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魏水華
圖 |canva
本文鳴謝大地文旅集團、阿爾山杜鵑文化旅游節(jié)
羊肉怎么做最好吃?
涮著吃。
哪里的羊肉值得推薦?
阿爾山這座東北小城,首屈一指。
NO.1
阿爾山在哪里?內(nèi)蒙古興安盟,中國和蒙古國的邊境。
在蒙語里,“興安”的意思是丘陵,“阿爾山”的意思則是“熱的圣水”。
來自草原民族的直白表達,展現(xiàn)了這座小城的地理風貌,也表達了此地人們熱情、好客、直腸子、沒心機的地域性格。
好的羊肉,就誕生在這樣的土地上。
阿爾山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大興安嶺從城市南北貫穿而過,“興安之心”由此得名,也讓它擁有丘陵山區(qū)的典型地貌特征。
阿爾山東部,是由松花江、嫩江沖積而成的肥沃富饒的松嫩平原,這里是東北最適宜耕種的黑土地之一。
而在阿爾山西部,則比鄰蒙古高原:東北亞之巔由此而升,全世界面積最大的畜牧區(qū)也由此而起。
雖然阿爾山占地面積只有7000余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小的縣級市。但從文化地理概念上講,它卻兼具了丘陵漁獵區(qū)、平原農(nóng)耕區(qū)和高原畜牧區(qū)三大文明形態(tài),哪怕放眼全國,這都是極其罕見的。
多元的地貌,讓阿爾山的飲食呈現(xiàn)出極其混搭的面貌。
早晨起床,一桌蒙古式的奶茶,是阿爾山最隆重的早餐:一大盤炒米放在桌上,周圍是黃油、奶豆腐、紅糖和各種餑餑。用青磚茶或黑磚茶,加奶和鹽煮制的一大鍋香氣濃郁奶茶端上來后,各自把輔料放進碗里,沖入奶茶飲用。
人們借此增加飽腹感、喚醒精神、增強食欲和幫助消化。
中午,一鍋醬燜老頭魚,是阿爾山百姓們的下飯神器。老頭魚是葛氏鱸塘鱧的俗稱,這種魚肉質(zhì)細嫩、味道鮮美,能潛伏于水底泥土里冬眠,扛過阿爾山的嚴冬。雖然進入中國的歷史并不久,但已經(jīng)是哈拉哈河水系的主要魚種,清澈的河水滋養(yǎng)了魚肉的鮮嫩,低溫環(huán)境則有效延長老頭魚的成長周期,讓它又大又肥。這是阿爾山百姓們最熟悉、最喜歡吃的魚之一。
當?shù)厝艘詡鹘y(tǒng)醬燜的方式烹飪老頭魚,紅亮入味,咸鮮交織,這是富饒東北林區(qū)“棒打狍子瓢舀魚”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饋贈。
晚餐,則必須來一份小雞燉蘑菇粉,小雞來自阿爾山地區(qū)農(nóng)民們的散養(yǎng)土雞,而蘑菇、榛蘑則是興安嶺山區(qū)里的珍品。從飲食形態(tài)來看,這是農(nóng)耕和漁獵混合的,最典型的東北傳統(tǒng)食品。
與大部分東北地區(qū)不同,建城以來一直作為旅游勝地的阿爾山,有著堪比南方都市的不夜城氣質(zhì)。夏夜的晚上八九點后,依然人聲鼎沸,夜市里人頭攢動、絡繹不絕。燒烤,就是阿爾山的夜之魂。
對物產(chǎn)豐富的阿爾山人來說,萬物皆可燒烤,草原上跑的,烤完了油花四溢;興安嶺里長的,烤完了滋味曼妙;哈拉哈河里游的,烤完了焦香撲鼻;黑土地上種的,烤完了則帶來扎扎實實的滿足感……
烤鰾是阿爾山燒烤攤上最有趣的小吃,所謂鰾,不是魚鰾,而是鱘魚的皮。這種生長在東北的冷水魚有著厚實充滿膠質(zhì)的皮,和豐富的皮下脂肪。燒烤之后,肥油融化,讓魚皮表面酥脆化渣,而內(nèi)層則出現(xiàn)類似于蒸煮般的軟嫩適口,這是燒烤江湖里粗中見細的智慧。
所謂英雄不問出處,好吃本歸源流。
NO.2
復雜的地理風貌,也醞釀了復雜的地緣。
對中原政權(quán)來說,阿爾山是漢朝的遼東郡、唐朝的居延都督府、宋遼的泰州金山縣;而對北方政權(quán)來說,這里則先后是東胡、鮮卑、室韋、蒙古的牧場。
明清之后,阿爾山的地緣關系更加微妙。
