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覺得 這部金融驚悚片的理解門檻過高,試著把故事的主角換個名字代入,比如把《金融時報》替換成渾水基金,將Wirecard替換成中x股。
撰稿|鮮 于
編輯|許 靜
校對|張 帥
出品|Figure紀錄片
對任何一位喜歡狗血金融故事的人來說,紀錄片《金融丑聞:揭發Wirecard詐騙案(Skandal! Bringing Down Wirecard)》都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佳肴」——其中那些瘋狂、無恥、荒謬的幕后故事令人大開眼界。
紀錄片所涉案件,是近年來全球最大的金融丑聞之一。作為市值一度超過200億歐元的德國在線支付巨頭,Wirecard的興衰歷程嘆為觀止:以英國《金融時報》為核心的「境外」媒體多年不斷發文,指控這家公司涉嫌洗錢、賭博、幫助恐怖組織、財務造假等等,而Wirecard則以各種報復性手段回敬,竊聽、賄賂、暴力威脅、政治施壓,甚至還假扮成阿拉伯金主「釣魚」……
最終這場貓鼠游戲以Wirecard大敗、破產結束。
奈飛把這場力量聽上去就極不均衡的PK,迅速制作成紀錄片,一部沒有瑪格特·羅比在泡泡浴缸里做名詞解釋(《大空頭(2015)》),財經小白也能看懂的金融犯罪驚悚片。
「阿爾卑斯山版喬布斯」
「第一次聽說Wirecard時,我正在找一些不靠譜的公司,寫一些類似財務造假、公司詐騙的事,因為很容易弄出好稿子。」英國《金融時報》記者丹·麥克魯姆(Dan McCrum)以這句話開始回憶自己在過去六年多時間里的經歷。
丹·麥克魯姆
他是故事的主角之一,也是這部紀錄片的執行制片人,影片事實上就是根據他的書《Money Men: A Hot Startup, A Billion Dollar Fraud, A Fight for the Truth》改編的。
彼時,Wirecard是科技界的德國之光。
德國的工業水平舉世聞名,擁有眾多世界頂級品牌:西門子、梅賽德斯-奔馳、寶馬、大眾、拜耳……但它們的歷史過于悠久了,德國政客、商人乃至普通國民,都希望能看到德國谷歌、德國臉書。
「Wirecard把這個愿望完美地實現了。」
1999年成立于慕尼黑的Wirecard,主業是電子商務在線支付——類似于PayPal、支付寶的第三方支付系統。
2002 年,前畢馬威公司顧問馬庫斯·布勞恩(Marcus Braun)被任命為Wirecard首席執行官之后,這家互聯網公司開始起飛。
出身于「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布勞恩,通過提供復雜的混合服務,以及更加復雜的財務報表,成功地將專為某些「特殊」行業——賭博或色情網站——提供在線支付服務的Wirecard,包裝成了「新時代金融技術替代品」。
馬庫斯·布勞恩(右)曾被稱作「阿爾卑斯山版喬布斯」
在那個新興科技蓬勃發展的年代,這位掌舵人的風格行事也非常IT化:穿著史蒂夫·喬布斯式的黑色高領毛衣,站在大屏幕投射的PPT前,高呼「重要的不是Wirecard擁有數據,而是傳遞數據價值的算法」等不能理解但聽上去很高級的互聯網金句。
這位「阿爾卑斯山版喬布斯」是成功的。Wirecard在幾年時間里迅速成長為雇員超6000人,總市值逾200億歐元的超級獨角獸。德國政府也為本國成長起來的金融科技巨頭感到無比自豪——甚至據德國媒體報道,前總理默克爾訪華時曾向中方高層積極推介Wirecard。
不過, 2015年在與某位澳大利亞對沖基金經理的閑聊中,記者丹·麥克魯姆發覺「Wirecard 值得調查一下」,「有一大堆文件顯示,Wirecard在亞洲的業務獲利不菲,但看起來不太真實」。
