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化的語言與扣人心弦的陰謀論故事,總是讓人愛不釋手,讀來津津有味,可是現實,卻往往與這些故事相反。
這兩張圖,一張在今年2月份簡中互聯網圈盛傳,一張是今天的最新戰況。俄軍真實進展到了哪一步?戰況如何?相信明眼人,都看得出來。
本篇不做任何戰局分析與預測(文末會為大家推送往期合輯),也盡量拋開立場,結合我入學以來快一個月的感悟,和大家聊一聊。
為什么這場戰爭中,錯誤信息滿天飛?為什么關于戰爭的立場,會造成我們的朋友圈撕裂?我們應該怎么篩選利用信息,我們應該怎么看待這些大新聞?
壹
消失的勝利
這是關于紹伊古1小時22分鐘戰報中,俄軍的戰術手段,看起來繪聲繪色,先是癱瘓網絡,然后高精尖武器立馬摧毀目標,地面部隊從四面八方進軍,戰斗就此結束。
“再不發微博,趕不上俄軍的進軍速度了”這是當時點贊量很高的一條評論。
我小時候,喜歡看一部古典小說《說唐》,里面有這么一個橋段:隋唐第一好漢,西府趙王李元霸,使一對八百斤大錘,四明山之戰,面對十八路反王一百八十萬大軍,錘了一下午,反王還剩六十七萬人
這就是古代的爽文小說家的作品,絲毫不會顧及實際情況,憑著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信手拈來。
炮制“紹伊古一戰封神”的這位作者,其實套路如出一轍。我不知道這位作者,在看到后來俄軍引以為傲的蘇—57和地面裝甲部隊,由于信息技術和抗干擾上面的巨大代差而紛紛淪為活靶子的時候,他會有何感想
可以肯定一點,編造這樣故事的人,他既不了解戰場的真實情況,也對俄軍的現狀,一無所知。
他們創作的來源,無非就是一些經過剪輯與豪言壯語堆砌出來的視頻文案,久而久之對此信以為真,然后編造一個自認為很可能發生的故事。再搬出一個媲美“軍神朱可夫”的頭銜,就足以挑動不少讀者的神經了(這樣的編造者是否了解真實的朱可夫的生平,都要打一個大問號)
“演員總統,戲子誤國”、“俄烏矛盾,就好比夫妻離婚,前夫對前妻多好,然后前妻現在要勾來小三”戰爭初期,簡單粗暴的故事標語屢見不鮮。
能把一個復雜的問題,用凝練的語言表述清楚,是一種藝術。可是過于簡單粗暴的敘事,且不問是否偏離事實本身,完全不顧及背景、歷史淵源、現實聯系的這種表述,可以說是一種垃圾快餐式的信息輸入。
當大腦中習慣了這種垃圾快餐式的信息輸入,久而久之就容易陷入“標語化的舒適區”,自然會懶于思考復雜的事物。垃圾信息攝入過多只會壞腦子。
其實要反駁這些標語,很簡單,百度一下所謂的“戲子總統”的簡歷;幾十年間血海深仇尸橫遍野能說成“夫妻分家”,這是得多缺心眼還是腦子缺跟弦?
回到戰場本身,所謂的俄軍武器裝備先進,“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范圍之內”,衛星錄像中成群結隊的俄軍戰車前進,表明烏克蘭空軍力量已經被粉碎。馬上會有包圍之勢,俄軍正在"下大棋"
可惜的是,上述這些,都沒有發生,并且幾乎都朝著反方向進展。令人聞風喪膽的“海馬斯”火箭炮,遍地裝甲殘骸,讓很多人大跌眼鏡。
為什么會這樣?其實道理很簡單,真實的戰場,并不是你坐在電腦面前玩紅色警戒那么簡單,都有標準化的程序設定好,滿足你渴望釋放的荷爾蒙。
科技與戰術的變化,不要說軍事發燒友,即使是身居前線的將軍,也未必能第一時間反應過來,這是任何一場戰爭都在真實上演的故事。
奉勸一些玩了幾個軍事游戲,張口三國敘事類比,就想當國師的人,趁早打消這個念頭吧,真拿一張戰術地圖放到面前,絕大多數人只能抓瞎。
還有,不要被把諸如“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這種朗朗上口的標語化口號當成至理名言。講這句話的俾斯麥,已經是兩個世紀以前的人,并且所面對的局勢,有著滄海桑田的變化。把俾斯麥換一個場合,他也未必會用這樣的標語口號來指導自己的行動。
所以,其實早期俄軍的勝利,不過是固有印象與標語化的口號,加上一些可以扣人心弦的表述語言,塑造出來的。當你能夠甄別這類信息的時候,你被錯誤信息誤導的概率,也就大大下降了。
貳
國際關系的門檻
總是有很多人以為,自己閑來無事,看幾篇電視上的訪談和一些地攤文學,就能夠指點江山,對內,朝堂之上,了如指掌,對外,寰宇天下,無所不曉。真的做到“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
