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常住人口逼近北京,未來幾年中國人口“第三城”或將易主。
這絕對是件大事。
其歷史意義大致相當于,隋唐年間偏居東南的揚州,經濟地位超過北方的長安、洛陽,成為中國第一大都會——所謂“天下之盛,揚為首”。
而當時民間流傳的另一個更為后世熟知的說法是:
揚一益二。
01
作為一個長三角區域城市觀察者,成都引起我的特別注意,是在七普數據公布后。
當時我發現,跟經濟上北上廣深四駕馬車不同,在人口方面,西南雙雄重慶和成都居然占據了前四強的半壁江山。
重慶作為一個亦省亦市的特殊存在,暫且放一邊,后面再說。先講成都。成都作為一個普通的省會城市,人口居然大幅領先身為一線城市的廣州和深圳,是比較令人驚奇的。
畢竟從六普到七普的十年,人口增長最快的兩座城市是深圳和廣州,分別增長了720.21萬和597.56萬,成都屈居第三(581.9萬)。雖然后面五年成都趕了上來,但總量逼近北京,要不是看到數據,估計成都人自己都不敢相信。
論行政級別,一個是首都,直轄市;一個只是省會,副省級城市,差了整整一級。
論經濟體量,北京已經4萬多億,而成都去年才剛剛突破2萬億,前者是后者的一倍。
論區位,成都地處西南內陸,別說跟鄰近渤海、同時扼守三北要沖的北京比了,就算是沿海發達省份那些和成都GDP差不多的城市,比如蘇杭,常住人口也才一千兩三百萬,只有成都的一半。
那么問題就來了,成都的“人口奇跡”究竟是如何創造的?
恰好去年秋天,我應邀去了一趟位于川西青藏高原上的稻城縣,就是那個以亞丁景區、三怙主雪山聞名的稻城 (詳情可參見我寫的《》) 。
在跟當地人的交流中我發現,不僅是四川盆地里那些環成都的城市,即便地處高原的稻城,稍微有點背景或實力的家庭,子女基本也都送去成都讀書,或在那里工作定居了。
難怪成都的首位度那么高,在經濟大省中排名第一。
其實,何止是稻城,成都 甚至被稱為“藏區第二省會”。??
比如在著名武侯祠周邊,以西藏自治區政府駐成都辦事處(成辦)為中心,就匯聚起了包括醫院(成辦醫院)、商業(藏人街)、高校(西南民族大學)在內的成熟社區,成為漢地城市里藏人最集中的地方。?
另外,在藏區擁有極大影響力的“康巴衛視”,總部就設在成都;而在成都最熱鬧的娛樂圣地“耍都”酒吧街,藏式演藝廳也占據了半壁江山。
根據相關機構的統計,截至2010年,成都市內已經有3萬多擁有成都戶籍的“成都藏人”,無戶籍的藏族常住人口也在15-20萬人之間,約占成都市總流動人口的5%-6.67%,每年都有超過100萬人次的藏人在成都市區流動。這個數字到2020年七普時進一步上升,其中光是來自西藏的常住人口就有近3萬人。
當然,跟成都高達150萬的外來人口相比,藏人的數量占比并不靠前。成都最多的外來人口來源地是重慶,有近32萬,可見成渝雙城記互動之頻繁。另外,河南、湖北、貴州、甘肅、陜西、云南等中西部省份的人數排名也較為靠前。
所以, 如果說西安是西北五省聯合省會,那么成都或許可以稱為“西部諸省聯合省會” ,就連遠在西陲、總人口僅2500萬的新疆,在蓉常住人口也超過了4萬。
這些地方的人為啥都愛去成都,我想大概有這么幾條理由:
1、 北上廣深真的太遠,而 成都是距離廣大西部人民最近的超大城市 之一,氣候環境、飲食習慣都更為接近。周邊除了重慶,也沒有別的競爭城市,不像長珠三角那樣群雄逐鹿。
2、 成都的房價真的便宜 ,根據2月份最新的數據,成都全市平均房價才17512元,其中最貴的錦江區均價也才25040元。別說跟均價6萬+的北上深比了,就是GDP同處一個檔位的杭州(39321元)南京(33939元)蘇州(24463元),房價也都比成都貴出一大截,而彼此的月薪收入卻只相差一兩千元。顯然,成都的生活壓力要比沿海地區小得多。
3、 生活壓力小,帶來的另一個積極影響是, 成都這座城市的煙火氣十足,市民日子過得優哉游哉。 不像我們浙江,人們滿腦子就是搞錢,搞來錢后又不知道享受,也沒啥夜生活,就是一股腦地投入樓市繼續炒房。搞得不僅杭州、寧波,哪怕是麗水(20719元)衢州(16522元)這樣的三四線小城市,房價都跟成都差不多甚至更貴。
4、成都街頭的美女那是真多。 這條可能有點上不了臺面,但當年還真有朋友拿這個理由勸誘我來成都工作,倘若我不是出生在長三角,而是中西部某個省,肯定就“不要啊,不要啊”地呼喊著飛奔而去了。
02?
