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某官方號曝光了自貿港封關的重要項目——海口新海港貨運查驗場、海南郵件快件監管中心兩個項目(兩個項目的名字都很長,筆者做了精簡)。
這兩個項目均服務于自貿港封關運作“‘二線’管住”的需求。也就是說,從新海港(含鐵路南港)運往內地的各種貨物、郵包都要在這兒通關——通過海關檢查。
通關大家都有所了解了,一般來說包括申報、查驗、征稅、放行等幾個環節。一方面需要支付一定的稅費,另一方面通關時間也會導致貨運成本增加、風險增大。毫無疑問,這套機制運作是否順暢和高效,對海南未來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這兩個項目均位于海口火車站西側,原規劃為海口站西廣場,如今為了封關的需要改為了出島貨物的查驗、監管場所。
項目還是很龐大的。首先是占地多,大家看看這份規劃圖中火車站西側的灰色區域。
其次建筑體量大,貨運查驗場建筑面積23.37萬平方米,郵件快件監管中心建筑面積8.1萬平方米。加起來有30多萬平方米,怎么理解呢,假設一個家庭住100平方米的房子,這些建筑能供3000多個家庭居住。
第三是道路也挺長,僅高架橋就有3公里左右。對于運往內地的貨物、郵包來說,這還真是一條漫長的通關路。
這是首次披露的三張效果圖,大家感受一下。
據稱,項目以“快慢分層,效率優先”為設計理念,在查驗區立體布局建筑功能,即從疏港專用通道引入主要車流,通過二層查驗區后,接入專用高架通道通往港口待渡區。
看到“效率優先”幾個字,我們應該感到欣慰。通關效率真的是一個事關生死的問題,怎么強調也不為過。不知道這個通關有沒有時限要求,是一小時、三小時、六小時?還是一天、三天、一周?
如果大家看了效果圖還是不太明白,可以對照這張衛星圖看看。
請注意衛星圖中的G15沈海高速,我們注意到,這條路是直接通往港區的,并沒有連接到查驗區。
試想一下,全島各地的貨物和郵包,通過環島高速公路匯集到海口,再通過沈海高速抵達新海港,一路高速公路直達,司機的心情應該是比較愉悅的。但進了港區后,發現還要繞出來去到專門的通關查驗區,不免令人有點沮喪。
尤其是,在目前沒有通關查驗的情況下,新海港就時不時排起10多公里的待渡汽車長龍。未來增加了通關查驗環節,排隊時間會不會更加漫長?
當然,這可能也是沒辦法的事,封關后海南就是“境內關外”了,海南的貨物進入內地必須辦理通關手續,經過海關查驗。參考深港之間的深圳灣大橋口岸,在香港一側并沒有發現大型的檢查站,但是在深圳一側,就有如下圖這么大的一個海關查驗場。
封關是海南的一件大事,封關必然會導致海南貨物運往內地的成本大幅增加。但與此同時,世界各地的貨物運往海南,海南的貨物運往世界各地都將更加自由便利,成本也會大幅降低。
最后的結果是利大還是弊大,關鍵看“‘一線’放開”產生的收益,能否大于“‘二線’管住”帶來的損失。對于這一點,有必要通過政策和案例來提升社會大眾的信心。
當然,我們相信,目前大張旗鼓的封關基礎設施建設,肯定能大大提升通關效率,讓海南不但能與世界無縫連接,也能與內地保持暢通無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