一方面,它聚居著科爾沁部落,不管從語言、風俗來看,他們都是蒙古的一支;另一方面,由于比鄰滿族、赫哲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等通古斯-女真民系聚居區(qū),阿爾山的百姓們又不可避免地帶有濃厚的東北氣質(zhì)。
十六世紀,隨著滿清崛起,滿、蒙兩個民族,兩種文明形態(tài)的的爭斗進入白熱化。作為中間者,興安盟、阿爾山地區(qū)科爾沁部落的態(tài)度,決定了后來東北亞,乃至整個中國的歷史走向。
東北邊境的小鎮(zhèn)阿爾山,在徘徊在歷史邊緣千年之后,第一次進入令人矚目的聚光燈下。
更有意思的是再后來的19世紀中葉,在沙俄對東北的蠶食壓力下,廢棄遼東地區(qū)的柳條邊墻,結(jié)束了對東北長達二百年的封禁,大量山東人進入阿爾山,也帶來了中原地區(qū)的文化、語言、習俗和飲食。
到今天,阿爾山地區(qū)的方言,還與千里之外的山東,有著高度相似性。
也正因為這樣的歷史際遇,雖然阿爾山地處邊疆,但這里很多美食的烹飪,都帶有濃厚的,來自中華內(nèi)地的基因。
天池里的鯽魚,肉質(zhì)細嫩、不腥不膩,以菜油微微煎炙后,加水和豆腐煮開。這是本地著名的好菜:天池鯽魚燉豆腐,但它的做法,卻極似江浙地區(qū)的魚頭豆腐。
興安嶺上的各種野菜,摘來后與豬肉一起打制起膠,再搓成丸子油炸定型,香酥鮮脆。阿爾山的這種野菜豬肉丸子,顯然與河南的焦溜丸子有密不可分的親緣關系。
出產(chǎn)于烏蘇浪子湖的柳根魚,因為體型小巧、酷似柳葉柄部而得名。然而阿爾山當?shù)貧夂蚋吆⒉荒苌L柳樹,這種魚的得名,顯然也與開放柳條邊之后,闖關東的移民有關。更有趣的是,當?shù)嘏腼冞@種魚的方式是魯菜的干炸,鹽與腌料將魚腌制得微微脫水后,再用小火慢炸,突出魚肉的香脆。成菜一口咸鮮,仿佛回到一望無際的齊魯大地。
木耳蘑是阿爾山地區(qū)出產(chǎn)的野生食用菌,正式名是“黑松茸蘑”。它的肉質(zhì)肥厚,兼具與松茸類似的奇異香味和木耳的鮮脆口感。本地名菜“蔥燒木耳蘑”,用魯菜蔥燒海參的手法來烹制木耳蘑。蔥香、醬香透透地滲入木耳蘑內(nèi),回味帶甘甜,邊陲小鎮(zhèn)的物產(chǎn)風情,與中原腹地的高超烹飪技術,在此悄悄結(jié)合,并開花結(jié)果。
燕尾菜是阿爾山山區(qū)里盛產(chǎn)的一種野菜,學名鉆石紫菀,味道甘甜中帶著微苦,山民有時會將它作為清熱解毒、治療癰腫毒疹的中藥, 稱它“瑞連草”。只有在作為食物的時候,它才會被稱為燕尾菜。
當?shù)靥幚硌辔膊说姆绞綉昧唆敳说摹八终ā保弦粚颖”〉拿嬉拢?jīng)過菜籽油的催發(fā),燕尾菜出現(xiàn)類似天婦羅的獨特外形。一口咬下去,酥脆掉渣,但內(nèi)芯又保留一定的汁水和微苦,在一桌硬菜里,特別開胃。
北境之地,也能有殿堂之上的講究。
NO.3
1850年,一位名叫敖拉·昌興的清朝武官,在阿爾山巡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密集的高品質(zhì)溫泉。清政府就此開始阿爾山城區(qū)的開發(fā)。
事實上,蒙古高原東緣本來就是大陸板塊沖擊處,火山、地熱資源豐富。沒有敖拉·昌興,阿爾山的溫泉,也遲早會隨著中國東北的深入開發(fā)而被人發(fā)現(xiàn)發(fā)掘。
客觀上,阿爾山溫泉的開發(fā),賦予了這座城市今天的名字,也讓成就了它后來的歷史。
從此之后,阿爾山成為科爾沁郡王、滿清大員、北洋政客、蘇聯(lián)顧問和日本殖民者的度假勝地——就好像是歐洲貴族每年冬天一定要去洛伊克巴德的城堡里泡個溫泉、滑個雪一樣,那個年代的阿爾山,也引領了西學東漸浪潮撲面而來的時代,中國上層階級對于“生活方式”的所有想象。
今天,阿爾山城區(qū)一棟棟別致的歐式樓房,為它贏得“東方小瑞士”的稱號,而它的歷史基礎,就由此而起。
而無數(shù)有趣的飲食方式,也在這個過程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了阿爾山的味道里。
