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望晴
雍裕之(唐)
嘗聞秦地西風雨,為問西風早晚回。
白發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云開。
這一首詩太寫實了,北方農村出來的,孩童時都經歷過“麥秋”的壯觀場面。而前幾日河南南部連續陰雨導致農家的麥子在麥穗就發芽了,期盼了一年收成付之東流,實在可惜。
小麥不同于玉米,麥稈低矮且纖細,如果在成熟的時候遇到連續的陰雨大風,小麥會大面積倒伏,甚至潮濕發芽,泥濘的麥田更是影響收割機作業。所以每年麥收的時候,農民都會時刻關注天氣預報,忙著趕著趁著晴天把麥子收割起來,否則一年的收成就會付之東流。
小時候的記憶有很大部分是關于“麥秋”的。一到6月份,山東的冬小麥開始泛黃成熟。大人們不管是在外務工還是在已經通過讀書在外面工作的,都要回家收麥,這個時候村子里的熱鬧場面不比過年遜色。
麥秋時節一般大人會提前去趕集,置辦幾大袋子蔬菜,有土豆、西紅柿、黃瓜、茄子還有肉,等收麥子的時候來吃。所以對小孩子而言,麥秋時節也是解饞的日子。直到現在,麥秋時節的西紅柿炒蛋、西葫蘆炒肉的美味還會跳到舌尖。當然也缺不了孩子們最愛吃的雪糕,一般大人在麥秋時,為讓自家孩子也跟著幫忙,就會用雪糕來當做最大“誘惑”。和大人在田里用鐮刀割了一上午的麥子,大汗淋漓,手也被磨得黢黑,等著老牛托著麥車經過小賣部的時候,總少不了一份5毛錢的雪糕和冰棍。吃著用勞動得來的冰棍,神情都帶著幾份驕傲。
麥子堆到麥場曬干后,就要脫粒,這時候一個村里只要是一個院兒的(同姓氏五伏以內)、住得近的鄰居都會一起幫忙,而且脫粒的那幾天為了避免下雨,整個村都是白加黑、連軸轉輪忙活著。即便如此,好像連小孩子都不知道什么是累。碩大的麥跺,在十幾個人的一起努力下,不一會就變成了金黃色的麥粒,而且脫粒完成后,麥場的主人都會買一大塑料袋的雪糕、啤酒。脫粒機轟鳴聲落幕,接下來就是小孩狂肯冰棍了,大人們啤酒吹瓶的歡聲笑語了。
那時候,對于小孩子而言,其實不僅僅是改善伙食,更是喜歡那種一家老小齊上陣、鄰里街坊同幫忙的熱鬧場面,因為在那個年代,一年之中就麥秋和過年了。
隨著時代發展,在06年以后,就不再是那種人工割麥子、收麥子到麥場、翻曬麥子、脫粒、用木鍬打揚、裝蛇皮袋了。取而代之的都是聯合收割機,機器開到田里,身后就只剩下一茬茬的麥根,麥粒也隨著收入到了車里,一氣呵成。
收麥這一項傳統的農活,沒有了手工作業的繁瑣,在外面上班的人也不需要專門回家了,孩子們也被解放,甚至不知道鐮刀是什么東西了。
所以有的時候每到這個季節總覺得缺了點什么,村里面的長輩們各忙各的了,熱鬧不再了,更沒有小孩子會盼著在這時候改善伙食了。時代滾滾的車輪里,或許我們就是被揚起的一粒粒塵埃,在空中飄飛的時候看到的,前面是車輪滾滾向前的寂靜,后面是曾經熱火朝天的回憶,當慢慢落下的那一剎那,總會有一種莫名的失落。
回歸到這一首詩。詩的作者雍裕之是一位中唐時期不知名的詩人,字號、生平乃至生卒年份都沒有在歷史中留下,他在歷史中的痕跡,就是如今流傳下來的幾首詩。據說他一生屢試不第,四處飄零,這首詩或許就是他在三秦大地上游歷時,看到老農收麥子時寫下的。
這首詩不僅寫實,而且還要有農業經驗,陜西的麥收時節,遇到刮西風就容易下雨,這絕對不是久坐朝堂之上的人能夠了解的。白發老農站在空曠的麥場中,一手扶著麥叉,一邊望著天邊,盼望著烏云和西風快點散去,期盼明天又是艷陽天,夕陽下,這個背影是那么的滄桑厚實。
農民的辛勞和淳樸,就在最后兩句詩里面被刻畫了出來,非常接地氣,歲月不會淹沒優秀的作品,這首詩便是其中之一。
作者:素心
編輯:素心
圖片:花瓣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