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看看我,我就是你們塑造出來的神童,可是我一點都不開心”。
在一九九八年,十九歲時就是中科大老師的寧鉑在一次電視節目上,搶走了主持人的話筒,當場質疑“神童”的教育,現場氣氛一度尷尬。
他流著眼淚說:“如果人生有來世,如果再讓我回到童年,我這一輩子我再也不進少年班,我做個正常的孩子,去打游戲,去和小朋友玩,去有初戀,去調皮,去過我想過的日子。”
假如你是一位父母,又希望自己的子女是神童,能夠進入“少年班”、“天才班”,那么這篇文章就值得你去深讀深思。
童年早慧
寧鉑,1965年生于江西贛州一個平凡的家庭里。家里老輩大部分都是有學問的,從幾個月大,奶奶就把小寧鉑捧在懷里,用他那纖細的手指,一個一個地指著字去讀。
從小受到家庭的影響,他很快就表現出了自己的天賦。
2歲就能背誦幾十首古詩詞;3歲的時候,他能數出從1到100的數字,會做一些簡單的乘法和加法;到了4歲,他就會寫400多個漢字,會寫詩詞;5歲之前,把家里的醫書都讀完了,還會給人開方子;他父親酷愛下棋,他讀完了所有的棋譜,已經在縣城里找不到對手。
13歲的時候,父親的好友江西冶金學院的老師倪霖發現了小寧鉑的天賦 ,并給副總理寫了長達10頁的推薦信。副總理批復 :“如屬實,應破格收入大學學習 。”
這直接改變了小寧鉑的人生軌跡 。
少年得意
中國的青年班是在1978年開始的,這個概念是由李政道提出的,在那個技術人員缺乏的時代,這個模式可以讓學生更快更好的培養出有天賦的人。當時,少年班招收的都是有天賦的孩子,這個模式曾經在中國很多大學里都有。
1978年,中科大正式設立了“少年班”,并向全國范圍內招收寧鉑等有天賦的孩子。
寧鉑也不負眾望,在經歷了重重考驗之后,被中科大學正式錄取,成了當時那一批二十幾位學生之一 。
小寧鉑進入大學后,副總理曾找他下過棋 ,小寧鉑都贏了。
兩盤棋下完,副總理哈哈大笑,一巴掌拍在寧鉑的肩膀上: “前途無量。”寧鉑的名氣一下子就上來了。
寧鉑在中科大的一年里,在二十多個同學中,他的學習成績始終是前面的。
這也讓“神童”這個稱號在媒體上變得更加有名氣了。
寧鉑原來寧靜的學習習慣被打破了 ,他很不適應 ,因此去找老師傾訴煩惱 。
“別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被人注意就是證明你有這個能力 。”老師只是這樣簡單地安慰了寧鉑。
但寧鉑卻變得越來越煩躁 ,壓力也越來越大 。
初遇挫折
大二這年,寧鉑又遇到了一次重要的選擇 。
本來他是想學習天文學 ,但由于中科大沒有這個課程 ,他就想去南大學習 。
但學校不愿意讓這個明星學生離開 ,就拒絕了他的申請, 并要求他學習當時熱門的物理學 。
但寧鉑不僅不喜歡物理 ,而且在物理的學習上也沒有什么優勢,但迫于學校和家長的壓力,他只能妥協 。
似乎大家覺得天才應該在各個方面都是沒問題的 。
那時候的寧鉑就在想:假如我是一個平凡的人,沒有所謂的“明星”、“天才”、“神童”之類的頭銜,又會是怎樣的?
