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首發投稿于精英乒乓網 。
當今乒壇有兩大現役傳奇人物,一位是技藝與榮譽的集大成者馬龍,另一位則是將運動、職業與生活完美融合的“乒壇常青樹”倪夏蓮。
正值青壯年的馬龍仍然在為中國隊征戰,年近花甲的倪夏蓮依然代表盧森堡比賽,馬龍和倪夏蓮,是中國乒乓這項殘酷運動的人間理想。
倪夏蓮的教練和戰友們早已離開了賽場,只有她仍然奮斗在乒乓一線,從一而終。與后輩馬龍相比,雖然倪夏蓮在競技成績上遠遠不及,但她的人生經歷更充滿傳奇色彩。
祖籍浙江,出生上海,制造在中國,發展在盧森堡,活躍在世界賽場。倪夏蓮總說,她這一輩子過成了兩輩子。
對家人的眷戀,對愛人的深情,對師友的感激;對故鄉的牽絆,對祖國的回饋;對乒乓的執著,對生活的向往。倪夏蓮深深地愛著與她和乒乓相關的一切,她成功的秘訣就是發自內心的熱愛與知行合一的智慧。
倪夏蓮
1963年7月4日,出生于上海
1976年,13歲,進入上海市青少年業余體校
1979年,16歲,第四屆全運會,女單亞軍,進入國家隊
1983年,20歲,第37屆世乒賽(東京),女團冠軍、混雙冠軍、女雙季軍
1985年,22歲,第38屆世乒賽(哥德堡),女雙亞軍、混雙季軍
1986年2月,23歲,離開國家隊
1989年8月,前往德國, 效力于拜爾公司旗下俱樂部
1991年,定居盧森堡,第41屆世乒賽開始代表盧森堡參加比賽
三次歐洲十二強賽女單冠軍( 96,97,98),兩次歐錦賽女單冠軍 (98,02)
五次奧運會參賽經歷(2000悉尼,2008北京,2012倫敦,2016里約,2021東京)
2017年,和橋本帆乃香的94分鐘七局大戰,打破了比賽最長耗時世界紀錄
2022年6月,獲頒盧森堡政府表彰勛章,橡樹皇冠勛章
2022年9月,成都世乒賽團體賽16強,創該隊歷史
打法:左手直拍,兩面顆粒,正膠結合長膠倒板,快攻型
器材:VICTAS全套,Swat底板,VO>102正膠,CURL P1V長膠
2020年7月1日,VICTAS與倪夏蓮正式簽約
1、乒乓:融入血液的摯愛
倪夏蓮的乒乓人生是從水泥地上打乒乓球開始的。倪夏蓮從小就向往打乒乓球,公房隔壁鄰居有人打乒乓球,她覺得乒乓球是那么好玩,小球動來動去非常有趣。小時候在電視機上看到亞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請賽轉播,獲得冠軍的人簡直像英雄一樣,在她幼小的心靈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然而,倪夏蓮的乒乓生涯卻不是一帆風順的。
1970年,七歲的小夏蓮進入上海市控江二村小學,在那里遇到啟蒙老師鄭申康,在天寒地凍的冬天早晨6點鐘開始了訓練。后來,倪夏蓮被推薦到江灣少體校,接受名將池慧芳等的輔導,她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訓練時格外刻苦。即使她獲得隊內比賽第二名這樣的好成績,卻因為個子矮沒被教練組選上。幸而鄭申康老師將她托付給繆德瑞指導,后又轉托給黃天福教練。她依然訓練刻苦努力,通過增加訓練質量,參加成人比賽,倪夏蓮練就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克服困難和頑強拼搏的斗志。當她獲得上海市業余組比賽第一名的時候,江灣少體又拋出了橄欖枝,在她猶豫不決時,黃教練很大氣地支持她“更上一層樓”。二進江灣少體,生活上雖然一無所有,但只要有球打,她就很開心。