阿爾山人把本地產(chǎn)的蕪菁甘藍稱為“卜留克”,這是俄語的音譯,意為“美味佳春”。
這種脆嫩多汁的蔬菜隨著移民進入阿爾山后,徹底改變了當?shù)卦诙靖吆h(huán)境下蔬菜品類單一的問題。人們將它制成泡菜、醬菜和腌菜,是佐粥下飯的神器。而微辣、咸鮮、爽脆的涼拌卜留克,更是阿爾山待客宴請的必備冷盤。
嶺南香米并不產(chǎn)在廣東,而是大興安嶺南麓、阿爾山洮兒河灌溉的大米,這是中國最早但很少有人知道,僅僅200年前,當?shù)剡€幾乎沒有水稻種植,大多是關內(nèi)北方漢族老鄉(xiāng)們種植的高粱、粟、小麥。
19世紀60年代開始,大量朝鮮移民開始進入東北墾荒,再之后20世紀20年代,隨著日本先后侵略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進一步推動了朝鮮人的涌入,大量善于耕種水田的百姓們拉開了東北種稻的大幕,也把來自朝鮮、日本的優(yōu)秀大米品種帶進了阿爾山,經(jīng)由一代代馴化育種,成就了今天阿爾山大米的名聲。
這種嶺南大米,無論燜飯、做炒飯還是包粽子,都別有風味。當?shù)剡€有一種奇怪的吃法,把米飯與肉菜混合后,卷入山東風味的大餅里,再像日本壽司一樣切段而食,微微醬香、菜味清香、米味甜香——一份小吃里,融合了中、日、俄、朝各種文化與風情。
當然,最值得一提的還是阿爾山的羊肉。實際上,內(nèi)蒙古草原上的綿羊,一直在國內(nèi)有口皆碑。包括烏珠穆沁羊、小尾寒羊、蘇尼特羊在內(nèi)的眾多品種,都是阿爾山本地豢養(yǎng)的主要羊只。
其中,蘇尼特羊在阿爾山占到多數(shù)。由于頭部呈現(xiàn)黑色,當?shù)啬撩褚步兴靶茇堁颉薄_@種羊除了毛色潔白細膩,是牧民們的御寒工具之外,它的肉質(zhì)極其細嫩不膻,又保持一定的嚼勁,是公認的優(yōu)質(zhì)羊種。百年老店“東來順”,曾經(jīng)在數(shù)十年時間里指定用蘇尼特羊作為原料肉,其味道可見一斑。
而在阿爾山當?shù)兀活D蘇尼特羊肉為主角的大餐,才是來此游歷的最佳理由。
阿爾山羊肉做法很多元,草原風味的手把肉,純用清水燉制,只撒一把鹽,原汁原味,是體驗羊肉本色的最佳吃法。
羊腿適合燒烤,綿羊的皮下脂肪豐富,在明火熏燎之下滋滋冒油,而腿腱內(nèi)部的筋絡卻充滿嚼感,一把孜然辣椒面,把烤羊腿的味道拔升頂點。
石頭烤羊肉是牧民們?yōu)榱斯?jié)省燃料得發(fā)明,把羊肉平鋪在牛奶桶的底部,加上少許鹽巴,再放上一層洗干凈加熱好的石頭,最后把奶桶封住來回滾動。羊肉遇到高溫石頭發(fā)出噼噼啪啪聲響,呈現(xiàn)出低溫慢烤與蒸結(jié)合的烹飪。而奶桶的滾動則讓羊肉烤得更均勻。在燃料不足的時代,這是獲取一份鮮嫩又帶著焦香羊肉的,最好方式。
羊蝎子和羊腩肉適合紅燜,這是更東北的做法,醬油、糖和文火慢燉,燉到水油分離,湯汁咸鮮,把本來桀驁不馴的肥油、雜骨,馴化得服服帖帖。
當然,涮羊肉才是最具儀式感的、最地道的阿爾山吃法,這種來自清水煮的草原上的簡單料理,在受到各種文化的沖擊下,變得越來越完善和精致:富含礦物質(zhì)的溫泉水是涮羊肉最好的引子,排了酸的黃瓜條、羊里脊、羊磨襠、羊上腦、羊三叉、一頭沉按順序來涮,一碟二八醬蘸著吃,就已經(jīng)足夠鮮嫩。最后用涮羊的原湯泡本地的大米飯吃,再來一份腌菜佐餐,這是羊肉最美的滋味,更是阿爾山最美的滋味。
1996年6月10日,國務院批準設立阿爾山縣級市。
這座邊陲小城,在經(jīng)歷了蒙古的努圖克(營盤)、滿清的旗、民國的鎮(zhèn)之后,終于迎來一次歷史性的遞進。
而那里的羊肉、大米、菌菇、魚鮮和野菜,也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
就像興安嶺上的杜鵑一樣,漫山開遍,終成圣境風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