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機構統計,自俄烏沖突以來,俄黑海艦隊已有包括“莫斯科號巡洋艦”在內的12艘艦艇被擊沉或嚴重損毀,占全艦隊作戰艦艇數量的15%以上。
在冷戰結束初期,黑海艦隊共有800多艘艦艇,其中有200多艘戰斗艦。但在隨后的時間里,這個數字持續萎縮。現如今,黑海艦隊共有270多艘艦艇,其中只有50多艘是戰斗艦。可謂是“用一艘少一艘”。
為解決這一困境,俄羅斯殫精竭慮,堪堪搞出一款新型護衛艦作為戰力補充。
但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樣,在海軍力量新舊交替方面,俄羅斯顯然做得不盡如人意。大型水面艦艇超齡服役,陸續退役,就連唯一一艘航母也趴窩多年。新型作戰艦艇下水速度緩慢。
俄海軍20380型護衛艦
在俄烏沖突中,得到美方援助的烏克蘭守軍,接連建功,本就沒多少余糧的俄海軍開始捉襟見肘。究其原因,除了自身輕敵外,長期“吃老本”導致艦隊造血功能下降,也是主要原因。
從“莫斯科號巡洋艦”被擊沉可見一斑。
盡管俄方對這艘巨艦沉沒的原因含糊其辭,但種種證據表明,它的確是被反艦導彈打敗的。
莫斯科號是全球僅存的大型巡洋艦之一,排水量過萬噸,曾是黑海艦隊的旗艦。其上搭載的“玄武巖”反艦導彈擁有十分恐怖的遠程反艦作戰能力。
但就是這樣一艘軍艦,它的落幕卻充滿了戲劇性色彩:本應大顯身手,威懾群雄,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陰溝翻船。這給俄軍的士氣造成毀滅性打擊。
在外界看來,這艘巨艦能被不起眼的“海王星”導彈擊沉,不可思議。但事情發生后,卻暴露了俄海軍的一大缺陷——實力倒退,裝備更新不及時,甚至保養不到位。
那好,既然無法完成自救,俄羅斯海軍是否應該考慮,向外求援?比如近在咫尺,關系良好的中國?
近些年,中國水面艦艇如“下餃子”般服役,航母、兩棲攻擊艦、大型驅逐艦、護衛艦,讓人目不暇接。俄羅斯看在眼里,說不眼饞是不可能的。
而中國方面,似乎也并不排斥水面艦艇的對外出口貿易。
一條較好的出路已經明晃晃地擺在俄海軍面前。可長期以來,俄方似乎對中國迅速增長的海軍力量視若無睹,也從未有過“合作”意向。
有人說,俄羅斯作為曾經的老大哥,中國海軍的“領路人”,現在回過頭來上門討教,有些拉不下臉皮。
這種言論顯然有失偏頗,試想,如果“面子”大過國防,最應該反省的反倒是俄羅斯決策層。真正的原因更可能是:不能買。
“北風之神”核潛艇
繼承了蘇聯龐大的軍事遺產,曾經的世界第二海軍強國,雖然基礎設施落后,技術出現斷層,但俄羅斯會缺少造艦能力,沒有研發能力嗎?顯然不會。關鍵原因還是兩點。
1,缺錢
俄羅斯軍費預算大概600多億美元,雖不及美國的十分之一,但GDP占比卻比美國都高。而這些錢中,還有很大一部分被用來維護龐大的核武庫。剩下的,才會分配給海陸空三軍。
俄羅斯空天軍是近年來的重點建設分支,龐大的陸軍一樣花錢不少,留給海軍的,真的太少了。
而現代海軍,儼然成為新的燒錢大戶。以我國海軍為例,一艘052D驅逐艦,造價成本5億美元左右,如果考慮出口,這個價格還會上漲不少。俄羅斯買得起嗎?并不見得。
小型護衛艦方面,俄軍有自己的20380型護衛艦,并無對外采購的必要。
更難受的是,俄羅斯領土廣袤,東西海岸線都不短,腹背受敵,幾支大型艦隊的運行成本一點都不少,少有余力添置新家當,對外進口這種奢侈消費更是妄想。
中國海軍052D驅逐艦
2,保持軍工自信。
老牌軍事大國有自己的驕傲,除了維持面子工程外,里子也要護得住。
“造不如買”一時爽,但對自有軍工體系、作戰理念的沖擊卻是影響深遠,難以根除的。在全球軍事強國都在力求從進口到自主轉化,擺脫對外依賴的檔口,俄羅斯不可能倒行逆施,自毀城墻。
關于此,中國是典型的正面例子,印度則是典型的反例。
當然了,未來并不排除俄羅斯會主動尋求與中國合作,刺激軍工業發展的舉動。畢竟經歷了俄烏沖突一役,驕傲的俄羅斯人,也該明白一點——空談核威懾并不能輕易讓敵人投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