可惜好景不長,1975年,江灣少體解散了。這年夏天,她獲得了上海市小學生女單冠軍,幸運地遇到了市少體校的丁賽禎教練,并在大循環選拔賽中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上海市青少年業余體校?倪夏蓮在那里待了兩年,在丁賽禎教練的指導下糾正了小個子腰部和腿部發力的難題,成為她以后重要技術的基礎。那時候她就有一種信念,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1978年,上海市舉行第六屆市運動會,倪夏蓮拿了三塊金牌,順利進入上海市隊。在上海市隊她接受了身體素質和專業技術訓練,楊瑞華教練針對她個子小的問題,專門設計了一套戰術上靈活多變、技術上結合多變落點,以及“小三角”技術的特殊打法,逐漸形成了自己風格。
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1979年第四屆全運會,倪夏蓮迎來了爆發的機會,戰勝了童玲等一流名將,進入乒乓圣地——中國國家隊。作為國家隊新人,倪夏蓮擔憂身體條件不好,技術也不出眾,人長得不漂亮,還沒有一點背景。她把“笨鳥先飛”當成座右銘,每次訓練都是第一個到,最后一個離開,每撿一個球都帶著小跑。更多的汗水,更刻苦的訓練,世乒賽名單卻還是沒有她,就這樣在國家隊坐了三年冷板凳。
突然有一天,周蘭蓀教練在食堂滿腹心事地對她說,“你是否想過要改長膠?”在事關一個運動員的“生死存亡”之際,倪夏蓮勇敢地去迎接和接受了挑戰,她理性地知道,要拿世界冠軍,只能背水一戰,否則等待她的命運將是被淘汰或者在陪練中蒸發。于是,在領隊鄭敏之的支持下,倪夏蓮去到了馬金豹教練的組,這個組里的世界冠軍張德英對她也是照顧有加。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并不是容易的,球性的變化,技術的改變,兇穩的選擇,一個個難題接踵而至。剛開始的時候像個無頭蒼蠅亂竄,隊內比賽成績直線下降,代表中國隊打比賽看似遙遙無期。沒有捷徑可言,她只能與馬金豹指導一起加大訓練量,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解決問題,慢慢地找到了竅門,摸索出了方法,探索出了高難度的獨特技術。
1982年,改打長膠開始顯現成效,出訪日本,十八場比賽贏了十七場;在國內,橫掃了一大片優秀選手。不出所料,倪夏蓮的名字出現在第37屆世乒賽團體賽名單,終于可以為國爭光啦。這屆世乒賽,倪夏蓮榮獲女團冠軍、混雙冠軍(與郭躍華),女雙季軍(與曹燕華)和女單八強。37屆世乒賽后,倪夏蓮成為隊里三個重點隊員之一,物質條件的改善,技術水平的成熟,倪夏蓮躊躇滿志,想象著下一屆世乒賽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取得人生更大的輝煌。
然而事與愿違,受“女隊風波”的影響,風華正茂的倪夏蓮落選38屆世乒賽團體名單,這對她來說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痛苦、委屈、眼淚,只能強忍著,服從集體的安排。38屆世乒賽上,倪夏蓮還是參加了幾個單項,并獲得女雙亞軍、混雙第三名和單打第五名,對外比賽依然沒有輸一場,但是她的心被傷害了。
在委屈、壓抑、痛苦、遺憾、后悔、面子中掙扎,經過一個多月的思考,倪夏蓮正式向國家隊提出辭職。1986年2月,倪夏蓮離開了國家隊。這一年,她才23歲。多年后面對采訪,倪夏蓮還是會哭得像個淚人,小女人的脆弱與復雜,全都涌現了出來。
離開國家隊后,倪夏蓮去了上海交大科技英語班學習。讀書是她從小的夢想,通過書籍療養心靈,那是一段閑暇的時光。后來,她被拉回上海隊打全運會,在同乒乓球的愛與恨對抗中,終究是愛取得了勝利,她舍不得,也扔不下。
其實,人生的每一段都是有意義的,不管它是成功還是失敗。如果你從積極的方面去看待,它永遠是你的養料。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永遠完美的,很多事情你這么看是好的,這么看是壞的,但不會全部都是壞的。
1989年8月,倪夏蓮也在一股“出國潮”中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在馬金豹教練的幫助下,簽約了德國拜爾公司屬下的俱樂部,開啟了她的歐洲乒乓生涯。
