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單愛孩子,這是老母雞也會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養(yǎng)他們,卻是一樁偉大的公共事業(yè)。
——高爾基
作者:暖心
一位心理老師在課堂上給學(xué)生拋出了一個問題:
“你最受不了父母什么呢?”
這群學(xué)生給父母羅列了整整十多條“罪狀”:
只談學(xué)習(xí)、嘮叨、說教、否定、情緒失控、窺探隱私、總是很忙、控制、不信任自己、不關(guān)心自己真實的想法……
從孩子的“控訴”上來看,許多的家庭關(guān)系都處于一種矛盾里:父母挑剔孩子,孩子厭煩父母。
說到底,“教不好”孩子,誘因還是因為許多父母不懂教育的“潛規(guī)則”,總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傷害孩子。
一個有遠見的父母,一定會懂得教育中的四條“潛規(guī)則”。
01
當(dāng)親子關(guān)系“鬧情緒”時,
學(xué)會用“同理心”
丹尼爾·高曼在《EQ》一書中寫道:
“親子之間長時間缺乏同頻,對孩子有巨大影響。”
這樣的同頻指的是“同理心”,就是要做到理解情緒和想法和感受,并站在對方的角度處理問題。
但是,大部分父母都缺乏同理心,傾向于用情緒處理問題。
前幾天一位媽媽說,她失控打了兒子,事后很自責(zé)。
她晚上十點多回家,已經(jīng)很累了,大兒子還要纏著她一起寫作業(yè),而四歲的小兒子又哭著鬧著要媽媽一起睡覺。
吵鬧的孩子讓她的怒氣值一下上升到了極點,一時情緒失控就動了手。
這位媽媽就是典型缺乏“同理心”。
一遇到事就會將負面情緒“飆”到最高點,雖然自己“爽”了,卻傷害了孩子。
有人列舉過父母沒“同理心”時,孩子有多慘的癥狀:
感受被否認、愿望被否定、審美被嘲笑、情緒被忽視、需忍受莫名其妙的壞情緒、總在妥協(xié)......
同理心,是親子溝通最重要的一根紐帶。
一旦父母缺失,很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問題,比如安全感的缺失、緊張膽怯、恐懼內(nèi)向、負能量、情緒暴躁等。
一位TED演講者布琳布朗說:
真正的同理心,不是憐憫,不是說教,而是換位體諒,做到“移情”和“共情”。
這讓我想到了一位網(wǎng)友的留言:
孩子期末語文只考了90分,回到家后我沒有打罵她。
孩子問:媽媽你怎么不打我?
我說:媽媽不打你,因為我能夠感受到你的努力,和你沒考好的沮喪,我希望你能感受到媽媽很理解你。
孩子聽完瞬間哭了。
這就是“同理心”的作用,溫柔的語言卻充滿力量,且有力量的教育,孩子就會信任你、尊重你、被你征服。
無論發(fā)生任何事,父母都要學(xué)會換位思考:
孩子發(fā)脾氣,去了解孩子這么做的原因;
孩子犯錯,去思考一下,他是不是遇到了難題;
我們壓力大時,學(xué)會向孩子吐露心聲,對孩子說一聲“我很累”,讓孩子也學(xué)著體諒我們的不易。
無論發(fā)生什么事,孩子都希望父母能“站在”自己的身邊和他建立一種“你的情緒,我會懂”的心靈感應(yīng)。
02
減少“精神內(nèi)耗”
學(xué)會給孩子“松綁”
《解放日報》中講過一個男孩因為抑郁癥休學(xué)的故事。
男孩的父母對他非常嚴格,經(jīng)常說:“考不上清華北大,就是社會渣滓。”
為了讓他達到這個目標,父母每天都逼著他學(xué)習(xí),上了初中,還要一直盯著他寫作業(yè),以至于他的壓力非常大。
直到中考前一個月,男孩徹底崩潰了。
他哭著向母親求救:
“如果爸爸再看著我做數(shù)學(xué)題,我一個字也寫不下去了……”
那個時候,他抑郁癥已經(jīng)很嚴重了,會不斷自我攻擊,導(dǎo)致成績急劇下滑。
男孩說:每次發(fā)病,就跑去超市的兒童玩具柜臺,因為這是他童年時期中唯一的快樂記憶。
中國政法大學(xué)教授馬皚說:
一個家庭要想往上走,最大的阻礙不是貧窮,而是家庭中的內(nèi)耗。
可惜,很多的父母都一直在給孩子制造高壓的環(huán)境,什么都想讓孩子做得最好。
孩子在緊繃的環(huán)境下壓力越來越大,最后出現(xiàn)厭學(xué)、抑郁,甚至自殘的局面。
心理學(xué)上有一個“水管理論”:想要讓水順暢地流動,首先就需要水管是通的。
父母和孩子的關(guān)系就像是水管,如果親子關(guān)系松弛和諧了,孩子的時間和精力就能更好地投入到學(xué)習(xí)中,保持專注,高效學(xué)習(xí)。
如果親子關(guān)系一直處于一種對抗的狀態(tài),孩子就會長時間深陷焦慮、緊張、內(nèi)耗的情緒中。
前段時間,高考成績出爐時,成都的一位學(xué)霸媽媽在采訪中分享了教育心得:
第一,家長不要把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而要在各自的領(lǐng)域努力。
第二,讓孩子專注過程,而不是結(jié)果,從而減輕孩子心理壓力。
第三,以朋友的身份支持他,以媽媽的身份包容他,不過分焦慮。
這位媽媽的教育看似溫柔,但卻充滿了力量;看似沒怎么管孩子,卻給了孩子極大的支撐和助力。
這就是教育的“松弛感”,讓孩子在一個寬松、愉悅的成長氛圍,它能滋養(yǎng)孩子的內(nèi)心,更容易激發(fā)出孩子內(nèi)在的能量。
家庭教育最大的密碼是“輸”而不是“堵”。
寬松愉悅、自信樂觀的環(huán)境才能養(yǎng)出一個高級感的孩子。
03
別“干擾”太多
保持親子界限感
在《中國新聞周刊》視頻中,心理咨詢師崔老師講過這樣的案例:
一個女孩一直活在父母的“安排”中。
父母幫她建立交友圈,查她手機、看她日記、刪她短信是常有的事。
只要她一外出,父母就會問:
“和誰出去?去干什么?什么時候回來?”
這樣的掌控直到女孩上大學(xué)都沒能避免。
后來,女孩工作以后,毫不猶豫地選擇去了一個很偏遠的山區(qū)。
父母越控制,孩子越叛逆。
因為很多父母誤解“獨立”的定義,總以為孩子長大了才需要。
實際上從孩子有了自我意識開始,父母就要逐步地放手,如果父母一直“拉”著孩子不放手,就像給孩子打造了一座樊籠,讓他們不斷地逃離。
心理學(xué)家武志紅曾提出一個詞叫“界限感”。
指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保持適當(dāng)?shù)姆执纾阌心愕目臻g,我有我的自由,互不干涉。
但是90%的家庭都沒有做到。
有教育學(xué)者將目前的家庭界限分為三個等級:
第一級:界限清晰的家庭
家庭成員彼此之間有各自的獨立空間,形成一種“互不干涉”的親子關(guān)系,這樣的家庭,孩子往往是最健康的。
第二級:僵化的界限
父母與孩子之間雖然干涉較少,但是彼此之間很少有情感交流,彼此疏離,家庭里缺乏溫情。這種家庭的孩子更冷漠、自卑甚至自閉。
第三級:糾纏界限
父母從來不給孩子空間,總是管控著孩子,讓孩子失去獨立的空間,同時也削弱孩子成長的主動性。
大部分的父母,都處于第二級和第三級,要么冷漠對待孩子,要么極度控制,所以才會有這么多叛逆的孩子。
心理學(xué)家克萊爾曾說過:
真正的愛不是對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從孩子兩歲左右,自我意識萌發(fā),開始區(qū)分“你”“我”以及產(chǎn)生物權(quán)意識時,父母就要有意識地注意“邊界感”。
尊重孩子的物品所有權(quán),在挪動孩子的東西之前,需先征得孩子的同意;
尊重孩子的選擇,原則問題上給他建議但不強迫;
尊重孩子的空間,不隨意偷看他的隱私。
好父母,會用孩子喜歡的方式陪他慢慢長大。
04
有效陪伴
讓孩子帶著愛去成長
前段時間,孩子的爸爸去外地工作了近一個月才回來。
以前很黏他的小女兒卻在爸爸進門的時候,把頭扭到一邊,在爸爸伸手抱的時候,立馬躲開,還說“不要”。
當(dāng)時,爸爸無奈地說:一個月不見,還生疏了?
