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新的選情來看,共和黨基本控制了眾議院,預計將拿下220個左右的席位;民主黨目前已經鎖定了49個席位,還差佐治亞州一席就能在參議院成為多數黨。但由于民主黨候選人在佐治亞州獲得的選票未能過半,按照該州法律規定,需要等到12月進行第二輪投票,才能確定最終歸屬。在不出黑天鵝事件的情況下,預計12月第二輪投票民主黨將拿下佐治亞州,因為共和黨派出的候選人有性侵、家暴等黑歷史,這引起很多女性選民反感,再選一次他還是選不上。
這次中期選舉并沒有讓共和黨占到太大便宜,眾議院僅是略上上風,參議院則大概率丟掉,跟之前輿論預測的“紅潮”完全不一樣。這側面也反映出川普的能量被大大高估了,雖然川普在美國有很多擁護者,但有更多的美國人討厭川普,因此這次川普支持的共和黨候選人很多都鎩羽而歸。
對共和黨來說,成也川普,敗也川普:
對共和黨來說,川普成為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川普有幾千萬的鐵桿粉絲,這些粉絲哪怕下暴雨都要去給川普投票。另一方面川普也有幾千萬反對者,這些反對者會毫不猶豫地給川普的對手投票,即便這個對手是頭豬。這帶來了一個悖論,如果川普參加共和黨黨內初選,他一定會贏,因為大多數共和黨選民都支持川普。但如果川普參加美國總統選舉,他很可能會輸,因為他會激起更多的民主黨選民給對手投票。對共和黨來說,最好的情況是川普不參加總統選舉,然后給共和黨其它總統候選人站臺,這樣的話2024年總統大選共和黨贏面很大。但以川普的性格,他必然不愿意這樣做,他寧可共和黨徹底選不上都不愿意退居二線。如果2024年共和黨拒絕提名川普當總統候選人,川普可能會另起爐灶,以第三黨派身份參加總統選舉,結果必然是讓民主黨躺贏。
不僅如此,從經濟周期的角度,2022年美國經濟是滯脹,以通脹的方式去杠桿。2023年美國經濟會進入衰退階段,很多資質弱的企業會被淘汰。在完成出清后,2024年美國經濟應該會迎來復蘇階段,屆時民主黨將迎來極佳的選舉環境。即便到時候還是拜登競選,他也有較大概率能連任。
赫爾松城位于第聶伯河西岸,是赫爾松州首府:
在地球的另一邊,俄羅斯宣布從赫爾松撤軍,普京也公開表態不參加G20峰會。在很大程度上,俄羅斯撤軍與美國中期選舉有很大的關系,這個后面再講。
這里以問答的方式探討中期選舉帶來的影響。
問題一:中期選舉后美聯儲貨幣政策會由鷹轉鴿嗎?