新生活總是艱難的,對故鄉的思念,在異國他鄉的處處碰壁,先預訂的房子被人租走,旅館又不包餐,上班要走幾里路,騎自行車還摔跤。好在扎實的乒乓功底讓她打一場贏一場,不輸球的表現驚艷了德國多家俱樂部,也再次引起了鄰近的盧森堡國家隊的注意。經綜合考慮后,倪夏蓮以教練兼運動員的身份入職盧森堡國家隊,后來便在盧森堡定居了下來。
在盧森堡要過的第一關是語言關,德語、法語、盧森堡語、英語和浦東話夾雜著來。第二關則是盧森堡的乒乓球訓練體制,沒有固定的訓練場地,沒有高水平的陪練對手。她的隊友有的是老師,有的是學生,平時上班,業余時間練練球,有比賽了請幾天假,就連乒協主席也是兼職的。盧森堡人熱愛體育活動,但并不重視體育賽事。
在歐洲多年,她陸續參加了91年和93年的世乒賽,獲得三次歐洲十二強賽女單冠軍(96,97,98,2015年起更名為歐洲16強賽), 兩次歐錦賽女單冠軍(98,02),并在悉尼圓了自己的奧運夢。第一次拿歐洲十二強的冠軍,是盧森堡乒協的第一個國際大賽的冠軍,升國旗、奏國歌,他們很感動,倪夏蓮也很激動。2002年的歐錦賽冠軍倪夏蓮卻拿得十分不易,那一年她跟多年的丈夫林宏偉分開了,離婚帶來的創傷在她的心中久久難以愈合,可是盧森堡國家隊主教練“三顧茅廬”請他出山,盛情難卻之下奮勇上陣,連挫對手奪冠,成為了盧森堡大公國的英雄。
02年奪冠之后,出于年齡和家庭的考慮,倪夏蓮放下了球拍,錯過了04年的雅典奧運會。然而,08年的北京奧運會卻是她無法拒絕的,偉大祖國就像一塊強有力的磁鐵深深吸引著她。為了能夠攢夠積分參加北京奧運會,44歲的倪夏蓮開始頻頻出現在國際賽場,成功獲得奧運資格的那一刻,她激動得流淚了。在北京大學體育館,當45歲的祖母級乒乓健將再次勝出時,在北京、在上海、在臺北、在盧森堡,在世界各地的報刊和電視上,倪夏蓮震驚了世人。
以后每屆奧運會前后,盧森堡乒協都會找倪夏蓮談,希望她打下去,倪夏蓮每次都心軟地應允了下來。此后,她每年選擇性參加一些比賽,如世界錦標賽、歐洲錦標賽等,一般公開賽、世界排名賽就不再參加了。之后的倫敦、里約和東京奧運會,她一次也沒有缺席過,要知道,像她這么大的年齡還能獲得奧運會入場券,本身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里約奧運會時,有次倪夏蓮跟著名網球運動員德約科維奇一起聊天,說自己沒有受過傷,德約科維奇直接傻掉了,表示他自己訓練時經常受傷,他猜測倪大姐只有三十幾歲,事實上那時她已經53歲啦。
在2022年成都團體世乒賽,倪夏蓮帶領盧森堡隊打進十六強,再一次創造了歷史?,F在,她的任務并不是一定要拿冠軍,而是好好享受乒乓、享受健康、享受和朋友們在一起的時光。
當倪夏蓮回顧自己的乒乓人生時,說道:我感到很神奇,乒乓球曾經給我帶來了榮譽和痛苦,也給了我很多幸福和希望。
2、祖國:永遠是炎黃子孫
每當倪夏蓮拿到冠軍的時候,都會深深地懷念祖國,感念祖國母親給了她骨肉軀體,培養了她乒乓球藝。她說,“是國家隊給了我這身乒乓球藝,是國家隊給我機會贏得了榮譽,我會永遠記著祖國,永遠記著大家。”
1978年那個夏天,倪夏蓮通過全國選拔賽,赴土耳其伊茲密爾市參加世界中學生運動會。拿下女團冠軍和女雙冠軍后,倪夏蓮本可以輕松獲得女單冠軍,但她聽從上級指示將冠軍讓給土耳其人。那時她就知道這是政治,雖然不懂其中的奧妙,但這條線始終牽著一個中國人。
還有一場在1993年瑞典世乒賽上與陳子荷的特殊比賽,那是一場心情非常沉重和復雜的比賽。倪夏蓮剛離開國家隊不久,第二次代表盧森堡打世錦賽。當時“海外兵團”被宣傳得很厲害,井俊泓把鄧亞萍贏了,施捷把喬紅贏了,如果倪夏蓮再把陳子荷贏了,這局面怎么辦?倪夏蓮看見李富榮緊繃的臉,心里十分難過。作為盧森堡隊員,她有責任為盧森堡去奮斗每一個球,但對面是曾經培養她的國家隊,幫助過她的領導。她很猶豫,很糾結,最后還是讓她在中國隊的接班人陳子荷取勝了。多年后說出這件事,倪夏蓮還是會問責自己:可能我對盧森堡有些不負責任,但處于那個位置上的我怎么辦?心里說不出的難過怎么辦?
