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發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數學科目做了不小的調整和改變。
此次數學教改,首當其沖的變化,就是新增了“核心素養”這個概念。
《標準(2022年版)》強調:“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示現實世界。”這里面體現出來的教學導向很明確,就是要徹底摒棄過去那些偏題、怪題,要讓數學真正回歸現實本源,也就是“學以致用”。
此外,在問題解決方面,數學新課標的難度也大幅提升。
對比發現,2022版課標對五、六年級學生的要求,已經超過了2011版課標對七到九年級學生的要求,在“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到底能夠解決什么樣的問題”、“數學怎樣與其他學科知識進行串聯”等方面,均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此推斷,在今后的數學考核中,關于實際應用類的題目,以及與其他學科聯合的題目,比重將會有所增大。
基于此,很多教育專家指出,“得數學者得天下”將不再是一句空話。
隨著難度的提高,數學將成為一塊能徹底拉開考生之間分數差距的“試金石”——那些缺乏基本生活常識,只會埋頭刷題,不懂抬頭看路的孩子,倘若不及時改變學習策略,恐怕就要吃大虧了。
但數學這東西,可不是說學好就能學好的。
如果你留心觀察就會發現,數學是兩極分化最嚴重的科目。成績好的學霸,可以輕松拿到滿分,而學習差的同學,拼盡全力也只能拿到幾十分,甚至拿著個位數的成績回家。因此有人戲稱,老師在課堂上教的是“天上有幾個太陽”,但進了考場才發現,試卷考的卻是“天上有多少星星”。
因此,教育專家向家長們指出:孩子們的數學能力,從小學一年級起,就已經拉開差距了!
那家長們該怎樣讓孩子從小養成數學能力,從而贏在起跑線呢?
或許,由米萊童書推出的《這就是數學》,能幫助所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
說起米萊童書,可能很多家長并不陌生,他們之前推出的《這就是物理》《這就是化學》《這就是地理》等一系列科普圖書,都是叫好又叫座的重磅好書,深受家長和老師的好評。
那我們就來看看,這套《這就是數學》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吧。
與物理、化學相比,數學科普讀物要解決的最核心問題,不是學科啟蒙,而是幫助孩子攻克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學習困難和門檻。比如,計算中的進位和退位、單位換算、時間單位的認識、小數大小的比較、等值分數、平均數與中位數的區別、統計圖的選擇使用,等等。
為了真正幫助孩子解決實際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這套書早在大綱策劃階段,就請來兩位擁有20年教學經驗的資深數學老師介入指導。
要知道,于利、苑青兩位老師所帶的班級,在每一屆學生中數學成績都是第一,擅長發現并解決學生的難點,他們指導的內容,可是你花錢都聽不到的“名師解讀”啊!
從大綱的詳細設計,到腳本的講述邏輯,知識點的選擇和放棄,再到語言的優化,兩位老師都做到了深度參與。每一處微調,都意味著對核心考點的再調整和再優化,真正做到讓孩子學得懂、考得好。
再者,這套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以漫畫的形式解讀數學知識點,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可以理解書中的全部內容,數學思維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鍛煉和培養;小學三四年級的孩子,可以相對輕松地閱讀,補缺薄弱環節,對數學建立起體系化的理解,并獲得豐富數學知識。
全套書共有8冊,分別是《數量與數字》《計量單位》《小數與分數》《幾何圖形》《數的運算》《概率與統計》《奇妙的推理》和《知識宇宙中心之爭》。
每個分冊選取一到兩個與該冊主題密切相關的數學元素,采用第一人稱的視角來講述并參與到具體的內容和畫面中,內容循序漸進,由易到難,滿足不同年齡段數學知識量差異的問題。
就拿《幾何圖形》這一冊來說吧,作者巧妙地通過對圖形變化過程的拍照,從點、線、面講起,讓孩子認識到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對世界萬物提供一個幾何角度的認知視角,將幾何圖形的出現看成是一個動態過程,讓孩子更直觀地了解圖形的特點,更全面地理解幾何圖形,學習起來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更重要的是,數學學習的核心素養,應該是引導孩子,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
5-10歲的孩子,是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的數學初學者。這個年齡段遭遇的最大困難就是將生活中的形象事物與抽象的數學概念建立聯系,再將抽象的概念定理應用到生活中的事物當中,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
而這套書就是圍繞這一點打造的。在最開始,讓孩子對數字和數量有最基礎的理解,再引導他們觀察身邊可以度量的事物,進而引出單位的概念,讓孩子順理成章地把數字、數量與單位建立起聯系。
此外,這套書里還介紹了許多生活中的數學小知識,真正做到了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全方位對應,從身邊小事到國計民生,從簡單現象到高新科技。而這也正是《這就是數學》這套書的意義所在。
對于那些剛剛開始接觸世界、認識世界的孩子們來說,他們也許并不一定能把書中所有的內容都弄明白,把書中所有的理論都理解透徹。但是,倘若他們通過閱讀和思考,能從書中獲取一些有關數學的小知識,能引起他們的哪怕一丁點兒好奇與興趣,作者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就像數學大師陳省身所說的那樣:
“數學課要講得有趣,孩子們中有些人對數學本來有好奇心,如若教得不好,上課講得干巴巴的,孩子們逐漸喪失了好奇心,數學就難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