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研究任何一個大國的崛起時,都要重視其所處的地理環境。歷史地理學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四大文明古國都誕生在北緯30度線附近;《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作者更是把地理環境的長期作用提高到了近乎決定性的層面。地理在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到底起到了多大作用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就人類歷史來看,隨著時間的發展,先進文明的分布范圍雖然有所擴大,但依然集中在北半球的一定范圍內。殖民時代開啟后,歐洲人殖民了南北美洲,卻只有北美的美國發展成了一個世界級大國,而南美卻成為了相對落后的地區,地理環境的差異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國夜光圖
如果我們依靠夜光圖來判斷當今世界某個區域的發展情況,那么美國的精華區域顯然集中在東部和中部,美國西部只有太平洋沿岸的少部分地區可以與之相比。我們把地圖換成地形圖后,美國東西部的差異就顯而易見。如果再加上加拿大靠近美國的精華區域,那么就構成了堪稱全世界最強的北美板塊。
美國地形圖
就夜光圖中的精華區域面積來看,北美大體和整個歐洲相當。而能與歐洲和北美西部相比的,大體上只有中國的胡煥庸線以東和整個印度。中東、北非等古文明發源地依然擁有較高的亮度,但他們并沒有形成有分量的區域政治經濟共同體,所以在世界上影響力相對有限。
世界夜光圖
冷戰結束后歐盟成立并逐步擴大,美國和歐盟的GDP你追我趕。最近十多年歐盟逐漸被美國拉開,但兩者的經濟體量依然處于同一級別。如果把英國和俄羅斯的歐洲部分也算入歐洲的話,那么歐洲板塊就完全可以和北美板塊相當了。中國大陸的經濟體量目前介于美國和歐盟之間,如果加上我國臺灣、日韓等相鄰區域,那么東亞同樣是一個可以和歐洲、北美并稱的板塊。印度的體量則最小也最落后,目前還不能和中美歐相提并論,但其發展速度很快。可以預見,未來印度一定會超過德國和日本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那么世界將形成美國、中國、歐盟、印度四大經濟體格局。
與美中印已經實現了統一不同,歐洲在歷史上從來是一盤散沙,現今歐盟的組織力依然有限。這是其異常發達卻又戰亂不斷,在二戰后被美國長期控制,沒有形成與經濟體量對應的政治影響力的根本原因。我們不能光看到中國的歷史上的大一統,也要看到美國是一個面積廣闊、人口眾多、語言文字統一,以自由主義和市場經濟為主導的國家。因此,我們就需要探究,為什么吸納了大量歐洲移民的美國,沒有像歐洲和南美那樣四分五裂,反而能形成一個統一的聯邦國家?
國家的真正長久統一,首先就有賴于語言文字的統一。研究中國歷史就應該知道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的重要歷史意義。英國人移民北美后,成功驅逐了荷蘭人,控制了紐約,成了北美東岸的主導者。獨立戰爭前的13個州都是英國殖民地,印第安人和黑人顯然沒有話語權,德國等其他國家的移民當時混居在其中不夠獨立。建國后,美國以購買或者搶奪等方式從法國、西班牙、英國、墨西哥、俄羅斯等國手里得到了大片土地,但這些新土地上原本就沒有太多人。1815年后,美國出現了新的移民潮,來自愛爾蘭、德國等地的幾百萬新移民逐步在中西部扎根。但此時統一的美國已經出現,而新移民們都是無組織的移民而不是有組織的殖民。他們不管來自歐洲、亞洲、還是拉美,都只能接受英語,逐漸被同化。
美國領土的擴張