2014年4月,倪夏蓮率盧森堡乒乓球隊赴日本東京參加完世乒賽團體賽后回到祖國,到江陰市新華書店和江陰作者顧鐵林一起參加《乒乓大使倪夏蓮》一書的簽售活動,在江陰市中學一個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體育館內,倪夏蓮做了一場精彩的演講,名字叫做“祖國榮譽高于一切”。
倪夏蓮說她出國比賽,不是為了代表外國隊去打國際比賽,也不是想要攀高峰、拿名次,甚至打敗誰,她更不想碰到中國隊,只想在俱樂部里打。雖然參加奧運會是很多運動員的夢想,但她并沒有想過代表外國去比賽。后來在盧森堡生活久了,相互也有了感情,慢慢覺得自己并非單打獨斗,她依然是代表中國人在打比賽,希望中國人在國外的形象變得越來越好,這就是她長期堅持的動力。
倪夏蓮始終把自己看作是身居海外的炎黃子孫,一直踐行幾個人生信條:“第一,在人家的文化背景里生活,要融入其中又不失去自己;第二,中國人有自己的風度,不爭地位,凡事有個度;第三,先把你的東西提供出來,不要索取,不要過分刁鉆和狂傲;第四,我在中國受到的教育、養成的習慣,在西方也能夠發揚。”
倪夏蓮是中國的女兒,是盧森堡的媳婦。她的盧森堡基地就是中國國家隊和地方隊的服務站和溫暖的家,給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吃飯、訓練、聊天、逛街,和丁寧等運動員成為了微信好友。
中國駐盧森堡大使馬志學曾說:“倪愛蓮是盛開在中國與盧森堡友誼百花園中的一朵鮮花,她用乒乓傳遞友誼,用乒乓為中國贏得榮譽。倪夏蓮是中國的驕傲,也是盧森堡的驕傲,是一位名符其實的‘乒乓大使’。”
倪夏蓮說,“我無意創造奇跡,但我要展示一種來自大國運動員的風貌和襟懷?!?/p>
3、盧森堡:幫別人也幫自己
中國是倪夏蓮的故鄉,盧森堡則是她的第二個故鄉。
當倪夏蓮的車子從德國開到盧森堡邊境時,彼爾·克勞斯市長已在關口等候多時,他張開雙臂,一下子把夏蓮摟抱在懷里,仿佛擁抱著自己的女兒,夏蓮內心非常激動。埃特爾布魯克(Ettelbruck)這座人口不足一萬的小城,卻有很好的體育俱樂部,城堡、教堂林立,人們相見彬彬有禮。盧森堡人非常熱愛體育運動,足球、自行車、游泳等開展得很好。倪夏蓮注定要與盧森堡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
盧森堡是一個很小的國家,乒乓球也很弱小,但是盧森堡對倪夏蓮非常友好,給了她很多善意和關懷。在這里,倪夏蓮邂逅了對她最重要的人,當時在盧森堡國家隊做教練的托米·丹尼爾遜。在盧森堡乒乓球國家隊,倪夏蓮的角色是主力運動員兼技術教練員。她將中國先進的體系帶進盧森堡,幫助盧森堡隊從原來歐洲的三級隊打到第五名,同時將盧森堡乒乓球帶進了奧運會,推動著這項運動的普及與發展。
在隊里,倪夏蓮就像“媽媽”一樣,只要她在場,年輕隊員就覺得“媽媽”在,很安心,她總歸是贏兩分的,而他們只需要拼一分就行了。這個“媽媽”很仁慈,不會罵他們,總是給他們鼓勵,他們都很高興。倪夏蓮無意占用年輕隊員的位置,而是他們需要樹立一個榜樣,像他們的媽媽一樣,有一個燈塔的作用。
在盧森堡隊人手不夠的時候,倪夏蓮推薦上海隊的運動員過來,前后十幾個孩子,每期三個月。在這里不僅有應有的工資,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走出去開開眼界,吃吃西餐,學學外語,用他們的技術打開人生的另一頁?,F在這批孩子已經成家立業了,但他們仍然記得盧森堡那段美好時光,記得倪夏蓮的慈祥。
