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格特約作者 關不羽
2022年2月下旬爆發的俄烏沖突,原本被認定會是一場“閃電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早已變成了一場看不到盡頭的“拉鋸戰”。
時至今日,面對北約大力援助下的烏克蘭,俄羅斯僅保留了舊時代最后一項有效的遺產——核威懾。
這種毀天滅地的力量或許能幫助俄羅斯守住最后的邊疆,甚至讓它最終體面地退出戰場,但其原有的戰爭設想卻完全成了泡影,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后果更難以預測。
回顧這場已持續8個多月的戰爭,俄軍的表現令人大跌眼鏡固然有多重原因,但信息技術上的不對稱,顯然是關鍵性因素。
一度戰功彪炳的俄羅斯網軍
俄烏沖突持續兩百余天,打破了很多傳奇,其中就包括曾經戰功彪炳、大殺四方且十分神秘的俄羅斯網軍。
2007年,愛沙尼亞因為清除蘇俄紀念物,引發了愛、俄之間的政治沖突。隨即,愛沙尼亞遭遇了大規模的網絡攻擊,大量網站被攻擊癱瘓。愛方指控這是俄羅斯政府組織的“網絡戰”,俄方予以斷然否認,但是并未打消外界的懷疑。
2008年8月8日,因南奧塞梯爭端,引發格魯吉亞和俄羅斯之間的軍事沖突。戰爭伊始,格魯吉亞的互聯網系統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格魯吉亞的遭遇,與愛沙尼亞如出一轍,俄方通過僵尸網絡發起的分布式拒絕服務(DDoS)攻擊,閃擊格魯吉亞政府、軍事指揮系統和媒體網站。只不過,這次“網絡戰”不再是“虛擬”的,而是直接影響了實體的戰場。
格方的被攻擊目標瞬間被數據洪流淹沒,俄方成功地實現了“隔離和壓制”的戰略目標。先動手的格魯吉亞非但沒有獲得先發制人的優勢,反而變得“又聾又啞又瞎”。
巨大的心理沖擊,以及指揮系統的混亂,導致格方正面作戰僅僅持續十幾個小時,就全面崩潰了。這讓支持格方的外部力量還沒有來得及反應,8月13日戰爭就結束了。
戰果如此輝煌,俄羅斯網軍名聲大噪,而這還只是道開胃菜。
2014年,俄烏之間爆發克里米亞事件,俄羅斯網軍再次出手,2008俄格網絡戰重演,這一波俄方的網絡攻擊更為凌厲迅猛。戰事還未爆發,烏克蘭的軍事指揮已經系統陷入了癱瘓,根本沒能組織起像樣的反擊。俄羅斯幾乎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克里米亞半島。
俄羅斯強大的網絡戰能力,一度讓世界側目。俄羅斯頭號敵人美國的反應,夸張到了杯弓蛇影的程度,以至于懷疑自家的大選也被俄羅斯網軍操控了。俄羅斯網軍操縱大選,成了2016年美國政壇的夢魘,“俄羅斯網絡威脅”甚囂塵上。
2020年7月,特朗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罕見的承認,他于2018年下令美國網絡司令部,攻擊“俄羅斯互聯網研究院”,該機構被美方認定干預了大選。這是美國首次承認這樣的行動。俄羅斯網軍造成的“心理陰影”,由此可見一斑。
此次俄烏沖突爆發之初,俄羅斯網軍也被寄予厚望。克林姆林宮大膽的“特別軍事行動”方案,很大程度就是建立在“網絡戰”必勝的自信上。
然而,這一次形勢發生了逆轉。先發制人的俄羅斯的閃擊戰和網絡戰都未得手,烏克蘭不但沒有被擊垮,還成功實現了“反殺”。
硅谷科技企業各顯神通
這一次,烏克蘭沒有被“隔離和壓制”,俄羅斯在這場網絡戰中的表現,甚至比實體戰場更加被動。俄羅斯網軍一度成功入侵了烏方的部分網站,但是,這一戰果僅僅維持了48小時。此后俄羅斯網軍再無亮眼的表現。