19世紀數量龐大的德國移民來到美國后,曾經在人口稀少的中西部地區形成了自己的聚居區并堅持使用德語。他們開辦德語學校和報紙,有些甚至計劃建立德國移民州,一度引起了美國上層的警覺。但美國建國后總體安定,第二次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都在短短三四年就結束,沒有給其他族裔發展獨立文化或者趁機獨立的機會。此后美國迎來了長期和平,其大陸本土已經150多年未逢戰亂了。一戰時美國與德國之間爆發戰爭,美國政府動用強制手段同化少數族裔,甚至不惜把超過6000名認為是危險分子的德國移民投進集中營。同時民間也掀起反德熱潮,德語在美國的影響力被一掃而空。
美國剛建國時,根據《邦聯條例》運作的邦聯國會是極度松散而無力的象征性政府,甚至連個國家領袖都沒有。因此互相設置貨幣、關稅和交通壁壘,各州之間矛盾很大。從某些方面來看,其松散程度比歐盟還差上一截。長久下去美國必定會分崩離析,走上歐洲小國林立內亂不止的老路,更別提成為一個世界大國了。所以美國1787年的憲法就尤為重要,建國者們通過一系列措施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賦予了聯邦政府征稅、借款、鑄幣、國土、國籍、外交、征兵、專利、宣戰、度量衡、郵政體系、洲際貿易等一系列權利。同時聯邦政府立法高于州立法,但又保障了地方的權利。
托克維爾在1835年出版的《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認為集權模式可以劃分為政府集權和行政集權。政府集權是指把管理全國性事務的權力集中到中央,而行政集權則是把管理地方事務的權力集中到中央。他認為美國是政府集權和地方分權,其國家權力的集中程度實際上高于任何一個歐洲君主國家,但地方上的分權程度,又超過了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所能夠容忍的程度。我們應該知道,美國的總統權力很大,集國家元首、行政首腦和三軍統帥為一體。托克維爾認為美國總統的權力受到制衡,但也認同“美國總統掌握著像王權一樣大的權力”。
此后美國總統的權利越來越大,甚至可以越過國會不宣而戰。程亞文《大國戰略力》一書中就分析過這種美國式的“中央集權”。實際上,任何一個大國都得實現不同程度的中央集權才有力量,而地方上的分權則保證了社會的快速發展。美國歷史上對地方分裂的態度也非常堅決,那就是用戰爭去制止。就Statista公布的數據來看,美國政府雇員數量高達2113萬,其中聯邦政府就有285萬,從人數上看也很是龐大。再加上巔峰期凌駕世界的恐怖軍力;擁有美聯儲、中央情報局等對世界穩定至關重要的國際機構;長期掌控著對全球經濟至關重要的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把控著北約等重要國際軍事組織,那么美國不僅僅是一個中央集權國家,更是一個世界集權國家,一個把世界控制權牢牢攥在手里的國家。按通常的說法,就是世界警察。
美國在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同時,1785年的《土地法令》和1787年的《西北法令》還為美國的擴張鋪平的道路,其中提出要在西邊建立新州,明確規定了從領地、準州到新州的條件和步驟。此后美國開始有計劃地向西不斷擴張,面積的不斷擴大又可以容納新移民,讓美國的人口開始暴增。