答:未必。有觀點認為過去幾個月美聯儲貨幣政策超預期收緊,是為了在中期選舉背景下幫助拜登打壓通脹,以迎合選民。其實并不是,民主黨的拜登對共和黨的鮑威爾約束力很弱。
在2021年12月之前,拜登對鮑威爾是有約束力的,因為鮑威爾想連任美聯儲主席,需要獲得拜登的提名,因此去年很長時間里鮑威爾對拜登幾乎是言聽計從,美聯儲貨幣政策長期保持較寬松的狀態,以配合拜登搞寬財政。
但情況在去年12月2日后發生逆轉,拜登提名鮑威爾當美聯儲主席后,對其的約束力大大下降(當然,為了制衡鮑威爾,拜登特意安插民主黨的布雷納德作為美聯儲副主席)。自此之后,鮑威爾開始放飛自我,美聯儲貨幣政策迅速轉向,從鴿派轉向鷹派。去年12月議息會議上,美聯儲將2022年加息預期上調至3次,并在會議紀要中首次提及縮表。
鮑威爾連任后,美聯儲加息節奏進一步提升:
今年5月,美國參議院確認鮑威爾連任美聯儲主席,這使其再無后顧之憂,可以甩開膀子推行自己的政策,美聯儲加息速度進一步提升。5月以來,2022年美聯儲加息預期從250BP大幅上調至425BP。作為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激進加息并非是為了給拜登面子,更不是想幫民主黨贏得中期選舉,而是為了打壓美國通脹預期,重塑美聯儲信譽。事實上鮑威爾本屆任期可以一直干到2026年,拜登本屆任期也就到2024年,對鮑威爾約束力可以說非常弱。
因此不存在中期選舉后美聯儲政治壓力變小,貨幣政策會因此由緊轉松的可能。政治和就業都不會約束美聯儲貨幣政策,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美聯儲貨幣政策仍會盯緊通脹這個指標,鮑威爾既然想學沃爾克第二,那就只會在通脹出現明顯回落趨勢的情況下才會讓貨幣政策轉向。在全球供應鏈脫鉤、勞動力老齡化的背景下,美國恐怕只能以需求端劇烈收縮的方式來解決通脹問題。
問題二:中期選舉后美國會大幅削減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嗎?
答:不會!雖然近期有部分美國共和黨議員(而且還是眾議院議員)表態一旦奪回國會,要縮減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以報復民主黨。但這只不過是在中期選舉背景下討好選民的一種嘴炮罷了,而且眾議院有435個議員,個別議員的觀點不具備代表性。
另一方面美國外交主要由總統和參議院負責,眾議院對財政影響更大,如果共和黨僅拿下眾議院,是很難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最多以此為籌碼,逼迫民主黨在其它領域做出讓步。
更何況,俄烏持久戰符合美國長遠利益,軍工企業更是共和黨的票倉,為共和黨貢獻大量政治獻金。如果共和黨真敢大幅削減對烏克蘭軍事援助,那勢必會得罪自己的金主。歷史上美國外交政策很少會因為國會換屆就發生重大轉向,如果真的想讓美國大幅削減對烏克蘭援助,除非特朗普上臺,而且共和黨贏下參眾兩院。
拜登上任以來通過的重要法案:
從近兩年來美國國會通過的重要法案來看,援助烏克蘭的法案基本都是以壓倒性優勢通過,大部分共和黨議員投的都是贊成票。在涉華法案方面,包括《芯片與科技法案》,基本也是高票通過。甚至財政和基建類的法案,兩黨也有協商余地。國會分歧最大的是能源政策,支持新能源政策的《通脹削減法案》,民主黨基本都投了贊成票,共和黨基本都投了反對票。
因此共和黨拿下眾議院后,最多在前一兩個月象征性削減對烏克蘭軍援,但長期來看美國仍會繼續拱火俄烏局勢,預計明年烏克蘭將獲得美國提供的F-16戰機及配套的AIM-120空空導彈。
問題三:中期選舉后拜登的經濟政策會受到影響嗎?
答:會的。在共和黨控制眾議院后,拜登政府未來兩年很難再出臺新的財政刺激法案。不僅如此,去年出臺的1.2萬美元規模的《基建與就業法案》可能也會受到影響,共和黨可能會以債務上限為要挾給基建使絆子。除此之外,拜登的加稅和反壟斷政策落地可能性更加渺茫。
值得一提的是,拜登的經濟政策里面,重要性排名:反壟斷>加稅>基建,反壟斷才是拜登真正想做的。當前美國的科技巨頭不僅對經濟有很強的掌控力,對政治也有很強的掌控力,馬斯克收購推特后,具備了通過引導輿論來干預選舉的能力。長此以往,美國資本家對政治的滲透力會越來越強,美國的政客會徹底屈服于金錢之下。因此拜登一直希望對科技公司實行反壟斷,只不過該議案一直沒能通過。
當然,拜登也不甘心坐以待斃,他會趁本屆國會換屆(明年年初)前,利用民主黨還掌控參眾兩院的機會盡可能出臺一些有利于自身法案,否則過了這個村可就沒這個廟了。
問題四:中期選舉對美國新能源政策有負面影響嗎?
