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 許述工作室 ashes of time
題目中的“美軍印太戰區總部現任領導班子”主要包括以下9個職位:印太戰區司令,副司令,參謀長,情報部部長,作戰部部長,后勤部部長,戰略計劃與政策部部長,指揮、控制、通訊與網絡部部長,訓練與演習部部長,其對應的現任將領如下所示:
表
說明:本工作室將人物畫像定位為“將軍”
而印太戰區總部人事部部長(J1)是空軍上校軍銜
J8部長又是文職博士,總軍士長也不是軍官
故這個3個職位未納入上表
美軍在全世界有六大地區司令部,都是聯合性質,各戰區總部的領導班子當然得納入各個軍種的將領,既要有重點還得把握好平衡。就印太戰區領導班子而言,海軍系統3人,空軍系統1人,陸軍系統3人,陸戰隊系統2人。
上述數據似乎有些出人意料:
(1)陸軍在現代戰爭中地位不斷下降,但印太戰區總部的領導班子中居然有3人,與海軍平分秋色;
(2)空軍作為現代戰爭的主戰軍種,在9人的班子中竟然只有1個席位;
(3)陸戰隊作為“四等人”,只有2個席位,但比空軍多,而且占據了副司令的位置,可以知足了。
當然,也有意料之中的結果——海軍系統的將領仍牢牢把控著印太戰區。盡管從數量上看,印太戰區總部9人領導班子中海軍系統的將領與陸軍系統的將領都是3人,但從含金量上海軍碾壓陸軍:海軍占據的三個職位是司令、情報部部長、作戰部部長;陸軍占據的3個職位是參謀長,后勤部部長,指揮、控制、通訊與網絡部部長。可以預見,未來印太戰區若發生戰事,海軍將會是主角。
值得注意的是,美軍在任用印太戰區總部重要職位的將領時,有一個因素的比重越來越大——對印太戰區有部署經歷、有深入研究、有經驗辦法的將領——
印太戰區司令阿奎利諾,當過印太戰區太平洋艦隊海上作戰部部長和太平洋艦隊司令。此人多次表達對中國的強硬態度,但美國決策層似乎仍嫌他對中國的威懾和壓制不力,已于2023年7月提名太平洋艦隊司令帕帕羅候任印太戰區司令。要知道,印太戰區司令一般任期3年,新任司令往往在上一年年底提名,次年第二季度上任。
副司令斯蒂芬·斯克倫卡擔任此職前是印太總部戰略計劃與政策部部長。值得注意的是,斯克倫卡曾與來自臺灣的劉志遠(Chin-Yuan Liu)上校一起在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擔任軍事研究員,兩人應該較為熟悉。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2006-2007軍事研究員合影
印太參謀長約書亞·拉德當過印太戰區第25步兵師副師長和該戰區特種作戰司令部司令。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11月,解放軍東部戰區陸軍司令員徐起零赴夏威夷出席中美災難管理交流活動期間訪問瓦胡島第25步兵師駐地,拉德陪同參加了相關活動。
拉德(右一)陪同徐起零將軍
至于情報部長海德邁(中文名,其英文名譯為亨德查特)與中國的淵源就更深了。他擔任情報官后長期負責印太戰區的情報業務,曾任第3航母打擊大隊助理情報官、第7艦隊負責情報的助理參謀長幫辦,以及在太平洋聯合情報中心任職。值得注意的是,他曾三次在美國駐華使館任職,并在美在臺協會擔任過海軍聯絡官。此人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期間,是海軍2012-2013年度塞繆爾·艾略特·莫里森學者,研究方向是中國政治制度背景下的中美軍事關系。總之,此人對中國了解甚深,不得不防。
2019年建國70周年慶典上的海德邁
作戰部長杰弗里·安德森曾任印太戰區司令的行政助理,在聯合參謀部任職時是戰略、計劃與政策部(J5)擔任負責亞洲軍政事務的副部長,還當過第3航母打擊大隊(屬印太戰區)指揮官。他在擔任第3航母打擊大隊指揮官期間,受命率部執行任務,恰好部隊出現新冠疫情,但他未有遲疑,仍率部出發,說明此人責任意識強且有一定風險容忍度。
戰略計劃與政策部部長克里斯·麥克菲利普斯擔任過第1陸戰隊飛機聯隊指揮官,第3陸戰隊遠征部隊副司令兼任第3陸戰遠征旅旅長(均屬印太戰區);
指揮、控制、通訊與網絡部部長馬克·邁爾斯曾任太平洋陸軍司令部D/G6部部長、第516通信旅旅長(屬印太戰區);
聯合訓練與演習部部長邁克爾·德勞里曾在駐韓國烏山第25戰斗機中隊擔任助理計劃主管/調度-營航空聯絡官。