其實,這就是因為沒有長時間陪在孩子身邊,就會讓孩子對父母產(chǎn)生了“不安全感”。
不要忽視陪伴對孩子的重要性,這件事情的傷害真的很大。
根據(jù)一個留守兒童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
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在青春期或者成年后,患上抑郁癥等心理疾病的概率會高出其他孩子一倍。
因為,沒有陪伴的孩子,就像一座孤島,內(nèi)心的壓抑很容易讓他們“生病”。
“陪伴缺失”的危害,不僅存在心理上,還會損傷大腦。
20世紀60年代,羅馬尼亞出現(xiàn)了巨大的嬰兒出生潮。
然而,由于很多家庭無力撫養(yǎng),大量棄兒被送往了孤兒院。
這些孤兒雖然在孤兒院內(nèi)得到了最基本的照顧,但因為缺少父母的愛和陪伴,很多孩子的大腦都出現(xiàn)了損傷。
研究人員掃描了他們的大腦后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大腦中的白質(zhì)纖維束出現(xiàn)了異常。
而這種異常對一個人的注意力、記憶力、計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都會產(chǎn)生諸多不良的影響。
所以,后來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患上了心理疾病,變得異常敏感。
陪伴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一種營養(yǎng)。
只有在父母無目的地陪伴中,孩子才能產(chǎn)生歸屬感、安全感,坦露真實的自己。
安徽一個學(xué)霸丁卓立因為獲得全國物理競賽冠軍,被保送到了北大。
采訪時,被問到“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他說是父母。
他說特別感激父母的“陪伴式”教育。
他的物理成績以前并不是很好,但是父母一直陪著他、引導(dǎo)他,哪怕他學(xué)習(xí)到很晚,父母也會等著他。
父母的不辭辛苦,也給了他一步一步向上的勇氣,最終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
陪伴:能讓父母全身心融入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給孩子指引方向;
讓父母用真誠的接納和欣賞,給孩子力量;
是建立起與孩子溝通的橋梁,用心傾聽孩子世界里的快樂、悲傷、苦惱困惑。
因此,如果有條件,父母一定要將孩子帶在身邊,“用心”關(guān)注,用“情”陪伴,互相尊重,彼此包容。
努力跟上孩子的步伐,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05
高爾基說過:
“單單愛孩子,這是老母雞也會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養(yǎng)他們,卻是一樁偉大的公共事業(yè)。”
愛孩子是天性使然,而有遠見、懂教育的父母,才是孩子人生的塑造師。
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所以需要父母給的“營養(yǎng)”充足。
教育路上,所有父母都該做到:
多一點耐心,不要用情緒給孩子錯誤的指引;
多一點松弛,為孩子創(chuàng)造愉悅又上進的氛圍;
多一點空間,讓孩子自由又充滿活力;
多一點時間,讓愛去幫他慢慢長大。
孩子需要盔甲,讓他展露鋒芒;需要鼓勵和引導(dǎo),打開眼睛里的世界;需要父母的內(nèi)心平和去感受去接納不同。
把孩子培養(yǎng)得根深葉茂,才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