跟成都“ 來了就不想走 ”的城市氣質有所不同,高貴的 北京則是個一般人“來了也留不下”的地方。
隨著一茬又一茬年輕人耗光了理想后傷心離開,北京 常住人口從2017年起已連續6年負增長,截至2022年累計減少了11.1萬人。 外來人口數量更是從2015年起已經8連降,總共減少了37.4萬。
這其中固然有北京減量發展、疏解產業及人口的主觀謀劃,但高企的房價、擁堵的交通、屢創灰黃的糟糕環境,這些也都客觀上大大削弱了北京的城市吸引力。
我們看北京外來人口的主要來源地,除了安徽,全是華北和東北省份。 六普時還排在第6、第7名的湖北和四川,到七普時都已退出了前10序列。 這些地方的人大概率調頭去了長珠三角或者成渝地區。??????
至于像江浙一帶的年輕人,如今還愿意“北漂”的已經少之又少。問他們原因,回答通常是:北京有的上海都有,即便是“漂”,也得找個離家近些的啊!這還不算,我聽說很多上海的官員,對于被提拔進京當京官的興趣也不大。
北京似乎正在喪失虹吸全國的能力。
當然,北京可能覺得人少些沒啥,畢竟目前北京的常住人口數量,已經逼近現有技術條件下,城市有效管理人口規模的上限了。
所以站在北京的角度,“減量瘦身”不失為明智的做法。問題是,北京減下來的產業并沒有就近外溢、惠及到天津、河北,更多是去了南方的上海、深圳等地。這點從北京的企業關聯度城市前三名全都不在京津冀地區,就可見一斑。
相反,成都在集聚人口、產業的同時,帶動的是整個川渝地區的崛起。所以,在比較成都、北京兩座城市人口增減的同時,更應該看到其背后京津冀、成渝這第三極與第四極實力的消長。
過去我們經常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并列,后來多了個成渝第四極,但在很多人眼里,還是覺得前三極是一檔,成渝則要弱一些。可是從數據來看,情況似乎并非如此:
論面積,京津冀13個地市,總面積21.73萬平方公里;而成渝經濟圈覆蓋了川渝16個地市,面積也有18.5萬平方公里。如果將對比范圍擴大到整個四川盆地,那么面積就達到了26萬平方公里。
論人口,2022年京津冀常住人口為1.098億,而成渝經濟圈總人口規模也近1億,整個川渝地區則達到了1.159億。
以上兩項,京津冀與成渝不分伯仲。
再來看看經濟數據。2022年,京津冀GDP總和為101192.64億元,而整個川渝地區則為85878.83億元,已經接近山東(87435億)的體量,但跟京津冀還有一定差距。不過 從發展后勁來看,成渝似乎反而略勝一籌。
這點最直觀地反映在人口的流向上。
2010年以來,隨著沿海地區產業轉型升級、中西部地區產業承接以及老一代農民工老化,中國人口流動呈現回流川渝鄂和粵浙人口集聚并存的特點。其中 四川、重慶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別從2000-2010年的-19萬、-17萬,增至2010-2020年的33萬、32萬。
與之相反,京津冀人口增長卻開始由正轉負。2022年,三地常住人口均呈現凈流出狀態,較上一年總共減少了42.3萬。而川渝兩地則增長了2.91萬人。
當然,成渝也存在自己的問題,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城市梯度比京津冀還要差。
京津冀中好歹既有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又有天津這樣的二線港口,唐山這樣的三線工業強市,以及遷安、白溝等眾多專業化城鎮。而成渝都市圈除了兩大核心城市,剩下的就是一堆四線城市,整個都市圈呈現啞鈴狀結構,核心城市與周邊衛星城的產業配合度較低。
我們看成渝的關聯城市,重慶第一名是成都,但成都第一名卻是北京,第二名才是重慶,至于都市圈其他城市則無一上榜。
這種情況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正在逐步發生改變,比如重慶都市圈就包含了四川廣安,而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建在成都東部,重慶第二機場則選址渝西,這也順應了成渝相向發展的大趨勢,將輻射并帶動周邊南充、瀘州等地的發展。
雖然還不能就此斷言,成渝第四極將逆襲京津冀第三極,但可以肯定的是, 未來中國的頭部“四極”城市群,將從如今的3+1格局,逐漸分化為長珠三角第一梯隊,京津冀、成渝第二梯隊的2+2格局。
而這只是一個開始,背后更大的經濟地理變局在于,大西南的整體崛起。
03?