他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失望的神情,想起了自己的老師對自己的不滿,心中頓時升起了一絲恐懼。
果不其然,在物理學習的一次考試中,寧鉑只拿到了中等成績 。
結果一出,寧鉑就發現,身邊的人對自己的態度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雖然沒有說話,但寧鉑卻能感受到,那是一種“寧鉑,你不行了”的目光。
寧鉑開始變得越來越孤僻,越來越偏激,在課堂上他還敢和老師對著干,以此來證明他還是一個天才。
寧博對自己的生活有些失望,他再次向自己的父母提出了轉學的要求,但他們的父母只說了一句“你就應該活出別人所期望的樣子 ”,這讓他再次陷入了絕望。
光環不在
快到大學畢業的時候了,許多學生已經在準備考研究生了。寧鉑別無選擇,也開始做準備,但在臨考之前,寧鉑還是決定不考了,因為他說自己還沒做好準備。
開始的時候,所有人都沒有懷疑,可后面的兩次,寧博又選擇了棄權。
只有寧鉑自己才明白,他怕輸,更不想接受。
寧鉑在讀完本科后,選擇留在學校做一位物理教師,那年19歲的他,是新中國非常年輕的一位教師,這再次引起了人們的熱烈討論。
可是在寧鉑的心中,他卻是一路跌跌撞撞地讀完了大學,沒有什么特別的成就,也沒有什么可以繼續深造的機會,他能做的,就是留在學校里做一名教師。
可是,當記者們將寧鉑推到了風口浪尖上的時候,他就再也沒有了退路,只能硬著頭皮上了,他想要考托福,可是三次都沒有通過。
寧鉑知道,自己要放棄了。 “天才”這個詞,好像已經漸漸遠離了他。
寧鉑在數年之后結了婚。
結婚后的生活,孩子的教育,都讓他心煩意亂,兩人為了一晚上些小事,總是爭吵不休。
寧鉑喜歡安靜,和妻子吵架后,就跑去學習佛學。隨著時間的推移,佛教成為他感情和的一種寄托。
沒過多久,他的婚姻就結束了。
職業生涯的坎坷,婚姻的坎坷,讓寧鉑又一次產生了逃避現實的念頭。可悲的是,他再也找不到自己了,他過著壓抑的生活。
遁入空門
1998年,寧鉑33歲,在《實話實說》節目中參與錄制 。
主持人一提到“神童”,寧鉑就跳了出來,插嘴說:「千萬別相信所謂的神童教育,這種教育只會害了小孩的一生。」
主持人想奪過麥克風,給大家講解一下。然而,寧鉑卻根本不給主持人開口的機會,他繼續說道: “你們看看我,我就是你們塑造出來的天才。什么神童,那都是表象。”
他這種表現方式,讓現場的主持人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不少人都在問: “這是什么人?”
終于,當主持人終于把“場子”給搶了過來,并且正式介紹了寧鉑這位中國的神童,臺下一片嘆息聲。
寧鉑于2002年到五臺山做了和尚,但不久就被學校和他的家人接走了。
回到學校后,寧鉑經過一番掙扎,終于在一年之后,還是選擇了遁入空門,從此銷聲匿跡。
2018年 ,寧鉑還俗了。他說: “他花了6年的時間去解決自己的問題,然后花了10年去尋找生活的意義。”他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學習佛教,如今也是一名二級心理咨詢師。
寧鉑向記者笑了笑, “我已經很好了,終于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了。”
寧鉑曾說:如果有來世,我可以變得年輕,我希望自己像一個普通的孩子一樣,玩游戲,和朋友們一起玩耍,有初戀,可以淘氣,可以過我想要的生活。
這么多年過去了,寧鉑總算是從“神童”的束縛中掙脫出來,重新找到了自己。
天才班的現實
寧鉑不是神童教育的少數“失敗品”。
另外一名天才謝彥波,他和寧鉑是一個年級的,11歲就進入了大學,這意味著他的天賦和智商都是毋庸置疑的。但他的問題就是對人情世故一竅不通。
謝彥波到美國留學,和導師菲利普·安德森發生了沖突,安德森一怒之下,讓謝彥波的博士論文都沒能通過,連畢業證書都沒能拿到。
謝彥波后來回到了國內,成為了一名教授,而他曾經被人們視為很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的神童。
和謝彥波一樣,神童干政也是如此,他和老師的關系也不太好,連博士學位都沒有拿到,心理上也受到了影響,只能在家里賦閑,過著隱居的日子。
中國科技大學的少年班一共招收了1143名有潛力的年輕人。45年過去了,目前真的成功的人叫張亞勤,后來去了美國,再后來當上了百度的CEO。
結果表明:少年班的成才率比一般高校的學生要低得多。
給我們的反思
一個數百年才出一位的天才,怎么會就這么隕落了?原因到底是什么 ?
1.他沒有度過完整的青春期,社會的綁架,父母的單方面功利性,父母的人生觀不清晰,到底是讓兒子做人上人,還是做個正常人?
2.沒有尊重本身的興趣和意愿。如果當時寧鉑學了自己感興趣的天文學 ,而不是物理 ,有可能后續的那些彎路就不會發生 。
3.學校和社會的裹挾讓寧鉑騎虎難下。一個成功來得太早的孩子,他很難接受未來正常的一些困難和挫折 。而在童年和少年時期經過一些不順利和波折的孩子 ,未來能夠更輕松的應對 。
少年班很有可能是一種“揠苗助長”。中南大學蔡自興教授認為:天才班太注重學生的智力,而忽視學生的非智力,這樣做既不公平,也不符合常理。
現在大部分的學校都取消了少兒班,只有中科大、西安交大、東南大學等高校開設了少兒班,但這樣的高速的教育究竟是不是對學生的一種好的教育方式,還有待商榷。
而作為父母,我們需要深思的是:我們到底是要一個天才的孩子去爭面子 ,還是要孩子度過正常的童年和青春?
我是心理咨詢師豆媽,專注家庭與育兒。關注我,育兒不焦慮,家庭更幸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