我們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美國不僅僅是一個科技大國,更是一個農業和人口大國。很多人覺得中國人口太多太能生,殊不知,美國才是最近幾百年來人口增長最迅猛的國家。在19世紀完成工業化以前,美國其實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家,美國人也曾熱衷于生養子女。1620年時,北美只有大約2000名白人,到了1720年,增長到了40萬人,1780年竟然達到了200萬以上,堪稱史無前例的人口高速增長。到了南北戰爭時,美國的人口已經約3100萬人,成為了當時世界第五大工業國,而當時法國的人口大概是3600多萬人。到了1913年時,美國的人口已經增長到了9600萬人,工業產值世界第一。當時德國有6600萬人,工業產值世界第二,而法國則只有3900萬人。現在美國是擁有3.3億人口的世界第三大人口大國,工業產值世界第二。而法國的人口則只有6700萬人,人口排名全球20名,工業產值世界第9名,印尼、墨西哥等人口大國在工業產值方面很快就要趕上法國了。目前美國人口已經是法國的5倍,而GDP大概是法國的7.8倍,而歐盟的總人口為4.4億,美國人口的體量可以說與歐盟相當。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國就是一個統一版本的歐洲。美國有多強大,統一的歐洲就能夠有多強大。海洋時代開啟后,大西洋在交通上已經不再是北美和歐洲之間的阻礙,但在軍事上又是保衛美國的天塹。美國利用獨特的地理優勢,在一二戰參戰前都只維持了很少的常備兵力而不用擔心國家安全,又能夠順理成章地成為歐洲國家的避難所。這就造成了一個現象:歐洲越動亂,美國就越強大。一個崛起中又能維持國內長期和平的美國,會反過來介入歐戰限制歐洲的任何統一行為。一個衰退的美國,會寄希望于搞亂歐洲乘機牟利。
美國早期移民中,很多都是因為英國圈地運動等內亂而逃過來的難民。在英國稱霸世界的過程中擊敗了號稱海上馬車夫的荷蘭人,也順便得到了紐約。美國獨立的契機是歐洲的七年戰爭,這一戰不僅僅讓英國元氣大傷,不得不加重對北美殖民地的剝削,直接導致了獨立戰爭爆發。法國在七年戰爭后失去了對加拿大、伊利諾伊、阿卡迪亞等殖民地的控制,又因為和英國的矛盾,所以幫助美國人打贏了獨立戰爭。美國在法國人的幫助下成功建國后沒多久,法國大革命就爆發了,再往后進一步爆發了拿破侖戰爭。美國乘機對法國下手,購得法國的大片殖民地。
如果沒有這些歷史機遇,美國說不定會像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大英殖民地一樣,沒有自由發展的機會,必須等到英帝國衰落后才能取得獨立地位。而擁有加拿大和美國中部大片土地的法國,又怎么可能讓美國輕易地往中部擴張呢?一旦美國失去了這些歷史機遇,等中西部法國、西班牙等殖民地也取得發展后,以及進入20世紀,侵略戰爭和種族屠殺開始被世界輿論所譴責,殖民地紛紛各自獨立后,再想形成一個統一國家就非常難了。
美國購得阿拉斯加,同樣是因為拿破侖失敗后俄國成了英國的主要對手,英俄克里米亞戰爭后導致沙俄的衰落,不得不出賣土地。而19世紀的歐洲動亂,比如愛爾蘭大饑荒等,不止給美國帶來了土地,還給美國帶來了大量的人口。德國人同樣是因為動亂大規模擁入美國,為美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美國建國的前一百年,美國人嚴格遵循了第一任總統的華盛頓的告誡,就是在弱小時對大西洋方向強大且容易出現紛爭的歐洲奉行孤立主義,但一方面又在北美西部和太平洋方向奉行擴張主義,很早就介入到了東亞事務。詹姆斯·門羅時代提出了門羅主義,開始逐步掌控美洲。
美西戰爭后,美國已經在美洲獨大,南美成了美國后院,可謂予取予求。再后來美國又軟硬兼施搞定了北邊的加拿大。這樣一來,美洲大陸就不會有任何國家能夠崛起,在地緣上威脅美國的安全環境。從此以后,美國就成了一個世界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一個既具備大陸國家強大的土地、資源和人口優勢,又具備島國安全優勢的國家,其前途不可限量。當今的美國,不光是世界最先進的科技大國,還是一個人口大國和消費大國。你很難想象,在如此高消費的情況下,美國居然還能對外出口糧食、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而中國、日本和歐洲國家,則要時刻擔心自己的能源、礦產、糧食、國土等安全問題。
