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格特約作者 胖馮
導讀
明治維新后,日本迅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并最終吞下戰敗苦果,但其企業改革經驗,依然值得我們重視。19世紀70年代,啟動改革不久的日本政府,很快意識到發展國有企業的弊端,轉而支持民營企業,并培育出一批世界級的公司。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主要來自于內部,通過體制改革釋放新的增長紅利,是回應增長挑戰的利器,這一點應成為當前共識。
1876年1月25日上午,河北保定。一個日本人和一個中國人來了一番很有意思的對話。
一邊是29歲的日本駐華公使森有禮,一邊是54歲的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兩代人的對話。
這時候,中日兩國都處在一段難得的安定時期,各自在國內開展經濟建設。日本在搞明治維新,中國在搞洋務運動,都在建工廠、造槍炮。
但實際上區別很大。
傳統服飾之爭
整個對話,森有禮說的都是英語。而李鴻章旁邊是一名翻譯。
兩個人的穿著打扮更是大相徑庭。李鴻章穿的是清朝傳統的官袍朝靴,留著辮子。森有禮穿的是歐美式的西裝和皮鞋,頭發也是西洋式的中分短發,而不是日本那種把前面一半頭發全部剃光,后面留著發髻的傳統男性發型。
森有禮被稱為“明治六大教育家”之一,1875年任日本駐中國公使
兩人對話的一大沖突,就發生在穿著這個話題上。
簡單翻譯,大意如下:
李鴻章:“近來對貴國所作所為很是贊賞,然獨有一事不明,貴國為何模仿歐洲,舍棄傳統服裝而穿著西裝?”
森有禮:“這個道理很簡單。我國舊有服裝(和服)穿著寬闊爽快,但只適合與世無爭安逸度日的人。對勤勞干事的人來說不適合,所以改了。我國從中受惠良多。”
李鴻章:“衣服制度,乃是人們追憶祖先遺意之所在,在子孫者,宜當引為貴重,萬世保存。”
森有禮:“如果我國的祖先活到今天,在這件事上的做法跟我們一定沒有兩樣。一千年前,我國祖先發現貴國的服裝比我國的更好,就采用了。無論什么事情,只學好的,是我國的一大優點。”
李鴻章:“貴國祖先采用我國服飾,堪稱最賢之事。我國服飾乃是織品,甚為便利,貴國國內原料也足以制造。現在模仿歐洲服飾,真是莫大浪費。”
森有禮:“雖是如此,但在我們看來,貴國衣服,論精良與便利還不到歐洲服飾一半。如頭發長垂,鞋大且粗,最終不能為我國人民適應。貴國諸般之事,思之皆不能行之于我。”
“至于改穿歐洲服飾,如果讓一個不懂經濟原理的人來看,的確浪費。但您也知道,勤勞乃富榮之基,怠慢乃貧窮之原。我國舊服飾寬敞松快,適合怠慢而不適合勤勞之人。我國想用勤勞致富替代怠慢致貧,因而舍舊就新。現在投入一點,將來可以期望無限回報。”
中日改革競賽
近代以來,日本跟中國其實是一對難兄難弟。
兩國都是被西方的大炮轟開國門的,日本的命一點兒也不比中國更幸運。美國軍艦直接開到東京灣,炮口頂著日本人的腦門下令:如不開放國門,立即交戰。日本只得忍氣吞聲。
出讓租界、商品傾銷、片面的最惠國待遇、領事裁判權、不平等條約……一個都不能少。在日本著名維新思想家福澤諭吉筆下,當時的日本是:
“試看今日都下之情景,騎馬乘車、趾高氣揚、令人回避者,多是洋外之人。偶有巡邏、行人抑或馭者車夫,與之發生口角,洋人則旁若無人手打腳踢,而我國侍懦卑屈之人民竟無還手之力……其狀恰如弱小之新婦在老悍之姑婆身邊一樣。”
為什么日本人不敢還手,看一眼都知道。兩百多年來日本閉關鎖國,足足吃了兩百多年素食。由于常年缺少蛋白質,男子平均身高還不到1米5。要跟牛高馬大的西方人動手,從個頭上就先矮了三分。
見識到差距以后,日本人迅速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全盤西化運動。
1871年,日本派出50多名政府少壯派官員組成的考察團,先后考察歐美12個國家;
1872年,政府下令,廢除傳統服飾,正式禮服一律改為西服;仿造美國軍隊樣式,為日本軍隊統一制訂西式制服;
1873年,明治天皇身著西服、采用西式中分發型的照片被下發到全國各地懸掛,令官民朝拜、效仿。日本二百多年來的素食制度被廢除,政府號召,國民應吃牛肉、喝牛奶,以改善體質……
吃和穿只是生活層面的改革。日本人的思想還有更大的改變。
在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大英帝國,日本考察團足足考察了25個城市。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工廠是國家強盛的基礎。只有發展工業,才能富國強兵。
這個代表團里有個大久保利通,被稱為“日本維新三杰”之一。他回國后,很快寫了一份報告,叫《有關殖產興業的建議》。其中有幾句話,今天看來仍不過時。