每次打完奧運會想要退役休息的時候,盧森堡乒協總會去到倪夏蓮家里找她交談,或者把她找去開會,希望她重披戰袍。開始,他們說你可以,你能行;后來,他們說只要夏蓮拿起球板,全國人民都高興;再后來,他們說全國人民不同意,全世界人民不同意。整個盧森堡能參加奧運會的人不到十個,所以每一個有可能參賽的運動員,他們都非常珍惜。經受不住盧森堡乒協三番五次的軟磨硬泡,最終倪夏蓮接納了他們的信任與熱誠,同時也接受了挑戰。
中國有一句話:舍得,舍在前,得在后。倪夏蓮的人生理念是“幫別人,也是幫自己”??v然有時候也受過委屈,也流過眼淚。但人總是在成長,所以希望把好的東西留下來,做更多更好的事情。幫助別人的同時,更是對自己價值的肯定,這么想心里就踏實多了,也找到了前進的動力:被需要也是一種幸福。
不做教練之后,盧森堡乒協給她的定位是以運動員為主,而且比較自由,不需要每天去國家隊訓練,管好自己就行。他們像“國寶”一樣呵護倪夏蓮,連騎自行車都怕摔著了。這里沒有要為國爭光這種教育,也沒有一定要贏的壓力。這里教練是工作,他拿工資所以他教你是理所應當,教練和隊員非常平等,且彼此尊重。
倪夏蓮為盧森堡帶來了技術和成績,代表這個國家把乒乓球項目帶進了奧運會,五進奧運會更是成為盧森堡的英雄。作為盧森堡的杰出運動員,她受到了大公的近十次接見,多次受邀到王宮參加宴會。有時她到商店里買東西,店員說:你為盧森堡做了那么大的貢獻,不要付錢了,還說,特別高興能有這么個機會。
2022年6月,盧森堡舉行國慶節日慶?;顒?,倪夏蓮等八位有杰出貢獻的人士獲頒盧森堡政府表彰勛章,倪夏蓮獲頒"Chavenlier”勛章(橡樹皇冠勛章),以表彰她對盧森堡體育事業做出的杰出貢獻。她用乒乓球在兩國人民之間劃出了壯麗弧線,搭起了一座友誼橋梁。同年5月,法文版倪夏蓮傳記問世,書名叫做《倪夏蓮:天賜的禮物》。
4、家人:殘酷世界的溫存
如今,倪夏蓮一家生活在盧森堡中部城市埃特爾布魯克(Ettelbruck),這座小城三江交匯,大片的森林蒼茫連綿,玫瑰花圃聞名于世。她的家是一座漂亮的別墅,宅地是市長特批的,式樣和布局都是按照倪夏蓮要求建造的。
倪夏蓮的故鄉在浙江嵊州市甘霖鎮下倪村,父親倪瑞富是下倪村祖祖輩輩的農民,1947年其在上海打工的哥哥倪財福把十七歲的倪瑞富帶到上海,在一家小紡織廠當翻砂工。母親葉源花是嵊州市博濟鎮葉家村人,1949年離開嵊縣在杭州附近的長安制絲廠工作,1953年與倪瑞富結婚后來到上海,在康定路絲綢廠上班。倪夏蓮在家里排行老四,上面有兩個哥哥宏生和宏明,還有一個姐姐秋蓮。由于父母親均在工廠上班,小夏蓮便被抱到故鄉嵊縣下倪村由奶媽蔣玉蘭撫養,斷奶后重回父母身邊,由奶奶一手帶大。
父親樸實無華,靠技術吃飯;母親心靈手巧,一家四個孩子穿戴干凈整潔。夏蓮從小與父親感情深厚,常常喜歡騎在他的自行車上到處游玩。入選小學乒乓球校隊后,夏蓮才告訴爸爸媽媽,說她想打乒乓。爸爸說,“你既然答應了,就得要踏踏實實學好本事”。爸爸從小給了她很多自信,他總覺得夏蓮很行。小時候出去打比賽回來,爸爸總是第一句,贏了沒,夏蓮說贏了,他就睡覺了,安穩了;如果輸了的話,他就要問,怎么輸的呀,一晚上睡不著覺,父女倆心里都難受。當現場看到小夏蓮戰勝個子高、年齡大的選手時,爸爸那發自內心的笑容,那種滿意和驕傲,至今讓她記憶猶新。