《他的128歲生日》,1904年,展露出了擴張主義下美國對波多尼各、巴拿馬和菲律賓的控制
由此可見,即便未來美國有可能因衰落失去一超獨霸的地位,但只要國家統一安定,美國永遠不失為世界級大國甚至一直保持第一大國,并隨時可能再次復興。在我看來,這也是美國歷史上可以在孤立和擴張之間靈活抉擇的重要原因。特朗普時代一邊到處退群重返孤立,一邊又大喊讓“讓美國再次偉大”(英語: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縮寫:MAGA)”的內在邏輯之一也在于此。拜登上臺后,又換成搞亂歐亞讓人才、資本和制造業回流美國的套路,其實這也要建立在美國巨大的人口和資源體量上。
當美國在19世紀末超越英國成為第一工業大國,并在一戰前后成為GDP世界第一時,并不是沒有引起英國的警覺。但當時的英國只能把注意力優先集中在日益崛起的德國身上。而躲在英國身后的美國,再次利用英國與歐陸強權爭霸的機遇進一步崛起。一戰爆發后,本來是債務國的美國借機大發其財,對歐出口額開始暴增,工業進一步大發展,不僅僅還清了貸款,還靠放貸給協約國集團,一躍成為最大的債權國,擁有了全世界40%的黃金儲備。此后美國看準時機參戰,一舉決定勝負,成了一戰最大的贏家,并開始逐步取代英國的國際地位。這樣輕而易舉的成功,其地緣優勢起了決定性作用。如果你比較法國、德國、沙俄、蘇聯、日本在歷史上的崛起之路,乃至于中國當今崛起時面對的困境,就知道美國人是多么的幸運了。怪不得美國人在擴張過程中會相信自己是“天命昭昭”,是被上帝選中的人。
二戰幾乎成了一戰的翻版,只不過更加強大的美國,已經利用這種地緣優勢取代歐洲成了世界中心,足以同時掌控太平洋和大西洋,扮演起了一個超大號英國的角色。一戰后威爾遜總統本想靠主導國聯獲取世界領導權,但老牌歐洲國家當時并不服氣,美國只好又重回孤立。1929年在美國爆發的經濟危機是引發二戰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經濟危機下不能自拔的美國,先是通過向各方出口物資緩解經濟的惡化,后來又通過扮演“民主國家的兵工廠”這一角色,成了二戰的最大贏家。此戰一舉打垮了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在文化、科技上異常先進,在地緣極其惡劣,在俾斯麥死后戰略上又極度短視的德國,吸收其人才成為第一科技大國,并一直控制到現在。戰后美國又瓦解了英國的殖民地體系,并在第二次中東戰爭之后讓英國徹底臣服。
《我們打一場全球戰爭》,1944年,美國已經成為世界島中心
二戰后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成了蘇聯。蘇聯與其說是社會主義,不如說是社會帝國主義。因為其在國際上是大國沙文主義,奉行以對抗和戰爭為導向的傳統歐亞地緣戰略,可以說和沙俄時期一模一樣。美國同樣祭出拉弱打強的傳統策略,這是一個英國當年在東亞、中亞、歐洲同時對抗沙俄的加強版。美國先是重建了歐洲和日本,后來又進一步聯合中國。在蘇聯發動阿富汗戰爭陷入帝國墳場后,美國成功拉攏到了中亞的石油國家,依靠歐佩克的石油增產打擊油價,最終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成功瓦解了蘇聯。
蘇聯解體后,葉利欽接受了休克療法,一邊倒地希望俄羅斯與美國和解以加入西方陣營。在幾百年的歷史教訓后,歐洲在冷戰期間就開始逐步走上了邁向歐洲共同體的道路。冷戰結束后歐共體發展為歐盟,發行了歐元,在GDP總量上一度超過了美國。葉利欽當時可能沒想明白一個問題,如果俄羅斯也實現與西方的和解,那么其實就意味著歐洲將完全解除內部安全威脅,并擁有了可以與美國對抗的核武庫,未來可能實現真正的統一。這是一個美國永遠無法接受的事,因為一個動亂分裂的歐洲正是美國稱霸全球的最大歷史背景。如果沒有俄羅斯來做一個惡人,又怎么控制歐洲呢?