西南地區之于中國,是片非常特殊的區域。承平年代,這里不顯山不露水,往往沒啥存在感。但一到危難時刻,西南就是國家和民族寄托最后希望的地方,并經常能挽狂瀾于既倒。
古時,每逢關東發生叛亂或起義, 長安城里的皇帝本能地就會選擇 入川避禍。 到了抗戰期間,全國的軍政、產經、學術精英更是齊聚西南,做最后的殊死抵抗。陪都重慶、西南聯大所在地昆明,至今還流傳著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現在,某種意義上的“西南時刻”似乎又出現了。
隨著全球產業鏈向 越南等地轉移,過去40年作為中國外貿晴雨表的長珠三角,出現了某些輕微的頹勢。但 地處中越邊境的廣西和云南卻正在迎來難得的機遇期。
比如廣西小城崇左,2022年的進出口總額已經高達2200億元人民幣,要知道廣州2022年的進出口總額也才一萬億出頭。另外,像南寧、梧州等地的進出口增速也非常快。據說很多長珠三角的企業,已經或在趕往大西南的路上了。
當然,外貿這部分目前還只能算是剛起了個頭,但在另一個領域,西南卻已經初步具備了匹敵珠三角的能力,那就是外貿的交通硬件——機場群。
最近,就有兩則關于西南地區機場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
一則是說,2022年成都兩大機場——雙流和天府的旅客吞吐量,總計達到3110.5萬人次,超過同樣擁有雙機場的上海和北京,躍居全國第一。
另一則是重慶第二機場選址獲民航局正式批復,同意將位于渝西的璧山正興場址作為重慶新機場的推薦場址。這意味著重慶新機場建設的前期工作取得重大進展,重慶有望成為繼北京、上海、成都之后,國內第四個擁有雙國際樞紐機場的城市。
和人口上雙雙擠進四強一樣,成渝雙“雙機場”格局的形成,將進一步提升整個西南地區在中國的產經權重。
事實上,不止是成渝,若論單個機場的旅客吞吐量,昆明長水機場高居全國第四,超過杭州蕭山、上海虹橋、浦東、北京首都等機場;即便按照城市算,昆明也能擠進前10,貴陽則進入前20。
此外,在鐵路、公路、水運等方面,像渝昆鐵路、川藏鐵路、平陸運河等大工程也是一個接一個。 隨著“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全面打開,它一舉改變了過去大西南深居內陸的地理劣勢。
如今,向西,借助渝新歐等中歐班列,西南 實現了與路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銜接;向南,通過中老昆萬鐵路全面接入東南亞鐵路網,并以北部灣港和海南洋浦港為樞紐,目的地已覆蓋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德國等全球六大洲71個國家和地區的155個港口。
都說“要致富,先修路”,靠著逐漸成型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以及全球產業鏈轉移帶來的意外紅利,西南地區的經濟近年來開始崛起。
2000年時,四川、廣西、云南、重慶、貴州等五省市的GDP總和只有10598.35億,占全國的10.57%; 2022年已達到161298.5萬億,占全國的13.33%,占比提升了2.76個百分點。
連帶著這些年云南旅游的費用也水漲船高。在大理,一間帶衛生間的標間價格,已經漲到800-1800元不等,逼著很多窮得只剩下情懷的文藝青年 不得不收拾行李打包離開,北上做起了“景(德鎮)漂”。因為據說那里一間40多平的一居室,月租才500元。
盡管臨走時嘴上有抱怨,但就像當初他們逃離北上廣時,內心也承認“北上廣好是好,就是……”,如今,他們的又愛又恨名單榜上恐怕將多出一串西南城市的名字。而這恰恰也證明了本文標題所說的:?
天下從此重西南。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