烏克蘭的軍隊指揮系統等重要部門安然無恙,尤其是軍事指揮系統高效運轉,令人印象深刻。在網絡戰重頭戲的輿論空間爭奪中,烏方更是明顯占據了上風。上自總統,下至平民,開啟了全民直播模式,牢牢地掌握了全球互聯網輿論的制高點。
面對烏克蘭九月以來的反攻,俄羅斯網軍更是碌碌無為,幾乎被遺忘。甚至沒有防住烏方的網絡反攻,烏方高調宣布自8月29日至9月11日通過網絡攻擊癱瘓了2400多個俄羅斯網站,其中包括俄羅斯媒體、俄羅斯最大銀行和俄羅斯最大的汽車和零部件在線銷售平臺。
和正面戰場獲得外部支援一樣,烏克蘭在網絡戰場也有強力的外援。不過,網絡援軍的主力不是北約,也不是美國政府和軍隊,而是美國的科技企業。
自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以來,烏克蘭脫俄加速,與歐美的合作加速,其中也包括了信息技術領域。2019年澤連斯基就任烏克蘭總統后加速了互聯網領域的合作。微軟的加入,讓烏克蘭的互聯網體系有了質的飛躍。微軟工程師不僅幫助烏克蘭政府、軍隊的IT系統排雷捉蟲,還為烏克蘭訓練了大量IT技術人員。
2022年1月14日,烏克蘭政府網站遭遇了一波網絡攻擊。16日,微軟公開宣布,在烏克蘭政府機構以及與當局合作組織的系統中發現了“破壞性惡意軟件”,已經得到了有效處理。這一幕是俄烏沖突初期網絡戰的預演。一個月后俄羅斯網軍初嘗敗績,微軟為烏克蘭打造的互聯網安全防護在實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11月3日,在葡萄牙里斯本舉行的年度網絡峰會上,微軟總裁布拉德·史密斯(左)宣布延長對烏克蘭的科技支持,累計援助規模已達4億美元
俄烏沖突爆發后,美國各大科技企業紛紛亮相,各顯神通。
2月25日,Meta宣布禁止俄羅斯國家媒體投放廣告,以阻止其在平臺獲利。谷歌幾乎在同一時間采取了同樣的措施。全球社交媒體平臺打響了對俄羅斯信息戰的第一槍。推特、油管也相繼跟進,對俄方發布的信息進行嚴格的“虛假性”審查。
此后,各大社交媒體平臺對俄方的信息渠道限制持續升級,為烏克蘭敞開了大門。全球互聯網輿論迅速呈現了一邊倒的趨勢——甚至連全球最大的色情網站也跟風下架俄片。
來自亞馬遜的支持樸實無華,亞馬遜幫助烏克蘭升級了交通物流系統,讓烏方有限的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戰局發展至此,烏軍的供給補養體系一直保持了有條不紊的高效運轉,與俄軍的保障體系混亂形成了強烈對比。
亞馬遜利用物流體系為烏克蘭實施人道救助
谷歌對烏方的支持更為積極主動。解鎖俄羅斯地圖的敏感信息,堪比發達國家的高清晰度衛星地圖成為烏克蘭戰術單位的“天眼”,還為烏克蘭的海外網站提供了“盾牌”保護,為其運營保駕護航。
最引人矚目是SpaceX為烏克蘭提供的星鏈技術服務,這讓烏克蘭在通訊基礎設施遭到破壞后,依然保持在線。
這些信息技術巨人的面前,曾經不可一世的俄羅斯網軍失去了存在感,不再具備一錘定音的決定性作用,甚至很少被提及。
俄烏戰場的局勢眾說紛紜,還有不少人相信俄羅斯“鋼鐵洪流”能夠贏得絕地反擊,但是俄羅斯輸掉了這場網絡戰已經不存爭議。
俄羅斯網軍陷入停滯狀態
俄軍的IT技術落后,在這場沖突中暴露無遺:軍事指揮系統陳舊落后,軍隊調動指揮不靈,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情況屢屢發生。俄方大量信息泄露被烏方收集利用,轉化為精準打擊的目標,以至于俄軍抱怨“北約精準標記了我們的每一輛裝甲車、坦克”。
