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在鄉村振興的田野上”系列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寶雞市陳倉區英子種植專業合作社,了解其綠色農業的循環經營模式。
寶雞市陳倉區英子種植專業合作社是一家集富硒小麥種植、食用菌研發、栽培、加工、銷售及農林廢棄物循環利用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科技型合作組織。該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12月,注冊資金511萬元,占地10200畝,其中千陽紙坊灣林下食用菌培育基地占地10000畝,陳倉區占地200畝主要用于富硒小麥種植和珍稀食用菌栽培。
該合作社曾被省市各級政府部門評為“陜西省巾幗創業就業示范基地”“陜西省婦女優秀專業合作社”“陜西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 “陜西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省級扶貧示范社”“寶雞市扶貧示范合作社”“寶雞市巾幗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寶雞市優秀農村科普示范基地”“寶雞市十佳農民專業合作社”“寶雞市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寶雞市最能帶動農民增收示范專業合作社”“寶雞市星創天地”“ 陳倉區巾幗脫貧示范基地”“區級就業扶貧社區工廠”等榮譽稱號,“慕儀金科”牌木耳獲第二十二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后稷獎”,并獲得授權發明專利證書。
陳倉區英子種植專業合作社主要從事富硒小麥和食用菌種植,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共同研發,將蘑菇下腳料堆制發酵后轉化為有機肥,給小麥合理施肥,達到天然富硒的效果,使糧食產量比過去增長30%。為了合理利用現有資源,富硒麥粒、富硒小麥秸稈和玉米芯都是種植食用菌的優質富硒原料,食用菌菌絲通過分泌大量的胞外酶,這些酶對農作物下腳料(秸稈、玉米芯等)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大分子化合物有較強的分解能力,可將遺棄的下腳料變為豐富的富硒資源而加以充分利用,化害為利,變廢為寶,消除因秸稈堆積而造成的土地浪費、因秸稈燃燒而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等現象,可以使農業生產成為無廢物生產。而且從食用菌生產的下腳料(菌糠)中可提取某些活性成分,對農作物中的某些病蟲害有獨特的防治效果,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量,降低農藥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和在農產品中的殘留,有利于提高小麥、玉米等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保障人民身體健康。這樣不但降低了經營成本,同時形成了一個綠色農業的循環經營模式,實現了人們夢寐已久的“有機農業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