冷戰結束后,歐盟即是美國的重要盟友,其實又是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和潛在挑戰者。但此時和平已經成為了世界潮流,于是根據拉弱打強策略的指導,此時美國對中國依然采取拉攏策略。1991年的中國的GDP連巴西都不如,只占全球GDP總額的1.6%;即便是到了2001年反恐戰爭爆發時,中國也只占全球GDP份額的4%,而美國則是31%。就當時來看,怎么看起來也不像能威脅到美國的樣子。因此,90年代的中國并沒有因為什么制度問題而被如日中天的美國徹底圍堵搞垮,反而是在克林頓的指揮下進行了產業轉移。
伊拉克戰爭就是一場針對歐盟的戰爭。因為當時薩達姆要使用歐元結算石油,這是對美元霸權地位的挑戰。如果當年科索沃戰爭歐洲人還沒回過神來(歐元當時一度大貶了30%),明白歐洲動亂會讓資本外逃打擊歐元的話,那么到了伊拉克戰爭時,歐洲人總算醒悟過來美國其實是在針對自己。當時多個歐洲國家譴責美國,法國更是在聯合國上呼吁各國聯合制裁美國。只是那時美國如日中天,全世界應者寥寥。而德法因為一直謀求整合歐洲,所以其在中美俄之間一直扮演著一個左右逢源的角色。這也是我們中國人尤其需要注意的:西方只是一個文化概念而不是一個利益一致決策統一的行為主體。歐洲和美國是不同的,他們之間有很多矛盾。而歐洲內部同樣存在著巨大的分歧,東歐和西歐是不同的,德國和法國也是不同的。我們國家對他們采取不同的策略,而不是籠統視為西方而完全敵對之。
深受美國門羅主義迫害的南美國家,大概對于美國的作風有更深切的體會。巴西國際問題專家路易斯·阿爾貝托·莫尼斯·班代拉編著的《美帝國的形成——從美西戰爭到伊拉克戰爭》一書中,就用一種帶有陰謀論的筆調論述了美國稱霸世界期間的種種表現和成為世界警察后的各種雙標行為。我在這里不想過多的鼓吹陰謀論,但巧合的是,直到今日,俄烏戰爭爆發后引起的歐洲動亂,第一年美國依然是最大贏家,關于俄烏戰爭美國是否拱火,是否炸毀北溪至今爭論不休。
但不管怎樣,2021年時就已經爆發嚴重通脹危機的美國,在俄烏戰爭后反而出現了緩解;根據最新預測,2022財年美國財政收入約為4.896萬億美元,高于2021財年4.046萬億美元,財政支出為6.272萬億美元,低于2021財年6.822萬億美元。美國嚴重的財政赤字得到了緩解,美元則大幅升值,美國能源公司大賺。與此同時,德國出走的制造業有一部分流入了美國;美元的主要競爭對手歐元被一舉打垮;美國控制歐洲的主要工具北約新增兩個成員國,并計劃擴軍30萬;在中美對抗中,本來左右逢源的歐洲和中國的關系一度出現惡化。歐洲動亂對美國有利是被歷史反復多次證明的。
從地理上看,美國頗有點秦國的味道。正所謂關中四塞,地方數千里,雄視八方,有利則出攻,無利則入守。在我看來,美國的優越地緣環境是其成為世界霸主的首要因素,歐亞大陸幾百年來的巨大動亂,是其成功的最大歷史機遇。陸權國家傳統的大陸擴張戰略在面對英美建立在海權上的大陸均勢戰略時,幾乎沒有勝算。二戰后德法這對死敵放棄了死斗,意欲靠和平方式整合歐洲,而中國也選擇了走和平崛起的道路,這都是基于對歷史教訓的思考。
我們中國人應該認識到,英美發動的對抗是根本不分什么體制、不分什么文化淵源、不講什么道理的。如果他們這么說,你就可以認為這是輿論戰,否則又如何解釋美國對沙特的宗教統治視而不見,卻要推翻智利的民選總統扶持軍政府上臺呢?凡是被美國打倒的主要對手,如英國、德國、俄國,就沒有一個能真正地再站起來。
那么中國又如何打破美國的地緣優勢呢?我們回顧一下冷戰的歷史。1945年9月二戰結束,1946年3月丘吉爾就發表了鐵幕演說,冷戰正式開始。僅僅幾個月前,美蘇還是親密合作的戰友。當時西方社會對蘇聯并沒有嚴重的經濟依賴,而蘇聯的慣性思維下,也接招在軍事上威脅著歐洲,所以美國就可以立刻發動全面性的對抗。這也是美國第一次以優勢地位帶領盟友直接對抗強敵。