他直覺認為,「Wirecard并不需要像聲破天(Spotify)那樣,通過增加訂閱來發展客戶,它是通過收購亞洲較小的公司來獲得更多客戶。對如此規模的公司,這種做法很可疑。」——《金融時報》和Wirecard之后幾年的恩怨,就源自這個調查記者突如其來的猜測和執拗。
不久后,另一名調查記者發現Wirecard為美國賭博網站代理在線支付時,用了一家英國公司做中間人,而這家公司的注冊地址其實是英國鄉村小鎮某個普通民宅。房子里的居民聲稱,一些人每個月給他一筆錢,換取他簽署一些文件,然后寄出一些信件。
配合從某個賣空者那里得到的研究資料——這份資料稱Wirecard披露的亞洲業績存在2.5億歐元的差異,而且業務涉嫌洗錢——丹·麥克魯姆迅速寫出了一篇報道。
《金融丑聞:揭發Wirecard詐騙案》偶爾會用漫畫形式做事件回溯
基于《金融時報》在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力,報道發表后,Wirecard股價瞬間下挫,瞬間蒸發了至少10億歐元。
但隨后記者們發現,草率了。
「我當時太過于著急搶獨家,沒有真正停下來去思考整件事情。」丹·麥克魯姆說,文章中的分析更多依靠推測,而且作為核心的賣空者報告,事實上并「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它的主張」。
作為與普通股民盈利模式相反的賣空者,盡管他們自認為是需要大膽猜測小心求證的金融偵探,但因為主要獲利手段依靠股票、貨幣等下跌,于是乎并不奇怪的,他們通常被視作金融市場中的「禿鷲」「鬣狗」,是總在積極努力摧毀公司令很多人失去工作的「金融恐怖分子」——比如索羅斯和渾水公司。
而Wirecard就是以這一點作為回擊,以公開律師信的方式,聲稱丹·麥克拉姆正在與賣空者合作以謀取經濟利益。
德國媒體也站出來搖旗吶喊,稱賣空者的報告對德國公司乃至德國本身的惡意攻擊,「它就是在抹黑,因為德國公司不會犯錯。」
關心時事的國內讀者,對這種腔調應該并不陌生。
《金融時報》調查部主管保羅·墨菲
《金融時報》和丹·麥克拉姆被搞得焦頭爛額,而Wirecard的股價則迅速回升,公司也繼續保持強勁勢頭,甚至拿下了花旗銀行預付卡業務,成功殺入美國線下市場。
第一回合,Wirecard完勝。
「沒有人希望看到皇帝赤身裸體」
2018年9月24日,Wirecard的輝煌成績薄里再添一筆,被納入德國DAX指數——該指數包含德國股市中最大的40家公司。被替代的,是德國第二大銀行德國商業銀行。
另一邊,《金融時報》的日子就難過了不少。他們突然開始受到四面八方的攻擊,匿名電話、網絡留言,各種謾罵……丹·麥克魯姆和同事們都遭遇了跟蹤。更有甚者,時任主編萊昂內爾·巴伯發覺有人「試著要竊聽我在辦公室里的對話」,「利用高科技設備,從泰晤士河的另一邊」。
與此同時,Wirecard時任首席運營官揚·馬薩萊克(Jan Marsalek)親自下場,飛來倫敦和《金融時報》調查部主管、丹·麥克魯姆的編輯保羅·墨菲共進午餐,說服他停止發表針對Wirecard 的文章,甚至暗示對保羅·墨菲的銀行記錄和個人詳細信息等隱私了如指掌——為了這頓飯,Wirecard付給中間人20萬歐元。
表面上,保羅·墨菲代表報社與Wirecard「達成和解」,承諾不再報道Wirecard過往負面,實際上,他和丹·麥克魯姆繼續嘗試尋找新的突破點。
新證據來得比想象中還容易。不久之后,因與公司理念不同而被解雇的Wirecard亞洲區前法務部長帕夫,聯系《金融時報》,表示自己要做「吹哨人」。
