核心的自動駕駛技術應該稱為自動駕駛1.0版本,而城市級運營則是自動駕駛2.0版本。2.0時代要著重解決自動駕駛在社會資源占用的問題。
未來商業競爭里最核心的是城市公共資源的競爭,自動駕駛車輛在城市大規模落地時,最終要考驗的不僅是技術,還有車輛占有道路、停車資源、人員消耗問題。自動駕駛公共服務體系在城市落地時,一定是有序、可節制、可控、納入政府常規管理的。
目前行業內關于自動駕駛商業化的討論還沒有涉及到這個層面,估計未來兩到三年左右時間,這個話題會浮到每個行業參與者面前:
自動駕駛城市級大規模商業化落地時,到底什么是最前置要考慮的因素?
是技術,安全,還是法規、社會結構,目前看,這個答案需要不斷地探索。
到底哪條路更適合中國,更有利于自動駕駛技術落地,是技術驅動的模式,還是商業驅動的模式,目前階段,顯然并不能很清晰的給出一個答案。
智能網聯項目可能會更快落地,因為面對的是G端的客戶,一般金額都比較大。智能網聯項目確實也能解決一些城市交通效率,城市治理的一些問題,但是想要大規模地在一個城市鋪開,成本非常高,用行業人士的話說,一公里大概需要100萬元,一個紅綠燈十字路口大概也需要80萬元的改造費用。
費用還是其次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缺少頂層建設。
以技術驅動的商業模式,相對比較簡單一些,面對的主要是B端和C端的客戶,一旦模式得到驗證,可以快速的鋪開,但現在自動駕駛主要的問題是技術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按照行業人士的預估,可能還需要3-5年時間,自動駕駛技術才能真正的鋪開。
智能網聯項目更多的是產業鏈的整合,像蘑菇車聯的朋友圈已經拓展到了大型城市服務集團、汽車制造商、移動通信運營商、網絡安全供應商、智能交通技術設備提供商等產業鏈上下游;還要運營自動駕駛巴士、清掃車、巡邏車、Robotaxi等多個終端。
以技術驅動的商業模式,只需要整合上下游兩端就可以了,像小馬智行通過與主機廠三一重工、物流公司中國外運成立合資公司,就可以打通整個鏈路;像Robotaxi最后可以直接接入城市運營服務就可以了。
這么看,對于城市運營商公司而言,兩者更多的還是合作共贏的關系,這也驗證了行業里的一句老話,最終技術還是要和商業結合,只是這個技術和商業,并不是傳統意義上我們理解的技術和商業。
小馬智行和文遠知行走的2條路,其實代表著中國自動駕駛行業的2條商業化路徑,但他們都是以技術為基礎,一個選擇“直接”的技術賦能,一個選擇“曲線”的技術賦能。
我覺得2種模式都適合各自的公司,由此可見,中國的自動駕駛公司還是非常善于探索的,至少比西方的自動駕駛公司強十倍,百倍。
西方的自動駕駛公司感覺都躺平了,無論從L4降維做L2+,不斷降低自動駕駛車輛成本,還是探索智能網聯項目,中國這個“L4小強”是不可能被打敗了,加上中國政府的扶持,中國L4公司一定能笑到最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