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寫一個關于教育的話題,但是一直覺著題目太大,無從下筆。
直到5月中旬,聽到一個朋友的一段傾訴,又有了開寫的念頭。
他是高一孩子的爸爸。5月中旬參加了一次家長會,會議內容就是選科指導。
大家都知道,北京和全國一樣,高中改革不分文、理科,而是除過語、數、英之外的其他科目自由搭配組合。目的就是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學科,并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這樣一個選科輔導會,在我朋友看來,顯然是教育出現了危機。
他的孩子是在東城排名前十的學校就讀。他的憂慮來自于選科會上。理、化、生三科的老師都是勸退孩子和家長,不要選這三科。理由就是上學期末考、本學期期中考、月考,這三科的平均成績都是低于其他科目的平均水平。
老師的勸退,在別人看來,是自己的孩子不爭氣,而在我的朋友看來,是東城大力推行的教育均衡化出現了問題。
因為,該校的貫通班三科成績是穩固的,勸退針對的是中考招進來的幾個班。正應了那些話,決定名校的關鍵不在于師資力量,而是持續不斷的“優質生源”。過于佛系的教育,無從獲取優質的生源,名校光環就要日益黯淡了。
而左右前后再觀察一下,別的區都在行動。
海淀區的目標徹底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化”,集團化辦學是其核心的方法。把所有普校通通換個招牌,改頭換面都成為名校分校,大家也就不再追求所謂的學區房了。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名校也是如此。
既然不能在公開場合大范圍的搞考試選拔了,那學校唯有另謀出路,將獲取優質生源的觸手從小升初繼續向下延伸。這也是各大教育集團開始大范圍跑馬圈地的主要原因。海淀教育群雄割據,競爭激烈,只有把自己的地盤擴大,才能擴大優質生源的獲取幾率。
作為北京第一個喊出“義務教育優質學位100%覆蓋”的朝陽,集團化教育已經玩的爐火純青了。北京中學的發展勢頭如此強勁?能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就成為了朝陽全區第一?因為朝陽給予了全區乃至全市最好的招生政策以及各種資源傾斜,幾乎整個朝陽的中小生源,都是北中的篩選池。
聽說,本來很堅定推行均衡化教育的西城,在大勢面前也只能妥協,暗暗開始了追趕的步伐。
東城可謂是北京多校劃片最徹底,教育最均衡的行政區。佛系教育已經逐漸成為了東城的代名詞,誠如朋友所言,在這種趨勢面前,跟不跟,怎么跟?
孔子講,有教無類。這是義務教育的核心理念,不用質疑。俗話說“人分三六九等”,分層與分類是一種必然存在的客觀事實。社會是分層的,但是各層次之間并沒有絕對的高下之分。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法學博士儲殷曾經談過一種觀點: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看似教育是在幫助學生個人成長,但是實際上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用來實現社會分層。
德國的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管理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ber)認為社會當中的階層主要是根據經濟實力進行的劃分,韋伯認為階層的區分主要存在于社會當中類似的階級之中,更像是一種橫向的區別,讓某個群體中的人自然而然的產生區別。
盡管網紅“青春規劃師”張雪峰們都在吹捧學習是一種最輕松、最容易的活動,但是我們也要明白,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能夠到達的“上限”,也從很大程度上將社會中的人們區分開來。我們應當正視社會當中存在的分層現實以及教育存在的區分功能。
分層教育的核心還不是身份分層,而是人盡其才的功能。本來東城的大單位少于西城、產業就業人口少于海淀,如果,生源池子因為就近入學、學區房等條件所限,對于名校的資源來說,就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