答:有影響的。我們都知道民主黨對氣候變化比較重視,也鼓勵新能源和環保產業發展。相比之下,共和黨對頁巖油、天然氣等舊能源持開放態度,這也是共和黨重要票倉。不僅如此,當下美國正面臨三十年一遇的高通脹,共和黨可以打著壓低通脹的口號支持傳統能源發展。
大多數共和黨議員反對今年8月出臺的《通脹削減法案》,因為該法案里面有3700億美元投向清潔能源領域。雖然共和黨執掌眾議院后很難廢除這個法案,這樣做至少需要在參議院獲得60張贊成票。但共和黨可以用債務上限作為威脅,在未來的一些新法案中剝離《通脹削減法案》的一部分內容,以支持傳統能源發展。
傳統能源企業是共和黨政治獻金重要來源:
未來來看,共和黨控制眾議院后,拜登想出臺新的綠色能源刺激政策將變得很困難,因為共和黨在外交上跟民主黨分歧較小,在財政方面跟民主黨也有妥協余地,但在能源政策方面跟民主黨勢同水火。舊能源是共和黨重要票倉,相當于衣食父母,因此共和黨對舊能源的支持可謂是不遺余力。如果共和黨掌控眾議院,相當于給美國新能源政策踩剎車;如果共和黨掌控參眾兩院,那更麻煩,意味著美國新能源政策會開倒車。
不僅如此,歐盟的能源政策也在發生轉變。在俄烏戰爭之前,歐盟普遍支持新能源產業,制定了激進的碳中和目標,并試圖提前淘汰燃油車。俄烏戰爭爆發后,隨著歐盟能源危機愈演愈烈,歐盟政治加速向右轉,包括德國、法國、意大利的很多議員都要求重啟煤電/核電建設,歐盟的減排計劃也被推遲。煤炭的生產周期很長,大概在6年左右,一旦歐洲大規模采掘煤礦,新能源的市場份額必然會受到擠壓。在俄烏戰爭持久化背景下,歐盟新能源政策不確定性只會越來越大。
總體來看,美國中期選舉后,新能源行業的政策紅利邊際衰減,雖然長遠來看低碳經濟仍是全球趨勢,但其發展勢頭已經不能和過去兩年相媲美。
問題五:中期選舉后中美關系能緩和嗎?
答:很難。對華強硬在美國是政治正確,基本沒有什么緩和的空間。今年6月參議院外委會提的《臺灣政策法案》是由民主黨議員和共和黨議員聯合發起的跨黨派法案,在國會有極高的支持率。無論中期選舉結果如何,《臺灣政策法案》大概率都會在今年12月落地,捆綁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一起推出,這相當于美國實質性承認“臺獨”,到時候光抗議肯定是不夠的,得做點實質性的反制措施。
8月出臺的《芯片與科技法案》很大程度上也跟中美關系有關,不太會受到中期選舉影響。該法案的實質是想促成半導體產業回流美國,因為當前美國芯片供應嚴重依賴東亞,一旦臺海爆發地緣沖突,美國可能會面臨芯片斷供的問題。因此拜登才不遺余力推動半導體回流,這是一個安全問題而非經濟問題。
最后,來論述另一起重要事件:
為什么俄羅斯會選擇在中期選舉后馬上從赫爾松撤軍?
這個問題其實也可以反過來問,為什么俄羅斯在中期選舉之前堅持不撤軍?