然而,明明具有優勢的美國,面對昏招頻出,接連搞砸和社會主義兄弟國家關系的蘇聯,美國居然在越戰和石油危機后一度處于弱勢地位,不得不聯中抗蘇,讓整個冷戰持續了四十多年。而蘇聯解體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其內部原因,并不是因為美國多么強的緣故。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只要歐亞大陸上的大國因為核戰威脅保持最基本的和平,也就是不爆發直接沖突,那么被海權國家利用的機會就要小很多。美國直面敵人時的能量其實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強,而海權國家的這種拉弱打強的策略,從歷史上看,幾乎必然培養出下一個對手,這導致世界不久之后就會開始新一輪的對抗,陷入一個不斷循環的歷史怪圈。
但歷史大勢又總是在發展變化之中。閻學通在《世界權力的轉移》中認為,“21世紀是核武器、知識經濟和全球化三個要素并存的時代。核武器使全面戰爭不再是爭奪國際主導權的有效手段,知識經濟使占領自然資源產地積累財富不再是唯一路徑,而全球化使非傳統安全威脅加劇,從而擴大了主導國與世界各國的共同安全利益。”也就是說,國與國之間共同利益大于利益分歧已經逐漸成為整體趨勢。
二戰結束后,由于核戰的原因,核大國之間再也沒有爆發直接沖突,而是變成代理人戰爭、經濟戰、輿論戰等。由于民族主義的崛起,征服一個小國的成本都是一個天文數字。從冷戰期間的越南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的經驗可以看出,一旦一方主動陷入戰爭,那么和平的一方就會取得優勢。即便冷戰后這一趨勢依然有效。比如海灣戰爭中美國可以號令天下名正言順的輕易擊敗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到了2003年后,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就引起巨大非議并久拖不決,導致美國國勢開始衰落。俄烏戰爭爆發后,俄國又陷入代理人戰爭困境,讓本來不錯的德法關系全面惡化,瑞典芬蘭加入北約,中亞國家紛紛擺脫其控制,國際影響力大大消弱。也就是說,從歷史發展的趨勢來看,人類社會追求和平,國與國互相合作才是大勢。我個人認為,世界發展不平衡是21世紀人類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21,20世紀是一個殖民主義瓦解的時代,21世紀將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趕超的時代。
每個國家的興起都有一定的歷史機遇,二戰結束后帶來的歷史趨勢變化,也讓地緣戰略有了新的發展。中國利用冷戰時美國的弱勢期改善了中美關系,迎來了中美蜜月,成了拉弱打強的被拉一方。又利用冷戰后短短三十年的和平環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跟隨全球化的東風飛速發展起來,正是把握住了歷史機遇。
相較于二戰結束后冷戰立刻爆發,美國面對中國時就要猶豫許多。奧巴馬第一個任期處理了2008經濟危機后,到第二個任期就提出了亞太再平衡戰略,把中國視為對手,至今已經10年了。此后中美的關系開始轉變,以至于2016年一度爆發了南海危機。但正因為中國經濟和歐美深度捆綁,所以美國國內對是否要全面圍堵中國這件事上,一時間難以形成統一意見。到了特朗普時期,美國才發動了空前的貿易戰。同時特朗普還推出印太戰略,在拉弱打強這一傳統戰略的指導下,拉攏中國周邊的俄國和印度,意圖圍堵中國。到了拜登時期,面對逐步失去控制的歐洲,又變成了傳統的西方世界圍堵中國,中國和俄羅斯關系迅速升溫,中國和印度的關系快速改善。