綜合來看,美軍印太戰區領導班子9人中,只有1人即后勤部部長加文·加德納幾乎沒有印太戰區的履職經歷,其他幾人都曾涉足印太戰區,或對中國十分了解。
如今,盡管美國把中國作為長期的主要的戰略對手,但兩國軍隊直接大打出手的概率還是不大,美軍目前主要想通過“威懾”的方式讓中方不敢妄動,而威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秀肌肉”,在印太戰區特別是中國周邊頻繁舉行軍事訓練和演習。為此,本工作室于2023年6月12日完成并推出了一項11萬字的課題成果《印太戰區美軍及其盟友演習訓練評估報告》(點擊該報告藍色標題可了解詳情)
目錄1
目錄2
下面再重點了解印太戰區總部負責演習訓練的部長邁克爾·德勞里。
畫像1:學歷過硬
邁克爾·德勞里畢業于空軍軍官學院(工程學學士),后來又先后拿到兩個碩士學位——2008年在科羅拉多大學科羅拉多泉分校讀取心理-咨詢-領導專業碩士學位、2013年在國防大學聯合高級作戰學校讀取聯合戰役計劃與戰略高級研究碩士學位。這個學歷情況看起來很不錯了,但在空軍系統并不算突出,因為空軍系統的將領都非常重視提升學歷,擁有雙碩士的人著實不少。
畫像2:特級飛行員
在美國空軍要混得好走得遠,飛行員經歷是晉升的主渠道。邁克爾·德勞里駕駛A-10攻擊機的飛行時間超過2500小時(其中包括200多個戰斗小時)。德勞里駕駛過的機型包括T-34、T-38型教練機,HH-60型直升機,C-130J、C-17型運輸機,KC-135型空中加油機,B-1、B-2、B-52型轟炸機;F-15D、F-15E、F-16型戰斗機等。
畫像3:對華強硬
2020年,時任第57聯隊聯隊長的德勞里接受媒體訪問時強調:“針對大國競爭的國家戰略環境,必須做好高端戰爭準備……必須確保我們的飛行員為戰略環境做好準備。”這話明顯就是針對中國。如今,他已經當上印太總部負責演訓的部長,想必會策劃組織更多針對中國的演訓。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德勞里第德勞里第57聯隊聯隊長任職經歷,因為該聯隊下轄的65“入侵者”中隊非常特殊——復役部隊,專門負責模擬中國五代機,與美空軍對抗。美軍一向講究“料敵從寬”,往往會把對手的戰力設想為“最大化”。正是出于這個考慮,美軍為了演練與中國之間可能發生的“高端戰斗”,不惜把最先進的F-35A型戰斗機引入第65“入侵者”中隊以模擬中國的五代機。美方之所以讓德勞里出任印太總部負責軍事演訓的部長,很可能就是看中其第57聯隊聯隊長的特殊經歷,對中國空軍的戰斗力非常了解,而且有豐富的紅藍對抗演習籌劃與實施經驗。
畫像4:冒險家
德勞里在其職業生涯中經歷的一件事值得關注。他擔任中央戰區空軍司令部參謀長期間(2017.07-2018.06),在阿富汗上空駕駛A-10攻擊機壓制敵軍火力,以支援地面部隊。在返回中央戰區空軍司令部(位于卡塔爾烏代德空軍基地)途中,他不顧機組人員建議,跳上1架飛往偏遠前哨基地運送設備和物資的C-17運輸機,以視察飛行員在執行任務時的表現。飛機接近目的地時遭到敵軍炮火攻擊,戰機著陸并輸送完貨物后再次起飛時被6發子彈擊中,駕駛艙所有警示燈都熄滅。德勞里不得不搭乘另一架直升機,然后再轉機,才得以返回司令部駐地。
這件事說明什么?
第一,攻擊機飛行員出身的德勞里在空戰場上經驗豐富,執行任務時會根據需要和自身判斷臨機作出決定,較為果斷。第二,他喜歡搞突擊檢查,雖然這樣的領導方式部隊一般都比較煩,但客觀上可以使部隊不敢松懈;第三,德勞里以身犯險,不把自己命當命的人一般也不太把別人的命當命,往往喜歡冒險。這樣一個人負責印太戰區的演訓,有可能作出一些過激的行為,導致中美軍事關系更趨緊張。
關于德勞里及美軍印太戰區總部9人領導班子中的其他人,本工作室都專門進行了人物畫像,每個人物的信息量4000字+,內容主要包括以下8個方面:1.基本情況;2.履職情況(包括任職經歷、教育經歷、所獲榮譽);3.政策主張(含對華態度);4.能力特點;5.性格特點與指揮管理風格;6.人脈關系;7.主要弱點;8.附錄(包括履歷表和主要參考資料)。
美軍印太戰區總部領導班子
“許述工作室”創始人簡介
許述,軍事學博士,曾在戰區級機關工作,出版專著《這才是美軍》和《兵道》(解放軍中將王洪光等推薦), 2019年成立工作室,專注于研究美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