離職前,帕夫復制了Wirecard國際財務部主管的電子郵件收件箱,然后把這大概70G的數據交給了丹·麥克魯姆。
數據來源非法,但內容是真實的。
報社給丹·麥克魯姆安排了一臺筆記本電腦,完全斷網,連網卡都拆除了,從物理上斷絕被黑的可能。
丹·麥克魯姆說:「每天早上,我必須簽字才能拿到保險柜的鑰匙,然后從大冰箱一樣的保險柜里拿出筆記本電腦,到報社大樓中間的某個小屋里,開始瀏覽分析手頭的資料,在電子郵件中搜索關鍵詞、追蹤郵件往來中的蛛絲馬跡……到時間了再關閉電腦,放回保險柜,下班。」
秘密調查的日子,持續了整整六周。
然后他覺得自己有了重大發現:Wirecard全球銷售業績的一半——數億歐元——都來自于三個合作伙伴公司,阿蘭姆、森卓以及易付。而經過實地調查,這三家亞洲公司的注冊地址和之前提到的英格蘭公司類似,只是偏僻小鎮的普通住戶。
丹·麥克魯姆分析出個大膽的結論:Wirecard的真實利潤來源確實不是之前猜測的各種洗錢業務,甚至這個公司根本就沒有所謂「業務」,「只是一個難以置信、虛張聲勢的騙局」。他們用三個虛假的生意伙伴,以偽造文件、報表的方式「創造」出一大堆業務、利潤,把自己包裝成了一個合法的盈利豐厚的真實公司。
「這就是皇帝的新衣」。
Wirecard在美國的分部,號稱能容納600人同時工作的辦公室,實際空空蕩蕩
2019年初,重磅雄文《Wirecard:會計丑聞探秘》發布在《金融時報》官網之后,幾秒鐘之內,Wirecard的股價就崩塌了,并在接下來三天里,公司價值減少了80億歐元。
面對致命打擊,德國政府站到了Wirecard一邊。
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宣布兩個月內禁止賣空Wirecard股票,并對丹·麥克魯姆提出了刑事控告。「他們說‘這是外國打壓德國公司的陰謀’‘德國公司是受害者,必須被保護’。」
「我真的無法相信,我們做了那么多扎實的工作之后,會被當成靶子。歐洲金融市場最強大的監管者之一,發出明確的信號:我們要來查你。」丹·麥克魯姆很是郁悶。
幾年后,德國反對黨綠黨重要人物、前政府部長尤爾根·特里廷評價說,Wirecard當時被認為有望成為德國自己的、能與硅谷大公司去競爭的獨角獸,這幾乎成了德意志舉國上下的一種信仰,「沒有人希望看到皇帝赤身裸體」。
Wirecard的股價迅速反彈,越漲越高,還得到了日本軟銀集團的10億美元投資承諾。
第二回合,Wirecard再次完勝。
「唿啦啦似大廈傾」
故事講述到這里,《金融丑聞:揭發Wirecard詐騙案》有了一丟丟混亂。
導演似乎是想證明案中摻雜的政治因素,于是不斷暗示明示揚·馬薩萊克可能是特工出身、來自俄羅斯;Wirecard利潤的相當部分被拿去支持恐怖活動或者挑動歐洲移民危機——考慮到時下俄羅斯在歐美的形象,故事的格局是被打開了,但卻沒有實質性證據。
揚·馬薩萊克在本案中的實際定位,始終是個謎團
相比之下,Wirecard對《金融時報》的報復手段,要「縝密」了許多,除了可以想見的誹謗官司,片中還提到:該公司如何聘請一名私人偵探冒充阿拉伯投資者,跟賣空者套話,從他們口中「得知」《金融時報》正在準備關于Wirecard的深度報道。
隨后,該公司以「釣魚」得來的「證據」,聲稱遭到了「外媒的骯臟攻擊」。
這次「釣魚」效果顯著,《金融時報》暫時停止了Wirecard的批判,并發起內部審查,以證明丹·麥克魯姆和保羅·墨菲等人的報道并未逾矩——不得不說,這場新聞戰爭延燒到此刻,已經無法判斷記者們堅持調查的原因,到底是求公理還是為私怨了……
《金融時報》偃旗息鼓的幾個月里,Wirecard的股價升到巔峰,甚至讓德國總理在訪華期間當做國家形象名片不斷宣傳。
