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四大文明古國”里碩果僅存的國家,中國有著悠久而燦爛的飲食文化。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素問》就曾提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膳食營養平衡觀念。
到了今天,中國更是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蔬菜起源中心,原產于我國的蔬菜品種繁多,據不完全統計,現在我國常見的栽培蔬菜已有150多種,例如白菜、菠菜、西藍花等,而常見的野生蔬菜也不下100種,比如蕨菜、馬蘭頭、馬齒莧等。
也正是因為我國的蔬菜資源實在太過豐富,怎么也吃不過來,因此,有些蔬菜在國內少人問津,到了國外反而身價倍增,真是“墻內開花墻外香”。
就拿牛蒡來說吧,這種在《本草綱目》《藥性論》里早有記載的藥食同源食材,自明代以后很少有人食用,但傳入日本之后,卻意外地受到日本人民喜愛,還被稱為“蔬菜之王”。
在日本主婦眼里,牛蒡隨和又百搭,不僅能去除海鮮和肉類的腥味,而且它的根、莖、葉都能用來烹飪美食,無論是做小菜、入火鍋,還是做成天婦羅,無一不可,因此牛蒡便成了日料中常見的食材。
后來,牛蒡的保健作用被人們挖掘出來,于是很多不知情的國內游客,特意從日本購買牛蒡,還給它冠了個“東洋參”的稱號。而臺灣人更是將牛蒡喚作“東洋牛鞭菜”,將其視為補腎、壯陽、滋陰之圣品。殊不知,牛蒡可是地地道道的國產蔬菜呢。
那么,牛蒡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植物,它的名字又有何由來呢?
在《中國的蔬菜》一書中,從事蔬菜、副食工作數十年的資深蔬菜研究學者張平真先生向我們講述了牛蒡的栽培歷史和命名緣由等知識。
張先生告訴我們,牛蒡是一種二年或三年生草本蔬菜,我國各地均有分布,主要以肉質根、葉柄和嫩葉供食用。《四時纂要》里說:“八月已后即取根食。”而《食療本草》在提到牛蒡時也說:“根作脯,食之良。”但北方人很少以牛蒡入菜,因它的口味略帶一些草藥之氣,吃起來有點像喝中藥湯,不怎么受北方人待見,在涼茶地區倒是能有一席之地。
牛蒡得名始見于南北朝時期陶弘景的《名醫別錄》,人們以“牛”喻指其枝葉粗壯,以“蒡”喻指其在野外叢生。而臺灣地區有時稱其為“吳帽”,在臺灣方言里,“吳”有“大”的含義,借以喻指其葉大如帽。
牛蒡的肉質根營養很豐富,且有補腎、潤膚,以及強筋骨、益氣力等藥用功效,對中風、感冒和咳嗽等癥狀也有一定的輔助醫療作用。因此,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國一直是把牛蒡當成藥材來使用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就曾介紹過牛蒡的功用,說它“通十二經脈,除五臟惡氣……久服輕身耐老。”
民以食為天,佳膳蔬為先,蔬菜是中國人餐桌上最長情的陪伴。牛蒡只是中國眾多蔬菜中的冰山一角——中國蔬菜的歷史源起如此綿長、名稱稱謂如此繁多,需要引入科學的研究方法來進行梳理、歸納。而張平真先生這本《中國的蔬菜:名稱考釋與文化百科》,正是這個領域中的權威專著。
本書以蔬菜名稱解讀為切入點,將276種中國蔬菜,分作18大類目進行系統闡釋,基本包括了我國現有主要蔬菜的實體及稱謂。全書對中國蔬菜的所屬類別、起源地域、栽培歷史、名稱由來、構詞手段及其食用指南和保健常識等進行了全面而詳細的科普及文化解讀,書后還附有《中國蔬菜正名、別稱通覽》《蔬菜拉丁文學名總匯》等篇章,堪稱“蔬菜文化一本通”。
菠菜的家鄉在哪里?竹筍的別名“玉板”從何而來?蘇武牧羊饑餓時吞掉的“氈”實際上是哪種蔬菜?愛吃白菜還為它寫詩的清朝皇帝是哪一位?明清時蒙古草原上的蘑菇圈是如何形成的?“河豚欲上時”長出的蔞蒿怎么做最好吃?
如果你想了解這些有趣的蔬菜小知識,那就翻開這本讀來饒有興味的蔬菜典故趣事集,跟著廣覽史料、旁征博引的張平真先生,一同去挖掘屬于中國蔬菜的小故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