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義,1929年出生在四川省簡陽金馬鄉,簡陽師范畢業,1950年6月考入內江分區軍政干校。
張世義
1951年編入志愿軍第15軍29師,因為會畫畫分到文工隊。
在河北內丘整訓期間部隊首先要解決生死關,不怕犧牲。
我抱定誓死入歸的決心,買了幾本東北建設的畫報寄回家,告訴家人“我在東北工作,將來我們家鄉也會建設成這樣。”
在朝鮮戰場,先后任師文工隊員、師山炮營一連文化教員。
1981年從河南省軍區沈丘武裝部政委職務轉業,在河南省發改委機關黨委書記位置上退休。
張世義
山炮作戰進坑道,是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新鮮事兒。
戰爭初期志愿軍尚無制空權,為避開敵機的狂轟濫炸,山炮進入山體內的坑道作戰,可以更好地保存自己,打擊敵人,這是我軍陣地戰的創舉。
1952年10月,上甘嶺戰役即將打響,我所在的志愿軍15軍29師山炮營一連,奉命登上五圣山右側的520高地,將幾個貫穿山體的坑道作為山炮連陣地。
當時,我們連隊的四門山炮由騾馬牽引,坡陡路窄難以上山,戰士們只好將炮身拆開,又背又抬地上了山,進入坑道后重新組裝,然后架在陣地上,面向敵方的坑道口就是山炮的發射口。
這四門山炮是直射炮火,主要打擊敵人的坦克、裝甲車和地堡。
山下是我師的八二炮陣地,與前沿步兵相接,組成了一個防御地段的火力網。
為迷惑敵人,我軍還在坑道發射口的兩側偽裝了假火力點。
上甘嶺戰役打響后,我們連的四門山炮有力地支援了戰斗連隊。
幾次戰斗激烈的時候,各種交叉火力協同作戰,形成了火海,打退了敵人多次強攻。
張世義在師山炮營防空洞旁
當時,我作為連隊的文化教員,為及時傳達信息,宣傳戰斗英雄和好人好事,鼓舞斗志,在連首長支持下,和文書小陳、衛生員小王在坑道里共同辦起了《山戰》快報。
“山戰”二字意指山炮在山洞中對敵作戰。我負責編輯、組稿和排版,文書刻蠟版,衛生員管印刷,最后由通信員送達各坑道。
快報為紅藍兩色套印,每日出一至兩期,在當時起到了宣揚戰績、鼓舞士氣的作用。
除了辦快報,在夜間我們還和前線的戰士們一起下山運送炮彈和給養。其間要通過敵炮和重機槍火力組成的封鎖線,傷亡時有發生。
在戰斗間隙,我還組織戰士們學文化、開文娛晚會。
敵機在山頂狂轟濫炸,山體雖有震動,大家仍是歡聲笑語、歌聲嘹亮,其奈我何!這是坑道作戰的優勢。
張世義的團員證
張世義的團員證
享譽中外的上甘嶺戰役勝利結束后不久,為預防敵人登陸偷襲,我們師轉移到朝鮮東海岸元山駐防。1954年5月,我隨部隊回國。
朝鮮人民共和國發的紀念章證書
朝鮮人民共和國發的紀念章證書
張世義的立功證書
張世義的立功證書
70年過去了,每當我漫步于溫暖的陽光之中,總會想起朝鮮戰場上那段刻骨銘心的戰斗歲月。
歷經多次戰斗轉移,我和戰友親手辦起的數十期快報已經無處可尋,而當年我們用心寫就、用力刻畫的一位位英雄、一個個故事今日依舊清晰地縈繞在我的腦海中。
當年正是這些單薄的紙片承載著志愿軍戰士不屈的信念與無盡的希望,在陰冷黑暗的坑道、山洞中傳遞著陽光般熾熱明亮的勇氣與希望。
70年前祖國慰問團贈送給志愿軍的絲綢手絹
張世義珍藏了70年的紀念品
張世義在朝鮮給家中寄款憑證
張世義和妻子張潔
張世義夫婦與最美愛情公益活動負責人孫露、編輯和風合影
本文章轉自美篇編輯:和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