其實,被精準標記的不只是這些機器,還有俄羅斯的軍人。戰爭前半段,俄羅斯的將校軍官接二連三成為遠程精準打擊的犧牲品,是一款名為“清晰視野”(Clearview)的人臉識別AI系統起到了關鍵作用。
該公司成立于2017年,在臉書和推特等社交媒體平臺收集了約200億張照片,創建了一個龐大的數據庫
但是,這套系統不是北約或美國的軍工產品,而是出自紐約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一家2017年才成立的獨角獸企業。雖然后來俄軍加強了防護,軍官們的安全狀況得到了改善。
但是,“清晰視野”還在發揮重要的作用,被用于戰死者尸體、戰俘的身份識別,烏方比俄軍更早為這些人的家屬送去噩耗,其心理震懾作用不言而喻。
沒有人確切知道烏克蘭在信息技術領域獲得了多少支援,也沒人直到還有多少“清晰視野”這樣的“小應用”正在發揮怎樣的軍事作用。所有這些都被打包在“北約”的名下,然而沒有證據表明北約官方直接參與了俄烏之間的信息戰。
北約沒必要直接下場和俄羅斯打信息戰,美國大型互聯網科技企業對烏克蘭的支持,已經足夠壓制俄羅斯網軍的力量。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歐美政府在俄烏網絡戰中無所作為,只不過他們扮演了與俄羅斯政府不同的角色。他們只需鼓勵、協調本國大型科技企業為其戰略目標服務,就能實現壓制俄羅斯的戰略目的。
比如微軟和烏克蘭的官方合作,就是克里米亞事件后美國政府對烏援助的重要部分。還有各大社交媒體巨頭對俄羅斯采取的限制措施,獲得了歐美行政與立法機構的鼓勵和法律保障。
這些科技巨頭的動作,也離不開政府提供的主權保護,否則谷歌、星鏈的衛星很可能遭到俄方的攻擊。
總之,歐美國家的政府確實參與了俄烏網絡戰,卻不是以俄方想象的方式。西方和俄羅斯的信息技術力量,完全是不同模式的存在,這是俄國民眾和軍人難以理解。
這場大規模信息戰比拼的技術力量,是截然不同的信息技術發展模式之爭。
西方的信息技術力量是去中心化的“科技+市場”的產業模式,繁榮的信息產業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孕育了強大的技術力量。所有科技巨頭都是高度國際化的私營企業,按照市場化的方式運營。歐美政府并不直接掌控科技企業,也沒有產業政策“微操”。
而俄羅斯的信息技術則是高度中心化的政府主導模式,其指導思想一直是“安全”壓倒了產業經濟。
和蘇聯時代不同,俄聯邦并未輕視信息技術,而是予以了高度的重視。俄羅斯對信息技術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紀九十年代,不算遲到。2000年就制定《俄羅斯聯邦信息安全綱要》,在政策和立法層面都很“超前”。
但是,俄羅斯的重視很“蘇式”——科技意識超前,市場意識落后,過度的安全恐慌把市場應用和科技發展對立起來。出于“安全考慮”,那部“超前”的《俄羅斯聯邦信息安全綱要》,對信息技術的市場化應用設定了諸多限制,嚴重阻礙了信息產業的發展。
因此,盡管俄羅斯的基礎科技水平不低,信息技術研究起步很早,但是信息產業發展遲緩,錯過了世紀之交的第一輪互聯網發展高潮。
2005年后,以梅德韋杰夫為代表的“親互聯網派”抬頭,俄羅斯的信息產業發展才開始破冰。2008年梅氏擔任總統后,更是俄羅斯信息產業爆發式增長的黃金時代。大量跨國合作孵化出一批頗有實力的本土科技企業,備受國際資本市場的矚目。