「下一個故事,給我來點致命傷害。」《金融時報》主編萊昂內爾·巴伯對通過內部審查、證明了清白的下屬們咬牙切齒地說,「我們必須讓所有人能徹底看清,Wirecard是虛假的,它在偽造根本不存在的合作伙伴,以及根本不存在的客戶。」
他們成功了。在新的調查報道中,《金融時報》指出,Wirecard通過注冊地在迪拜的合作伙伴公司阿蘭姆,將數十億歐元轉賬到了34個不同名賬戶下,而該公司超過半數的客戶甚至都沒聽說過阿蘭姆公司。
與之前有所不同的是,《金融時報》這次的報道終于引來了投資人的注意。他們提出對Wirecard進行外部審計——不是由公司長期合作伙伴安永公司負責,而是換成畢馬威。
迫于投資人壓力,馬庫斯·布勞恩同意由畢馬威和安永聯合進行審計。
「這時候,布勞恩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收購德意志銀行。」保羅·墨菲說,「成功吞并德國最大銀行的好處是,可以隱藏很多不良數據。其實這個做法挺天才,就像是搶完銀行之后,不是弄輛車逃跑,而是接管銀行。如果當時成功了,可能馬庫斯·布勞恩就是史上數得著的天才金融家,經營著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
Wirecard最后一次豪賭,沒有等到成功的一刻。
2020年4月,畢馬威報告率先披露,表示「無法核實」Wirecard大部分利潤的真實性。
最后一擊在兩個月后。6月18日,安永宣布Wirecard之前文件稱存置在菲律賓兩家銀行的19億歐元,「無法找到」。
除非本來就不存在,否則在現實世界里一次性丟失19億歐元,可能么?它又不是獐子島的扇貝……
Wirecard股價以史無前例的速度雪崩,從104.50歐元每股迅速跌至1.28歐元每股,資產縮水超97%。
6月19日,馬庫斯·布勞恩宣布辭職;6月24日,他因涉嫌虛假會計和操縱市場而被捕;兩天后,Wirecard宣布破產。
外媒搞垮了金融獨角獸。最終回合,《金融時報》KO勝。
丹·麥克魯姆獲得了德國調查性新聞的最高獎項,馬庫斯·布勞恩被起訴,揚·馬薩萊克成了國際通緝犯但迄今仍未落網,《金融丑聞:揭發Wirecard詐騙案》的故事結束。
但是疑問并未到此中止。Wirecard的騙術手段,對專業人士來說應該不復雜,私營審核商和公共監督為何雙雙失敗?資本之外,政府或者說政客有多知情,通過力挺Wirecard又獲得了什么?
正如《經濟學人》所指出的:「每個對公司有影響力的人,從董事會成員到審計師和監管機構,似乎都沒有很好地去解決問題……」
或許,跟所有的金融騙局一樣,每個人都覺得只要炸彈炸在別人那里,就不會是問題?
誰知道呢,反正都是國外的事情。
資料參考:
《Skandal: Bringing Down Wirecard film review — FT plays lead role in bizarre but true story》
《Skandal! Bringing Down Wirecard review — a case of financial hubris》
《Skandal! Bringing Down Wirecard review: A gripping true story of financial fraud that could have been made more palatable》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割億萬富翁韭菜的人
為了得到你,騙子們都開始內卷了……
比特幣迷局:人沒了,錢也沒了
\ 收看更多人物視頻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