從地緣上看,歐洲和中國完全不接壤,兩者體量相當,雙方沒有任何安全沖突,這就導致傳統的拉弱打強突然失效了。所以美國要么拉攏俄印,再配合日韓和南海國家圍堵中國,只能讓尋求獨立地位的歐盟乘機和美國越來越疏遠;貿易戰從2018年打到2021年,歐盟出工不出力,還和中國談成了中歐投資協定。因此中國不僅僅沒有被打倒,反而開始利用經貿互利策略瓦解其盟友的圍攻,并在多個領域繼續實現突破。而美國國內越來越嚴重的對立和動亂卻漸漸成了全世界矚目的焦點。拜登上臺后如果要拉攏歐洲對抗中國就必須先搞砸歐俄關系,讓俄羅斯和中國聯合,把中俄捆綁為歐洲的共同敵人,結果中國一方面沒有完全站在俄羅斯一邊,一方面又努力維持中歐關系,中俄還和中亞聯合起來。這不得不讓美國用放大鏡一般去尋找中國的問題,把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兩種自相矛盾的論調唱得更響。
從這些經驗來看,中國改革開放后圍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立的一整套和平崛起戰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完全符合歷史大勢的。關于這方面的理解,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文章《中國的朋友多多的》。我們不能光看到美國人在歐亞大陸參與和挑撥戰爭,我們也應該看到,正是歐亞大陸所沒有的150年和平環境,才讓美國發展到如此地步。如果歐亞大陸能保持和平發展150年,美國還有什么可乘之機呢?
然而,美國會給中國這樣的和平機會嗎?我相信,根據歷史上地緣政治的經驗可以判斷出,美國是一定不會放過臺灣問題這一戰爭契機的。因此我們中國人應該有直面斗爭的勇氣,也應該相信我們能得到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支持。一個在盟友水深火熱之時,都可以無情賺取天然氣暴利的國家,一個炸毀北溪的最大幕后嫌疑國家,怎么可能放過他的主要對手呢?和平崛起不等于放棄戰爭,而是不發動和支持任何侵略戰爭。中國現今不僅僅是一個陸上大國,我們也成了一個擁有全世界最龐大海洋運輸力量,并在飛速發展海上軍事力量的國家。從這一點上,中國和美國倒是頗為相似:即是陸權的,也是海權的。也因此,一帶一路即是陸上連接歐亞的,也是海上聯通全球的。
隨著巴西左派當選,拉美國家已經接近全面的左派執政;隨著《南海行為準則》的推進,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將全面解決爭議實現共同發展;隨著坦桑尼亞尼雷爾領導力學院開始辦學,中國模式已經成為非洲國家學習的榜樣;隨著中東石油國家排隊加入上合組織,中國將在未來打造石油人民幣;隨著德法的陸續訪華,歐洲國家將進一步思考,到底誰才適合成為朋友。如果說美國的策略是聯合歐亞兩端的發達國家圍堵中國的話,那么中國就是聯合全世界發展中國家和統戰發達國家反包圍美國了。
參考資料:
伍斌:《自由的考驗:“ 百分之百美國主義” 的理論與實踐》
路易斯·阿爾貝托·莫尼斯·班代拉:《美帝國的形成——從美西戰爭到伊拉克戰爭》
閻學通:《世界權力的轉移:政治領導與戰略競爭》
張津瑞,林廣:《地圖上的美國史(第二版)》
我認識美國的首要障礙是我沒有去過美國,這是要首先聲明的。這讓我不得不依賴其他人的文字和影像描述,去了解這個遙遠的國家。次要障礙是我英語較差,沒有閱讀原版書籍的能力,這讓我只能優先吸收中文信息和譯著。所以我主要以兼聽的方式來形成對美國的認識,因此肯定有其局限性。不過,在當今世界,美國又是你不能不有所了解的,即便你不看相關著作,你也一定有一些認識。而美國和其霸權主義,又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和中國的發展,作為一個中國人,相信我的觀點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