定居盧森堡以后,倪夏蓮的家人們像一大串螃蟹一樣,陸陸續續從上海移到了盧森堡,有了家的熱鬧。她要做飯,做家務,照顧好家人的飲食起居,幫助90歲的母親洗澡剪指甲。在兩次不幸摔倒之后,倪夏蓮的媽媽于2022年5月離開了她,雖然母親走的時候已是90歲高齡,但是突如其來的悲傷還是讓人難以接受。她告訴自己的孩子:我們的生活總在不斷地失去,正是因為有失去,才讓我們懂得更應該珍惜現在擁有的,幸福不會很貴,全家人在一起吃晚飯就是幸福。
至少現在,她還有兄長、姐姐,愛她的丈夫,以及一雙兒女。
2002年歐錦賽之前,倪夏蓮與前夫林宏偉離婚,后來與盧森堡教練托米·丹尼爾遜相識相知并結婚,2003年生下女兒席琳,而前夫的兒子威利也基本同他們住在一起。小時候他們都打過乒乓球,但是都不是很喜歡,他們有各自喜歡的運動,比如馬術等。威利對魔術非常感興趣,他的一些魔術絕招有的還是托米輔導的。夏蓮絕對不會強迫他們做什么,會尊重他們的喜好,但是堅持體育運動也是必要的,健康是第一位。
倫敦奧運會期間,兒女隨倪夏蓮來到奧運村,參觀了興奮劑的展覽,品嘗了各種美食,見識了各種膚色的運動員。哥哥呵護妹妹,妹妹依戀哥哥,手足之情非常感人,這樣的享受比自己拿成績還開心。奧運會這么難得的機會,讓兒女知道了媽媽在干什么,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他們說,“媽媽,你要多打比賽,我們要多來”,這句話極大地鼓勵了倪夏蓮。
39歲的時候,以為打不動了,59歲的時候,還在打,還能打。
5、愛人:沒有他就沒有我
在倪夏蓮的乒乓生涯中,有一個舉足輕重的人,就是她的現任丈夫托米·丹尼爾遜(Tommy Danielsson)。她是這樣描述的,“這么多年對我不離不棄,全身心地幫助,我同樣也很需要他,沒有他早就沒有我了!不要說今天,幾十年前我都不會再打球了?!?/p>
托米曾用頗為得意的表情,向記者做自我介紹:“我是瑞典人,有德國護照,娶了位中國太太,住在盧森堡……確實很國際化。”
托米來自歐洲乒乓強國瑞典,青少年時期曾獲瑞典冠軍,十七歲進入瑞典國家隊,與本格森、卡爾松、阿佩依倫、林德等人一起打球。1981年第36屆世乒賽后,托米退役轉型做教練,20歲時就擔任澳大利亞隊教練,有同中國隊員一起輔導杰出運動員的經歷。1994年至今,托米被盧森堡聘為國家隊總教練。
托米興趣廣泛,性格幽默,打球常做用腦門、脖子、嘴巴接球等滑稽表演,在各種眼花繚亂的花樣中閃爍著智慧。98年歐洲十二強賽之后,托米成了倪夏蓮的私人教練。他的細心耐心、樂觀豁達,深深感染了倪夏蓮。去德國或瑞典集訓,托米安排得妥妥當當;晚上探討技術到十點,忍不住下樓試打。托米不僅是技術進步的良師益友,生活上更是無微不至地關懷,讓倪夏蓮始終有一個頑強拼搏的動力和愉悅的精神狀態,對自己充滿信心。他是很好的教練,并不完全是技術好,更能把心態調整好。
“世界上只有一個倪夏蓮”,正是這份志同道合與性格互補,讓結束第一段婚姻的倪夏蓮有勇氣再試一次。事實上,他們是在互相欣賞,享受著東、西方的文化。長期在一起,托米比較了解中國,也非常熱愛。在孩子的教育理念上,中國要求孩子各方面優秀,而托米他們主張怎么開心怎么活,就連吃也要開心,夏蓮則認為首先要吃得健康。兩個人相處都是需要互相包容,去表達,去溝通,婚姻更多時候是互相理解和相互扶持。
現在對他們來說,一起贏當然更好,但是也要準備一起輸。一起輸也沒關系,就當是去度假了。愁眉苦臉是一天,開開心心也是一天,永遠不要愁眉苦臉地贏球。輸了球還可以去開水上摩托,多颯,多浪漫,多開心啊。
6、師友:感恩一路的貴人
賽場上,倪夏蓮的直板顆粒顯得那么古老,那是上世紀末流行的打法了,而支撐她走到現在的力量,正是愛與熱愛。除了家人和愛人,倪夏蓮的言談舉止中,滿是對這一路所遇貴人的感激和感恩。
