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小二述哲文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這樣的感觸,越是與各類人因為“利益”打交道得多了,越是能聽到各類“聲音”,這些“聲音”真假難辨,各自有各自的目的,如果我們不加分辨,盲目輕信,我們可能會被誤導,繼而做出錯誤決斷,以至于傷人誤己。
于此,對于必須與各類人打交道的我們來說,我們需要學會從各種聲音中分辨誰是“忠言”,誰在挑撥。如何把握其中訣竅呢?顏小二從《鬼谷子》一書中找到了答案,即我們先得明白“眾口鑠金”的道理。
為什么這么說,請隨顏小二繼續往下看。
一、為何“真假難辨”?因為“眾口鑠金”
有一些人性上的經歷的朋友應該有所感觸,一件事在人傳人的過程中,總會被傳得面目全非,而越是優秀的人,就越是容易被這類以訛傳訛的流言所包圍。因為“優秀”,本來就是一種讓大多數人都不樂意且期待踩上兩腳的“特質”,顏小二這里話是直接了些,但這確實是人性。
關于為何我們身邊的“言論”真假難辨呢?顏小二從《鬼谷子》一書中的下面這句話,受到了啟發,是這么說的:
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毖哉?,有諱忌也?!氨娍阼p金”,言有曲故也。
鬼谷子的這一段話很有啟發,意思大概就是,當信息不通的時候,圣人都不會隨意行動。嘴巴是用來吃飯的,不要隨便亂說話。所謂的“眾口鑠金”,大概就是說話的人懷有私心里,以至于歪曲事實。
也就是說,我們從他人那里得到的信息之所以真假難辨,源于告訴我們信息的人本人的“私心”。于此,我們做決斷前,要注意把握“眾口鑠金”的道理,從他人的話語中篩選出其私利所在的部分,然后選擇性甄別。這是做出正確決斷的基本。
二、如何分辨“忠言”和“佞語”?鬼谷子:口、耳、目合一
在了解“眾口鑠金”這一人性之后,如何才能更加準確地分辨“忠言”和“佞語”呢?鬼谷子告訴我們,要懂得口、耳、目合一。原文是這樣說的:
故口者,機關也,所以關閉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瞷奸邪。故曰:參調而應,利道而動。故繁言而不亂,翱翔而不迷,變易而不危者,睹要得理。
這句話是鬼谷子在告訴我們,我們的嘴可以用來控制實情和心意,我們的耳朵和眼睛,是輔助我們“心”發揮作用的存在,可以幫助我們分辨心術不正者。當我們要有所行動的時候,就要注意口、耳、目協調起來,讓我們可以選擇有利的方式行動,這樣我們即便面對繁多的言論,也不會迷失方向,面對多變的情況,也不會被欺騙。因為我們通過口、耳、目合一看準了要點,而能很快反應相對的原則。
通俗一些來說,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我們面對諸多言論和多變的情形,要懂得聽、看、想,分析與我們交流的人,他們的意圖和利益所在,通過觀察,從多種言論中找到與實際相符的“信息”,然后通過冷靜合理的分析,帶著目的與他人溝通,去看、去聽、去想,從而獲得更多客觀信息,緊盯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以此游刃有余,而不被佞語所惑。
三、寫在最后
寫到這里,顏小二最后總結一下,關于分辨他人言論的真假,鬼谷子首先是在告訴我們,我們從各類人那里獲得各種說法,要注意鑒別這些說法中歪曲事實的“私心”成分。
而要鑒別這些“私心”,做到不被繁多的言論和多變的情況所迷惑,這就需要我們不僅要去聽,還要去看,去想,并且能看到別人的立場。同時,我們還要懂得從他人的利害關系中抽離,盡可能還原事情的原貌,并盯準自己的目標,有方向性地去收集信息。于此,我們做出的決策和行動,往往可靠性更高。
當然,以上僅僅只是邏輯思辨的理論分析,現實情況是多變的,各位可以做個參考。本次分享就到這里,請看準顏小二,我們下次再探討古哲智慧。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各類文化,如影視、文學作品、歷史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