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五個振興”,了解農村產業鏈的發展情況,從實地中考察學習并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凝聚青春力量,共筑美麗家園”鄉村振興調研團奔赴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板橋鎮下灣村開展“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調研活動。
護好綠水不辭難,錨定目標不等閑
調研團來到下灣村開展鄉村振興調研工作,下灣村地處商州城北5公里處,地理環境優越,交通便利,其中242國道穿村而過,為下灣村經濟產業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受眾基礎。
據商州區委辦公室副主任、駐村第一書記金紅衛介紹,自商洛市對鄉村發展提出新模式新要求以來,下灣村積極落實對村內所轄土地、“二龍山”水庫進行環境整改,總計關停22家不合格農家樂、對18只柴油機機渡船進行處理、對6家養殖戶全面整改,保護“二龍山”水庫一級水源地,村內一部分農戶收入受到影響,將保護綠水青山作為首要任務,通過產業轉型找到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的新平衡。
商州區委辦公室副主任金紅衛介紹村內情況
村黨支部結合生態環境戰略對村內發展做出新規劃,順利邁出村內經濟發展轉型的第一步。堅持貫徹落實“綠色鄉村”發展政策,做好經濟改革建設,發展特色產業首先考慮生態環境問題,守護好下灣村的山水家園,真正做到了環境經濟齊頭并進,生活生產兩手共抓的新局面。
轉型升級新方向,固本培元邁步前
調研團來到了下灣村“草莓小鎮”,一個接一個的草莓大棚覆蓋了村落,支部書記說道:“政府對鄉村環境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村黨委探索打造了香甜草莓種植園的特色產業。隨著同村隧道的通車,村內交通便捷優勢顯著,草莓采摘園游客如織,草莓銷售在村內可以實現完全解決,供不應求。”如今,該地已發展草莓大棚種植70個,每個大棚純收入達到10萬元,不僅解決了當地村民的收入問題,還解決了村民的工作問題。
調研團成員參觀下灣村草莓種植大棚
下灣村結合實際村情,因地制宜,不斷探索,開展了不少特色產業。據統計,目前下灣村中華蜂養殖580余箱,栽種連翹1600畝,板栗510畝,開發公益性崗位44個。村民郝彥子表示:“雖然農家樂、水塘養殖、柴油機船關停了,但我們能成功轉型,靠產業再就業,照樣致富,種了10個草莓大棚,僅一季下來就收入四五十萬元錢。”面對經濟產業轉型上的必然問題和不利因素,村黨群服務中心和村委會高度重視,在原有的經濟建設方向上迅速轉型升級,完善革新綠色產業,找到新出路。
聚焦鄉村新壁壘,把握契機促發展
隨著特色產業的開拓和經濟成果的迅速,下灣村的發展也迎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商州區委辦公室副主任、下灣村駐村第一書記金紅衛表示:“根據近兩年村內經濟改革后農作物收益成果來看,我們方向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受制于村內人口基數限制,無法加大加深農作物產業成果,主要問題還是人口問題。”
據調研團考察了解到,下灣村15個村民小組共計2102人,然而實際常住人口卻不足三分之一,并且村內常住人口以老年人為主,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嚴重限制了下灣村經濟產業的長期發展。缺少新鮮活力,導致種植經濟產業與科技結合程度較低,農作物產業種植銷售方式單一,限制了產業發展。
村干部為調研團進行村內情況介紹
對于該地現狀,村黨群服務中心應加強村內文化建設,吸引外出務工青壯年回村謀發展,做到培養人才、留住人才。村干部應積極嘗試帶動村內傳統農作物種植產業和科技相結合,貫徹落實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做好線上鄉村文化建設和農作物產業宣傳,開拓銷售渠道,完善產業機制。
調研團與當地干部合影
廣袤鄉村現新貌,舒展振興新畫卷
調研團通過不斷了解,如今的下灣村產業明晰,環境優美。下一步,下灣村將繼續堅持黨建引領,不斷轉變思想觀念,創新工作思路,深入挖掘生態資源優勢,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下,繼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開展多種產業鏈互通,將特色產業、生態保護、鄉村旅游深度融合,努力實現鄉村振興。
(通訊員:童昱豪 梁棟哲 宋治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