但是,隨著梅氏的總統任期進入尾聲,守舊勢力重新得勢,形勢急轉直下。2011年4月,俄羅斯聯邦安全總局的通信局局長出面指責多家科技企業存在“對俄羅斯不利的信息”,要求禁止這些信息服務。這一標志性事件反映了安全恐慌再次壓倒了產業思維,俄羅斯信息產業的發展再次被壓制。
2011年后,俄羅斯再也沒有誕生過一家互聯網科技獨角獸,大量IT精英出走海外,倒是給歐美送了一波人才紅利。
企業退場后,俄羅斯的信息技術失去了市場動力和產業支撐。俄羅斯主要的信息技術研發機構中沒有一家市場化的企業,只有特朗普下令攻擊的那家互聯網研究院是私營機構,其余都是安全機構和情報部門。而那家研究院也是普京的密友葉夫根尼·普里戈津開設的,背景特殊。
2019年,俄羅斯通過《主權互聯網法》,斥資200億美元完成對國內互聯網科技公司的整體“收編”,完成了政府對信息產業的絕對主導。但是,市場前景黯淡進一步加劇了技術人才外流、投資撤退,俄羅斯的信息產業發展走到了盡頭。
俄羅斯信息產業政策、產業表現的時間線,與俄羅斯網軍的興衰幾乎同步。
2007年、2008年俄網軍的成功“首秀”,正值俄國內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階段。2014年俄羅斯網軍在克里米亞事件中的高光時刻,其國內信息產業剛剛經歷了爆發式增長。
此后俄羅斯的信息產業發展受阻,俄羅斯網軍的技術優勢和“獨角獸”一起消逝。俄羅斯網軍在2022年的攻擊手段與2014年沒有什么不同,甚至和2008年也大同小異。俄羅斯網軍依然停留在PC時代,未能適應移動互聯網的技術迭代,失敗并不讓人感到意外。
俄羅斯網軍的衰落,是背離了信息技術發展規律的模式錯誤所致。
俄羅斯即將輸掉整個時代
信息技術從來不是閉門造車的“科研成果”,而是在應用中不斷提升的實戰技術。最初的研發成果不過是投下了一顆種子,后續的發育需要大量應用場景的土壤。今天的微軟不是當年蓋茨在車庫里搗鼓出來的小破窗,谷歌也不是簡單的搜索功能。
這些大型科技企業的成長,都是在市場中摸爬滾打的結果。
只有市場才能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每一次更新、每一個補丁都是技術發展的積累,每一個用戶反饋都是對研發者提出了挑戰。在互聯網領域,市場環境下的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是無法割裂的整體。
10月19日,Meta發布新款AI語音翻譯系統,扎克伯格演示翻譯閩南話
在信息技術領域,產業即企業,企業即科技,三位一體。
美國大型科技企業每天都在面對大量的應用場景,數以億計的市場用戶不斷提出新的需求,還要滿足經濟核算的效率要求。而俄羅斯的中心化模式,抑制了企業的發展動力,抑制了市場需求,整個技術研發體系僅僅為政府安全機構服務。
一個客戶和數以億計的客戶,創新驅動力不可同日而語。閉門造車搗鼓出來的技術,又能有多少環境適應力?所以2022年的互聯網世界變了,俄羅斯網軍卻沒有跟上時代。他們也許變得更大了,但是沒有變得更強。
俄羅斯的軍工思維、反市場的安全恐慌,導致信息技術成長的自閉。錯誤的模式導致技術發展之路越走越窄,既沒有贏得安全,也沒有增強主權,而是市場、產業、國際影響力的全面邊緣化。
沒有比模式選擇錯誤的系統性謬誤更為嚴重的錯誤,錯誤的中心化模式連糾錯機制都不復存在。
在信息技術領域的失敗,正讓俄羅斯付出沉重的代價,輸掉的不只是俄烏沖突的網絡戰,而是整個信息時代的國際競爭。
賽格大道的第83篇文章
排版 余先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