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雕塑家、書畫家、古漢字研究學者君藝豪創作設計的《尊法鼎》在東方融媒普法文化發展中心全國愛國紅色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君和山莊問世。
《尊法鼎》造型源于古漢字“盟”的變體,盟由日、月、皿三字構成。日、月為天,皿為盛血的容器,意為對天發誓,歃血為盟。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由日和皿二字組成,日為太陽神,盟的本義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締約,引申泛指締約聯合,又引申為說出表示和平的誓言,而今天的宣誓儀式正是從古代的盟誓儀軌中演變而來。
在契文考釋中,有些古文字學家將卜辭的“盟”字與“血”字相混淆,徐中舒主編的《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則將“圖一”既釋為“血”又釋為“盟”,《漢語大字典》亦同。《說文解字·囧部》:“《周禮》曰:‘國有疑則盟。……殺牲歃血,朱盤玉敦(duì,一種青銅容器),以立牛耳。’”“盟”的本義是立誓締約。“有疑”是不和的意思,諸侯國之間有不和而需解決時,則舉行會盟締約。會盟締約有一定儀式,就是“殺牲歃血”。參加者需割牛耳,飲牛血(并非真飲,只是在嘴上涂一下),在神前立誓表示誠信。所以以“血”為“盟”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政治文化信仰。
《尊法鼎》雕塑設計獨具匠心,從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空中俯視會出現九個不同方位的尊法鼎,寓意“一言九鼎”。在古代,宣誓稱之為盟誓。盟誓制度是一種信任機制,它是雙方通過儀式或者精神道德層面的制約建立起來。盟誓者需要宣讀誓詞,向天地神靈等作出保證并祈求神靈的見證。參誓的雙方必須遵守和踐行自己的誓言,決不能背信棄義。這是為了讓盟誓雙方感受到一種思想上的威懾力,讓他們能夠更強烈的約束自己的言行,從而達到鞏固群體的目的。
總而言之,今天的宣誓儀式源自中國古代的盟誓,而古代的盟誓起源于原始時代,在夏商時期有了明顯的發展,而后定型于西周,在春秋時達到繁盛。盟誓具有宗教、政治性質,更具有法律性質,具有豐富的法律內容,對中國古代的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也對今天的法律制定起到了借鑒作用。
古人云:“行禮如儀”。
尊法宣誓有利于維護憲法權威,是人們在各種場合中以特定的方式表達其忠誠、正直、誠實等價值觀的一種行為,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尊法宣誓不僅對宣誓人是一次教育,同樣也會在每一個觀看宣誓過程的普通老百姓心中留下回聲和痕跡。每年寒暑假,會有不少中小學校組織學生到天安門觀看升旗儀式,從而完成一次全身心的愛國教育。與此類似,尊法宣誓儀式本身也會產生強大的心理震撼,對觀禮者來說也是一次關于尊法愛國的政治思想教育,更是一堂生動的普法課程。因此尊法宣誓本身就能夠產生更深遠的社會意義,凝聚起整個社會尊崇憲法、知法守法的共識氛圍,推動我國法治建設深入社會、深入基層、深入民心。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公民進行尊法宣誓,正是為了提醒他們要自覺遵守憲法、維護憲法,鞭策他們在憲法規定的范圍內更好地履行義務,這也對于彰顯憲法權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君藝豪
昆侖客,號老君,北京人。雕塑家、書畫家、古漢字研究學者。
代表作:故宮文化藝術雕塑《一袋一鹿》《福祿壽》,建國七十周年紀念雕塑《華夏尊》,復興之路紀念雕塑《中國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紀念雕塑《天下尊》,建黨百年紀念雕塑《南湖紅船》,天安門國旗護衛隊雕塑《忠誠》,外交部辦公大樓廣場雕塑《老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