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的供銷社迅速引起了大眾的注意,許多人說供銷社“重出江湖”了。但其實,供銷社從未離開過江湖,只是它更愿意深藏“功與名”,它還是去年銷售6萬多億的龐然大物。
10月31日,《湖北日報》此前發布的一則“湖北基層供銷社恢復重建至1373個基本覆蓋全省鄉鎮”的報道,經過多天發酵后登上微博熱搜。11月1日,供銷社板塊大漲超8%,新野紡織、中再資環、輝隆股份、新力金融、浙農股份、天鵝股份、中農立華、中農聯合、天禾股份等供銷社系統控股或參股的上市公司紛紛漲停。
淡出公眾視線的供銷社,幾乎一夜之間再次回到了聚光燈下。
“供銷社一直都在,不明白為啥上熱搜了。”也有一部分網友在社交媒體上這樣質疑。“我們也很詫異,一直都在啊。”談及近期供銷社“翻紅”的話題,某供銷社系統內部工作人員也有些茫然,他表示:“供銷社改革已進行多年,總社考試錄用公務員也是每年的例行工作。”
曾經,供銷社統購統銷,火遍大江南北,之后沉寂淡出公眾視野。如今,供銷社深化改革,翻紅資本市場,不再低調引發社會熱議。這一次,連內部的工作人員也感覺到,供銷社又要火了……
在計劃經濟時代,曾經擁有著玲瑯滿目貨品的供銷商店是老一輩人的回憶。三尺柜臺,稱白糖的臺秤、打醬油的漏斗,穿高領毛衣的售貨員……買東西的人總是拿著糧票、肉票、布票等排長隊等待。
供銷社在我國的歷史可以溯源到1922年7月成立的“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歷經多年變革后,形成了目前分布在各地的供銷社。
最開始的供銷社是大多數人印象里的掛著綠色牌子、側重農村商貿流通的小賣部,后來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建設新農村網絡工程,打造了農業生產資料、日用消費品現代經營網絡、農副產品現代購銷網絡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四大體系,再后來又增加了農業社會化服務。
在市場經濟的當下,供銷社基層社除了發揮最開始的保障農村地區物資供應、穩定物價的作用外,已經逐漸發展成一個包含物資流通、技術服務、農田托管等功能的綜合中心。
你知道中國擁有最多零售店的機構是誰嗎?
現在,全國供銷社系統現有3.1萬家,擁有網點近40萬個,其重心傾斜在廣大農村地區,主要是保障邊緣化地區和偏遠山區,支持那些被遺忘的角落,那里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便,而供銷社就負責這些地方的基本商品的供給,保障基層的民生。
“雖然從名稱上還是供銷社,但已經完全不是過去的概念了。”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武長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如今的供銷社,商品多了,形式和渠道也多了,更加注重合作和惠民。”隨著新經濟形式的發展,供銷社現在的門店也講究線上和線下結合,價格在由市場經濟決定的同時,也本著事業單位的責任,尤其在疫情這種特殊時期會更加便宜。供銷社就像一個“壓艙石”和“穩定器”,在國家的大局中找定位,一方面是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另一方面是保證所有物資百分百通達每個村。
近期,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發布招聘通告。通報稱,該社為國家正部級單位,員工列入公務員編制。
據湖北日報報道,10月11日從省供銷合作總社獲悉,湖北省實施“基層社恢復重建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基層社社員達到45.2萬人,其中,農民社員人數5年增長5倍多,由2016年5.15萬人增至2021年33.3萬人。湖北省供銷合作總社相關負責人表示,爭取2025年全省基層社社員達到150萬。
供銷社系統頗為龐大,從全國到地方有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省級供銷合作社、地市級供銷合作社、縣級供銷合作社等。由于糧食購銷權、化肥、農藥、種子等特許領域的銷售給到了供銷社,供銷社的營業額也有了保障。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主任、黨組副書記梁惠玲透露,2021年,供銷社全系統實現銷售總額6.26萬億元,同比增長18.9%,占全國零售總額7%。相形之下,阿里巴巴2021財年商品交易額為8.119萬億元。而6.26萬億元,相當于近3個中石油(2.6萬億元)、11個騰訊(5601億元)……
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之下,未來的供銷社將會是一個怎樣的存在?有專家指出,供銷社的未來更會像一個“綜合服務中心”。
作為中國曾經唯一網絡遍布農村的零售機構,如今的供銷社,已經不再是當年的一個個小商店、物資供應點。通過“實體店+網上服務”立體模式,打造了農資銷售(化肥農藥等)、農副產品購銷(流通)、消費品零售(連鎖超市)、再生資源四大業務板塊。
農產品銷售是系統內成為增速最快、體量最大的業務板塊。2020年,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產品類銷售額超過2.2萬億元,位居四大業務銷售首位。
消費品類是供銷系統僅次于農產品的第二大板塊業務,涉及農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借助產銷對接會、電商推廣、超市直銷等多種模式,消費品類銷量穩步增長。2020年消費品類零售額達18234.5億元,占當年銷售額的29%,同比增長14.8%。
農資銷售是傳統主業。2020年,當年度系統內農業生產資料類銷售額8667.1億元,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大農資流通渠道。
再生資源類是供銷系統變革最大的板塊之一。在循環經濟理念引領下,供銷體系完成了“廢品回收商”向“環境服務商”的轉型。2020年,全系統發展再生資源回收網點3.7萬個,再生資源類銷售額達2900多億元,比2012年增加1100多億元。
11月17日,深交所深夜對供銷社概念股“ST大集”(供銷大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出關注函,要求確認公司是否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同時結合日常經營情況,說明公司基本面是否發生重大變化。數據顯示,進入11月以來,“ST大集”隨著近期供銷社概念的火熱一路飆升,12個交易日10次漲停,月內三次觸及異常波動。截至18日午盤,公司股價已經來到1.59元/股,相比于11月1日開盤時的0.86元/股,股價近乎翻倍。
據“ST大集”2022年三季度報告顯示,該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0.2億元,同比下降21.6%,降幅較去年同期收窄;實現歸母凈利潤2.66億元,上年同期為-3.4億元,同比扭虧為盈。
對于供銷社的突然“躥紅”,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表示,供銷社的重回大眾視線是新時期市場經濟振興發展所需。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則認為,供銷社成為鄉村振興的一條可選路徑。
河南省某供銷社監事會主任楊新宇表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提出的目標是明確的:到2025年,全系統鄉村消費品零售額達到1萬億元,農產品銷售額達到3.2萬億元,重點打造200個供銷社縣域流通服務網絡強縣。
《道德經》里說:“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那些真正有巨大價值的東西,往往是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的。“供銷社”就是這樣的存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