9月以來赫爾松城的俄軍陷入補給斷絕的境地:
9月以來,烏軍加大了在赫爾松地區的反攻力度,憑借“海馬斯”火箭炮的精準打擊,烏軍成功炸毀了安東諾夫大橋,切斷了赫爾松城俄軍的陸地補給。對現代軍隊來說,一旦補給被切斷,很快就會喪失戰斗力。赫爾松城駐扎了2萬精銳俄軍,配備了大量重武器,但由于補給中斷,陷入了被包圍境地,有被圍殲的風險。
從軍事的角度來說,俄羅斯最佳策略就是及時從赫爾松城撤軍,在第聶伯河東岸重新布置防御。以烏軍現有的實力,在缺乏制空權的情況下想發起渡河作戰沒那么容易。但從政治的角度來說,俄羅斯如果撤軍,會遇到大麻煩。
事實上9月以來烏克蘭軍隊之所以發起反攻,就是想盡可能收復失地,作為給民主黨中期選舉的“獻禮”,在提振民主黨支持率的同時向拜登討要更多援助。在烏東,烏軍收復了幾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在烏南,烏軍加大了對赫爾松的進攻力度。為了避免烏克蘭實現政治目的,俄羅斯只能死守赫爾松城,為此不惜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比如用船運的方式向赫爾松城輸送物資,烏軍的進攻勢頭也一度暫緩。
但中期選舉后,俄羅斯繼續堅守赫爾松城的政治意義下降,如果再不撤軍,等到12月的時候第聶伯河會結起浮冰,到那個時候靠船運很難再維持補給,屆時守城俄軍就有可能被一鍋端。因此俄羅斯在中期選舉剛落幕的第一天就選擇撤軍,一秒都沒有拖。
但在烏克蘭的炮火覆蓋下,2萬俄軍如果想體面撤退可能也沒那么容易。由于撤軍過于匆忙,俄羅斯“赫爾松州”副州長因為交通事故死亡,大量物資被士兵丟棄在公路上,場面一度混亂。
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赫爾松城是俄軍唯一攻克的大城市,赫爾松的失守不僅使烏克蘭具備切斷克里米亞淡水供應的能力,也會對俄軍士氣造成重大打擊。盡管俄羅斯已經開展部分動員,但新招募的士兵很多才訓練一個多月就送上戰場。相比之下,烏克蘭動員的士兵很多在過去8年里經歷多次輪戰,實戰經驗豐富很多。未來半年,如果俄羅斯不能從東方大國獲取穩定炮彈供應的話,其戰爭壓力會進一步加大。
從經濟上來說,今年歐洲暖冬的概率在加大,天然氣供應相對充足,俄羅斯能源武器的威懾力在下降。再加上四州公投進一步動搖了歐盟對俄羅斯的信任,未來很長時間內歐俄和談的可能性并不高,因此普京也沒必要再去印尼參加G20,俄羅斯外交環境不容樂觀。
對西方來說,在對俄問題上非常糾結。俄羅斯是歐盟搬不走的鄰居,擁有歐盟缺乏的能源,而且俄羅斯擁有核武器,把它逼得太急也未必好。但西方這次很難再對俄羅斯妥協,因為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西方已經妥協過一次了,結果8年后俄羅斯卷土重來。如果西方因為害怕核威懾而跟俄羅斯早早和談,那恐怕換來的還是一紙休戰協議,多年后恢復實力的俄羅斯仍會打烏克蘭的主意,向烏克蘭索取更多土地,屆時西方只會更被動。對西方來說,它們在對俄問題上是非常分裂的。德法只是想把俄羅斯逼退回戰前狀態;東歐國家希望一勞永逸解決俄羅斯這個隱患;英美則想養寇自重,擊敗但不打垮俄羅斯,以便在戰后繼續借助俄羅斯這一威脅來控制歐盟。西方內部的分裂讓俄羅斯看到了以拖待變的機會,雙方都在比拼最后一口氣,誰能撐到最后,誰就能占據主動。
但從現實角度來說,如果西方繼續維持現有規模的援烏水平,預計到明年春季烏軍戰斗力將超過俄軍,屆時烏克蘭將具備全面反攻的能力。如果常規戰爭無法獲勝,俄羅斯或許會充分考慮動用核武器的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