并且還樂此不疲地向身邊人滔滔不絕地闡述自己的分析。我得先說一句,有時候,對國際關系暢聊,自己化身成為國師,指點江山確實能夠帶來一些言語和荷爾蒙釋放的快感。
但我還是要多說一句,長期這樣下去,貽害無窮。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只會對指點江山過程中給你帶來的這種虛無縹緲的快感越發上癮,活在空中閣樓之中,我見過無數鍵政圈的魔怔人,就是這么來的。
對于他們而言,花一點時間沉浸下來閱讀找尋資料,都是很難做到的事情。
所謂國際關系,實際上是一門門檻非常高的學科,對個人的素養和知識儲備要求也極為深刻。政治學的術語常識、經濟學角度的分析、對一個歷史與風土人情的熟知,還有人類學的考證方法,這些僅僅是入門門檻,缺一不可。
如果真的想對這門熟悉又陌生的學科有所入門的了解,我可以在這里推薦一下基辛格博士的《大外交》,這是基辛格縱橫捭闔世界政局多年,外加在哈佛大學書齋之中,考證引用大量資料,總結百年來歐洲與美國在外交政策上的得與失,才能寫出的巨作。
再往前追溯,可以看看19世紀,奧地利首相梅特涅和德意志鐵血宰相俾斯麥,是怎樣在列強之中,長袖善舞,謹小慎微,最終為本國賺取相對較好的外部環境。注意,關注點不要僅僅放在外交家的措辭之上,更要將當時的整個背景與環境納入考量。
前面舉得這些例子,其實就想說明一點,國際關系,絕對不是指點江山,在眾人面前滔滔不絕,誰人都可以勝任的。“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這才是分析國際局勢、從事外交工作之人常有的姿態。
所以,提升明辨是非,篩選信息能力之余,要相信一點,真正在國際關系方面具有極強的洞察力的人,鳳毛麟角,因為這對于個人能力的要求非常高。
絕大部分有良心的寫手作者能做的事情,就是整合篩選盡量準確而又真實的信息,呈現給讀者。而不是編造極具戲劇性的陰謀論或者大言不慚地說自己總能夠預測多準確。
國際關系從來不是重在預測,而是從過往的長時段中發現問題,盡可能地對癥下藥,服務于現實,更多時候需要的是去發掘過去存在的問題,找出病因,以避免重蹈覆轍。(其實有點像法醫的工作邏輯)
縱觀整個國際關系史,極具先見性整體評估到位的,也只是冷戰出事,美國駐蘇聯代辦喬治.凱南所撰寫的“八千字電文“
叁
我們日益“分裂”的朋友圈
說一個故事,有個學長,邀請我參加聊天的時候,說過一件事情,一對情侶,因為俄烏戰爭的立場問題,大吵一架,其中一方覺得很困惑。
這種事情,其實屢見不鮮,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人,說我們身邊發生的大事小事,都在日益分裂著我們的朋友圈。
來講講我這幾個月的體會吧。寫公眾號也有一段時間了,也有過立場不同的人給我留言,我的原則是,如果你的言語中,完全不講道理,一上來就人身攻擊,我也會毫不留情的反擊回去,然后拉黑
很簡單,我和你非親非故,我寫東西,也花費了我的時間和精力,憑什么就被你當成發泄的垃圾桶?你這不是欠罵是啥?
但是對于身邊的人,我覺得因此發生激烈的爭吵真正分裂,則大可不必。我或多或少也和身邊的人在這些問題上爭論過,也有那么一次,間接失去了于我而言很重要的一個人吧。
我們要明白一點,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沖突,并不是真的三觀不合,而是信息偏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每天所需要花時間去忙碌的地方,術業有專攻。
因此,對于越是離我們遙遠的大事,每個人,所花的時間和精力,去接受的信息,了解的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自然也會得出不同的看法。對于信息偏差而產生的不同看法,盡可能以包容為主吧。
你不能要求一個每天敲了十個小時代碼的程序員,在下班回家后,還像專業媒體工作者那樣去分析信息源去多重比較吧?這樣也太不人道了。
況且,生活中,還是有很多有趣的事情,今天晚上吃什么?明天難得的休息日,可以去什么地方露營郊游,關注和享受生活中的美好,關心身邊的人,遠比為了那些太遙遠的事情辯經,有意思。
當然,有些事情,是可以暴露出一個人的三觀與品行的,諸如惡性事件中,第一時間污名化受害者這樣的人,趁早遠離吧。
最后說一句吧,也許這場戰爭,我們普通人最應該從中學到的是兩點:一是甄別信息的能力;二是求同存異的共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