啟蒙老師鄭申康的重視,繆德瑞指導的不拋棄,黃天福教練家人般的情懷,保障了倪夏蓮更上一層樓。在市少體校,丁賽禎教練懷孕的時候還幫她訓練,費了許多的心血幫她糾正發力問題。在上海市隊,楊瑞華教練智慧型的創新和訓練,奠定了她的風格。
同樣在市少體,倪夏蓮遇到了少年時代最好的朋友黃曉真,至今還一直保持著聯系。夏天她們擠在一個帳子里聊天,一個饅頭,你咬一口,我咬一口,互相分享趣聞大笑不停,周末訓練門不開就爬窗戶進去打球。離開國家隊后一起進交大學習,曉真密密麻麻的英語單詞本讓夏蓮省去了很多精力,她們在一起讀書、騎車,形影不離。那個純真年代,現在回憶起來還特別開心。
在國家隊里,有李富榮、徐寅生等球隊領導的幫助,有馬金豹恩師的悉心指導,有老隊員梁戈亮的提點,有老大姐張德英的鼓勵,還有上海籍運動員卜啟娟和許漪的關愛。卜啟娟球好人也好,女雙讓球沒拿到世界冠軍,但她默默奉獻沒有怨言。許漪模仿匈牙利隊打法,默默地陪主力運動員訓練。有一次三人到頤和園去劃船,倪夏蓮和卜啟娟帶著吃的上船,許漪一直當劃船手,手都起泡了,特別心疼。
在國家隊的七年里,除了一小段時間在別的組,倪夏蓮基本上是馬金豹指導的隊員。指導了13個世界冠軍的馬金豹教練,對于倪夏蓮的成長、成才和成功,功不可沒。馬指導退休后幾十年沒出過國了,倪夏蓮生活也穩定下來,便萌生了邀請馬指導出來看看的想法。2017年,夏蓮連哄帶騙,邀請馬指導來盧森堡的家給她做教練,三個加起來兩百歲的人,訓練,吃飯,兜風,觀景,很自由,沒有任務在身,終可以認真看看這個世界。意外的收獲是,馬指導還真在進攻意識等方面,再次幫到了倪夏蓮。
2019年馬指導生日那天,倪夏蓮與馬指導重回瑞典哥德堡世界比賽場館,他們在那里照了相留念。多年后再見面,他們達成了很多理解。
關于她的對手兼搭檔曹燕華,倪夏蓮心里充滿佩服,說她不僅球打得好,干什么都行,還調侃曹燕華幫她剪了好幾年頭發,她欠燕華好多理發費呢!她仍然記得與曹燕華搭檔雙打的那些日子,37屆世乒賽女團冠軍領獎時,那個蘑菇頭很是漂亮。
在那場“女隊風波”里,倪夏蓮依然堅定選擇曹燕華為雙打搭檔。多年后,曹燕華在自傳中說,她是故意輸球的,不想讓倪夏蓮拿到冠軍。隨著時間過去久遠了,倪夏蓮逐漸釋然了,也更感恩現在擁有的一切。
倪夏蓮說,“她真的很有運氣,身邊有一群可敬的人?!?/p>
7、生活:人生不只一件事
人生絕不只有一件事,要多看看其他的風景,不錯過身邊的風景,如果真的有自己確定的夢想,也要努力前進,散發自己的光彩。奧運會,冠軍,不是人生的唯一目標,健康和家庭同樣重要,首先要注重身體,然后照顧好家人,再去享受乒乓帶來的樂趣。
倪夏蓮的身份不僅僅是運動員和教練員,她還是父母的女兒、丈夫的妻子、孩子的媽媽和哥哥姐姐的妹妹,每個角色都有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因此她不能像別的職業運動員,把百分百的精力投入到乒乓球,而要處理繁瑣的日常生活,以及與身體和年齡抗爭。
國內的親人先后來到盧森堡與倪夏蓮團聚,一大家子人很熱鬧,也很煩心。家人的飲食起居,孩子的讀書工作,母親的看病吃藥。在家里什么都要做,但是很充實、很開心,這才是生活,而且是有責任感的生活。因為時間可貴,訓練的時候就更專心專注,所以訓練質量比較高。
沒有練球的時候就放松休息,聊天,打電話,看手機,聽新聞,做蛋糕,做好玩的事情,讓生活豐富起來。以前不敢學的東西都去學,小時候不敢打的打羽毛球都去打,在國家隊沒資格玩的旱冰自由地滑。她從小就喜歡讀書,比如《居里夫人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福爾摩斯探案集》等,用書籍來打開心扉,讓人的思想走得更遠。
