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格特約作者 熊志
4月22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率領特區政府及立法會大灣區訪問團百余人到訪深圳,開啟大灣區內地城市行。從整體的規格、級別來看,是近幾年前所未有的一次,創下多個“首次”,顯示出此次考察之于香港的重大意義。
香港是大灣區的核心城市,選擇深圳作為考察首站并不讓人意外。但從其高規格的考察背后,地理位置臨近只是其一,更重要者在于香港對深圳產業分布上的“軟硬兼備”十分羨慕。
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參訪中說了一句話,實際上代表了該團此行的真正目的。他說:“比亞迪是實體經濟的典范,騰訊是數字經濟的先驅”。
軟硬結合的深圳,令香港羨慕不已
照理說,香港作為世界級的金融中心,重要的國際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一直都是全國經濟的掌上明珠。盡管經濟體量已經被深圳超越,它的發展水平、綜合地位,依舊擺在那里很難動搖。一句話,香港是全球不多的一線城市。
但問題在于,香港不能只依賴金融和航運,香港需要講出新的故事,趟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香港希望從深圳學到什么,可以從他們參訪的企業可以看出端倪:
在比亞迪搭乘“空中云巴”,在騰訊了解數據處理和存儲,在大疆科技觀摩農業無人機灑水作業,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同創業港青“零距離”交流……除了最后一個青年創業基地,比亞迪、騰訊、大疆三家企業,都屬于香港產業空白區。
可以說,這些企業是深圳乃至中國的產業代表,是所在領域獨當一面、當之無愧的行業巨頭。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社交平臺記錄參訪比亞迪行程
香港也曾有過一段工業發展史。但受自然地理的限制,更重要的是1978年之后內地政策的調整,香港制造業逐漸轉移到珠三角,讓位于金融、航運等更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所以,香港的服務業經濟占比超過90%。
原本服務業占比高是一個全球化分工的自然結果,但這里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保持穩定。不過,在國際局勢出現裂痕,制裁與反制裁頻頻爆發的當下,香港需要重新考慮產業布局。
2019年初,中共中央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文件特別提到“支持香港在優勢領域探索‘再工業化’”。當然,這里的“再工業化”不是重新回到香港70年代以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是走一條軟硬結合的高端產業道路。
為什么是軟硬結合?
答案可以從近年來中美殘酷的科技競賽中獲悉。
一開始,美國對中國只是芯片禁運,中國人意識到高端制造業被卡脖子的痛苦;近幾月,則是ChatGPT這樣的AI大模型沖擊,人們發現軟件屏蔽可能會更加可怕,因為軟件發展具有天然的壟斷性,并且驅動硬件更新換代,軟件限制類似《三體》中的“智子”,可以封鎖整個國家的產業升級。
也因此,香港特首及立法會考察團選擇的企業既包括比亞樂、大疆這樣的硬件企業,也拜訪騰訊這樣的軟件企業。
香港產業界明白,必須從數字經濟出發,為發展實體經濟的“再工業化”進行探路。軟硬結合的玩法,是當今天世界產業發展的底層邏輯。
生態主導型企業是一個新物種
在全球貿易勃興的大航海時代,香港一躍成為世界金融中心,成為全國經濟的掌上明珠。
但在雙循環的新格局下,海權式微、陸權復興;信息化的革命浪潮,又讓數據、信息等數字化的資源,成為了航權之外的一種流動性資源。
香港通過高端制造來“再工業化”,就必須將數字經濟資源有效整合,打造一種不同于傳統制造業的新型實體經濟。
以比亞迪為例,疫情期間,比亞迪曾經將汽車生產線改造,用于生產口罩,實現了快速援產,一度引發熱烈討論,這背后其實正是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一個縮影。
2021年,深圳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正式突破9000億元,占全市GDP比重30.5%。而9000億元的高產值背后,騰訊這樣的數字企業扮演了重要角色。
與制造業龍頭企業不同,騰訊這樣的數字科技巨頭,是典型的生態主導型企業。對中小企業來說,企業研發、生產的各環節經過數字化、智能化的改造,行業、企業的各種數據和信息,通過平臺進行集中分析處理,可以使成本一降再降,使效率一升再升。
這意味著騰訊構建的是一個不斷進化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的龍頭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形成一種相互促進、彼此強化的方式,即龍頭持續增加研發投入,優化生態中的技術工具,中小微企業不斷制造數據,反饋新的需求,雙方共同推動生態系統的豐富與壯大。
這種新的發展形態,有學者認為是“開放式創新”,但筆者更贊同著名經濟學家樊綱的看法,他認為是“共享創新”,因為開放是加入生態的基礎,共享資源后形成的創新業態,呈現了出與過往創新方式不盡相同的特征。
2022年,騰訊的研發投入突破600億,五年來研發總投入超過2000億,這不是因為騰訊自身的原因,其實是旗下微信、企業微信、騰訊云、騰訊會議等整個體系中的中小微企業用戶驅動、倒逼的結果,因為隨著應用規模越來越大,應用場景越來越多,龍頭企業需要持續加速技術創新的進程,這勢必要加大研發投入的總額,否則,龍頭企業地位將不保,生態中的企業就會擇其他木而棲。
所以,宏觀意義上,軟硬兼施的數字經濟,已不僅僅是一種直接產出GDP的門類,而是在推動深圳這片創新沃土上的企業每天進行化學反應,創造不一樣的玩法與路徑。
去年,騰訊云在Q2發布了首款軟硬件結合、高速低延遲的分布式數據庫產品KeeWiDB,相對傳統存儲引擎性能提升了200%。
香港的問題也是中國的問題
當然,說到這里,香港不是沒有自己的優勢。
相反,香港有著巨大的優勢,那就是金融。中國市值排名第一的企業,為什么不是在納斯達克,為什么不在上海,為什么不在深圳,而是在香港,背后正是香港金融業內在優勢的體現。
如果說現代高科技產業是一個人,那么制造業就是肌肉,軟件則是大腦,金融就是血液,沒有金融輸血,肌肉就不可能揮拳,大腦也無法有效指揮。
今天的香港、深圳、廣州、北京、上海,所遇到的挑戰雖然各有差異,但總體是類似的,那就是金融、制造業、數字科技,論頂尖程度,要么只有一樣,要么只有兩樣,沒有一座城市坐擁三樣。
這個問題,顯然不是某個城市的問題,而是整個國家的挑戰。
45年前,深圳主動邁步,吸納香港的資金、技術、管理、人才,今天,香港反向邁出了探訪內地的重要一步。不管最后結果如何,但融合發展的大灣區,一定是最有希望的大灣區。
圖片來源“南方+”
賽格大道的第100篇文章
排版 一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