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召開的山東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擘畫了山東省2023年及今后5年的樣貌。
如果把山東看作一個人,他的相貌應當是這樣的:
眼中有光,腳下有路,充滿力量。
眼中的光,是信心之光。不自信的人,眼神躲閃,暗淡。
腳下的路,有戰略之“道”,有戰術之“術”。前路不會一馬平川,但只要藍圖繪就,格局打開,踔厲奮發,未來海闊天空。
光,讓人看見未來;路,讓人邁向未來。信心加預期,構成了山東未來5年發展的強大底氣。
會議建議的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是: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以上,城鎮新增就業11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糧食產能穩定在1100億斤以上……
5%的GDP預期增速,數字固然不算太高(畢竟山東人低調),也不算低。持續3年的疫情,即便已經進入了新階段,甚至可能進入尾聲,但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依然存在不確定性。
“后疫情時代”的經濟恢復固然令人期待,某種程度上,也只屬于“回血”。
不必諱言,長期以來,山東省的經濟結構偏向國企和重工業,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活力不足,存在巨大的轉型壓力。這也是山東省5年來把新舊動能轉換放在重要位置的原因。
3年疫情,正常的經濟運行節奏被打亂了。就好比學生上學,以前都是正兒八經在學校上課,疫情一來,變成“上網課”了。
“網課”的運行模式,和“在校”的運行模式,大不相同。正所謂“危中有機”,自律性強的同學,可以借上網課的機會,更加自由地取長補短,實現彎道超車;自律性差的則相反,時間安排得一塌糊涂,成績一落千丈。
經濟社會發展,同樣如此。3年疫情,很多行業重新洗牌,很多規則被重新定義,有人手足無措、坐以待斃,有人游刃有余、暗中擴張。
回顧過去5年,省政府報告用了8個字:
極不平凡、極為重要。
大家感觸最深的,恐怕是“不平凡”3個字。這3個字,透出了一點“百感交集”的味道。一共5年,疫情就占了3年,真應了總書記那句話:“大家都不容易!”
這5年,不容易!
因為“不容易”,三大標志性成果就更加彌足珍貴:
一是實施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獲得重大進展。
二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取得重大成效。
三是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實現重大突破。
為什么“眼中有光”?為什么充滿自信?核心就在這里。一個人要想有底氣,首先要有實力,其次要有預期。
實力,是過去的積累;預期,體現未來的實力。
山東的底氣,來源于實力和對未來的預期。
2022年,山東的成績單如下:
預計全年生產總值增長4%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分別增長5%、6.1%和13%。
這是在疫情多次反復的情況下取得的。不容易!
5年的三大標志性成果,更值得琢磨。
1.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獲得重大進展。
您可別小瞧這事兒。國人都想了幾十年了。
放眼世界,大江大河的三角洲地帶,幾乎沒有不發達的;重要的城市群,國家經濟推進器,幾乎都在三角洲區域。
我國也是。長江三角洲,孕育了大上海經濟帶;珠江三角洲,孕育了廣深、港澳經濟帶。
黃河三角洲呢?長期以來,它只在“入海口”“濕地”等領域,偶爾站站C位,地理學得不好的,連勝利油田在哪兒都不知道。
這固然有天然因素,比如黃河不適合航運等等;但并不等于,這個偉大的三角洲,就該寂寞下去。
從大的概念來講,山東一半以上的地區,都屬于黃河三角洲地帶。將其作為宏觀概念,從戰略層面進行規劃,大有可為。
國家提出這一戰略,對山東而言,是重大機遇。有河有海有油田,有泉有人(孔圣人)有泰山,外加兩道海岸線,資源方面,上天太寵山東了。
天時地利人和,山東此時不起飛,更待何時?
2.新舊動能轉換取得重大成效。
從山東層面來講,它屬于“戰略”;從國家層面來講,則屬于“戰術”。
戰略告訴你“走哪條路”,戰術則是“怎么走”。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是藍圖,新舊動能轉換是實干,是擘畫藍圖的畫筆。
兩者相輔相成。新舊動能轉換做不好,黃河國家戰略就成了空話。畢竟,這一國家戰略的著眼點,是高質量發展,是生態環境優先。抱著老套設備,循著老舊思維,何談高質量發展?
三大標志,一個是戰略,一個是戰術,還有一個,則是未來——
3.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實現重大突破。
它的重要性不需要我啰嗦了,你騎個共享單車,支付寶都能給你計算減了多少碳。
綠色才有未來,高質量發展才有未來;山東的未來,必須、一定肯定以及確定,要綠色低碳發展、高質量發展。
這三大標志,環環相扣,互相作用,某種程度上,甚至融為一體。它們是山東把GDP增速確定為5%的底氣所在。
底氣源于實力,但光有這個不行。
股民買股票,買的不是上市公司的現在,而是未來;一個公司即便現在很有錢,發展前景不好,股價也會一落千丈,反之亦然。
經濟發展,不僅要有實力,更要有預期,讓人看見你的未來。實力加預期,才是真底氣。
山東底氣的另一半,就來源于“可預期”。
什么叫“可預期”?就是在未來幾年,存在較強“可控性”因素。
天時不可控。有時候天上掉餡餅,誰也沒辦法;有時候一場冰雹,讓你顆粒無收。
可控的,是“人和”。
換句話說,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它內涵很廣,既包括科學的規劃、科學的理念,也包括經營管理、開拓精神等等。
“可預期”方面,山東過去的5年,已經有了良好的儲備。用某些公司的話來說,叫做“在手訂單充沛”。這樣的公司不擔心未來。
山東可以讓未來5年高質量發展的“在手訂單”有哪些?其實很多,我看重的是這幾個方面:
1.“創新發展活力顯著迸發。高新技術企業翻了兩番多。獲批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6家。”
——這是創新的底氣,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2.“區域協調發展顯著進步。‘一群兩心三圈’格局持續優化,突破菏澤魯西崛起成效明顯,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加快建設,西海岸新區加力提升,4個省級新區加速起勢。海洋生物醫藥等產業增加值全國第一。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分別達到2446公里、8048公里。”
——這是“統籌”的底氣。
經濟發展的陷阱之一,是無統籌、不協調。
有一件事,至今印象頗深:上世紀90年代,很多鋼鐵廠發了家,不少地方一窩蜂地上。那時候和一個小鋼鐵廠廠長吃過一頓飯,沒過多久,別人再說起他,已經是他破產的消息。
市場需要充分競爭,但不能無序發展。一窩蜂、盲目上,對管理者和市場主體都沒有好處。
3.“改革開放優勢顯著增強。深化放管服改革,營商環境整體水平位列全國第一方陣。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評估位居A級首位。自貿試驗區試點任務基本完成,上合示范區建設扎實推進。”
——這是體制機制的底氣。
山東這兩年變化最大的是什么?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而言,我個人覺得,就是營商環境變了。很多政府部門,確實變成了“服務型政府”。老百姓能感受出來,投資者體會更深。
這三個方面,只是局部,難免掛一漏萬。山東未來5年的“可預期性”,由此可窺一斑而見全豹。
有了高速鋼軌,前行就有了底氣。未來會有風風雨雨,但只要“人氣”在,只要“人和”在,山東的未來,就令人期待。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給家長的35堂教育思考課》《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26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