花盆里的菜籽每天澆水,長出了幼苗,那都是鮮活的生命。家里前院是花園,玫瑰花居多,每天給她們澆水、殺蟲、修剪,打扮得漂漂亮亮,看著特別舒心。這種花謝了,便栽下新的花種,花一撥一撥地開,人一歲一歲地長。后院用來種菜,水果有櫻桃、蘋果,還有草莓、藍莓和桑葚,紅紅紫紫,都長得特別好;蔬菜有西紅柿、黃瓜和南瓜,沒有農藥,可以直接摘下來吃。
種點小菜,做點上海菜,一家人在一起吃飯,會突然蹦出幾句中國話,甚至是上海方言。中國走得太快了,匆匆忙忙會漏掉一些東西,所以,倪夏蓮告訴孩子們,“房子再大也是冷的,而人是熱的,要把人品、道德、文明、健康、快樂看得比金錢更重要?!?/p>
2022年10月,倪夏蓮在微博、抖音等媒體平臺開通了個人賬號,分享她的比賽日常、技術心得、盧森堡的家以及她種的蔬菜花果,粉絲不是特別多,但是她特別真誠,特別熱心。去成都比賽,她喜歡四川的回鍋肉,當然還有稀飯。
倪夏蓮愛笑,她說你笑對別人,別人也會笑對你。倪夏蓮愛美,想種假睫毛就會去嘗試。她的每次采訪,總是金句頻出,充滿人生感悟與哲理。她喜歡用語氣助詞,說話緩慢清晰、溫柔溫和……
倪夏蓮馬上就到花甲之年,早就過了爭強好勝的年紀,名聲對她來說更是身外之物,如今,乒乓球也不再是生活的首選項,她更在意的,是健康的身體、精心打理的花園,以及快樂這件小事。
在《人物》雜志的另一篇經典采訪《馬龍,一項殘酷運動的完美造物》里,當聊到倪夏蓮的時候,馬龍帶著一絲羨慕的語氣說道,“確實我能體會到,她所說的這個打乒乓球是快樂的,我是能想象到,對于她這個年齡來說,她依然還能打球,我覺得這真是能給她享受生活,包括享受乒乓球帶給她的東西,她沒有必須要贏的壓力,她輸了也正常,贏了也更高興,我覺得這是競技體育最好的一面。”
好像無需再問一年后的巴黎奧運會能否看到他們的身影,就像馬龍說過的,“只要心懷熱愛,永遠都是當打之年”?!爸灰眢w健康,打得開心,何必為自己的運動生涯設定一個期限呢?”
最后,用倪阿姨自己作的一首小詩結束本文,祝她:60歲生日快樂,健康生活,快樂乒乓!
長長的旅途中我經歷過艱困
也品嘗過命運的恩賜
在欣喜落淚的時刻
感受到向上的力量
在那永恒的力量之中
我看到兒時跳動的火焰
也看到青少年時伴隨的身影
看到中年之后的火焰依然在燃燒
那是奧林匹克之火
也是一個中國人
歷經一生的跋涉后
永恒的信念
向上
向上
【部分參考資料】
[1]《嵊籍世界乒乓球冠軍倪夏蓮的傳奇人生》,嵊州海外聯誼網,2014年11月19日。
[2] 《倪夏蓮:乒壇“常青樹”》,書籍《國球之“搖籃”:上海乒乓名將訪談錄》,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
[3]《倪夏蓮阿姨,打球快樂!》,《人物》雜志采訪稿,作者林秋銘,2021年8月。
[4]《倪夏蓮:59歲的“乒乓大使” 》,《新體育》2022年第11期,作者:何霞。
[5]《倪夏蓮:沒有祖國培養就沒有我的今天,新年將續寫乒乓故事》,《南方都市報》,記者何嘉慧,韋娟明,2023年1月。
[6]《對話倪夏蓮:家庭幸福打球才踏實,乒乓球只在人生中排四五位》,澎湃新聞,2022年10月08日。
[7]《長聊 | 倪夏蓮:年近六旬要六戰奧運》,懶熊體育,2022年10月17日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