“大凡國家之強弱,系于人民之貧富。人民之貧富,系于物產之多寡。而物產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勵人民之工業。”
很快,日本政府發行大筆公債,用來引進西方的工廠、機器、技術,雇傭西方的經理人和工程師。很快建起一系列的工廠。
1865年,晚清最大的軍工廠——江南制造總局成立。圖為炮廠車間
而中國這一邊,干的事情也差不多。李鴻章帶頭搞起洋務運動,口號是“自強”“求富”。
他的思路,我們今天已經知道了。那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官袍、辮子,乃神圣不可侵犯之物,萬萬不能動搖。
日本國企折戟
一開始,日本跟中國一樣,搞的都是國企。由政府直接出面,買地皮、買設備、雇員工,從事生產。
這也是無奈之舉。剛剛改革開放的日本,民間既無資金,也無技術和管理人才,商人也多在觀望,沒有投資的能力。就這樣,日本的鐵路、礦山、水泥、玻璃、造船等一批國營企業,有模有樣地建立起來。
政府的口號是“勸業”,想靠這些企業給民間做示范。但是沒多久就發現不對了。有一些企業的確盈利了,但大部分都處于虧損狀態。
國企算的是政治賬。因為知道自己的“勸業”性質,它們并不把盈利放在首位,沒有興趣進行精細的成本核算,只要造出東西來就可以交差。賣不出去就堆在倉庫里。
它們也不去研究市場,打開銷路。就這么一家企業,還是國企,老百姓不買它的又能買誰的呢?如果賣不出去,企業虧損,那就向政府要補貼。不然企業關閉,國家損失可就更大了。
大藏卿(財政部長)不得不檢討:
“政府直接管理的許多事業完全無利可圖,不但不能成為國庫的財源,而且有成為庫款的漏卮之勢。”
而且,政府的初衷也完全沒有達到。創辦國企不但不能“勸業”,反而讓民間更不敢興辦類似的企業。道理也很簡單:你怎么敢跟政府爭利?
報紙《自由新聞》的社論主筆田口卯吉批評說:
“何謂勸業?是謂政府從事制造乎?此乃實際阻礙民間同種行業之興起,絕不能達成勸業之目的。”
讓日本政府對國企徹底失望的導火索,是1874年的“征臺戰爭”。日本出兵侵略中國臺灣,當務之急就是運兵。
當時,實力強大的美國太平洋郵船公司占據了日本海運的幾條主要航線。日本人想雇它,但美國不愿趟這趟渾水,拒絕了。于是,政府又把目光投向國有控股的“郵政汽船公司”,它有24艘蒸汽船。
郵政汽船公司的船都是“老破小”,它也怕自己擔不起這樣重大的任務,推三阻四不接活兒。理由是:船只性能不行,需要進口。而且即使進口了足夠的船,我們也沒有足夠的人。實在抱歉!
日本政府氣得夠嗆,又無可奈何。這時,有個在日本政府當顧問的美國人建議說:有一家叫“九十九商會”的民間航運公司,雖然規模不大,只有6艘蒸汽船,但它善于經營,效益很好。不如讓它試試。
“九十九商會”的創始人叫巖崎彌太郎。這個人是個下海經商的小公務員,蠻有企業家精神,經過仔細核算,他跟政府簽了協議。日本政府花錢進口13艘蒸汽船,借給他的公司。一邊學習駕船,一邊摸索航線,一邊開始運輸。
這場戰爭最終沒有打起來,中日兩國簽署了合約。但巖崎彌太郎證明了自己。
到當年年底,他的公司共完成24次運輸任務,沒有出現任何問題。由于精打細算,不但收費很低,企業還有所盈利。日本政府非常滿意。
第二年,那家郵政汽船公司最終維持不下去,破產了。日本政府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它的資產連同那13艘蒸汽船全部無償交給巖崎彌太郎,扶持他與美國人競爭。
巖崎彌太郎也很爭氣。僅僅兩年時間,他就發展到擁有國內蒸汽船總噸位的73%,手下員工三千多人天天996,不但迫使美國、英國的郵船公司退出日本市場,還開辟了日本有史以來第一條海外航線——大阪到上海。
1874年,三菱成為當時日本第一的海運公司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只講一個故事。
公司有個高管叫近藤廉平,后來當上了公司的總經理。就是這位未來的總經理,有一天寫家信的時候,無意中抓了一張公司的信紙,被巖崎彌太郎發現了。
他當即宣布:為了這張一分錢都不值的信紙,近藤當月的70元月薪將被扣除15元。
巖崎彌太郎的公司最終又把業務發展到金融、煉鐵、信托、采油……最終成為日本國內最大的企業集團之一。它的名字也改了幾次,最終就是我們今天知道的:
三菱。
從三菱開始,日本政府痛定思痛,徹底改變了發展經濟的指導思想,要來真格的了。
民營經濟崛起
在三菱事件之后6年的1881年,日本政府成立了一個新的部委,就叫:
農商務省。
這個部門的職能,有點類似于農業部+商業部+工業與信息化部+發改委。它的第一號任務,就是加快速度,把大批國企賣給民間。
換句話說就是“國退民進”。
日本人意識到:這條路走錯了。要真正把日本變成工業國家,政府必須退后一步,鼓勵市場競爭。
一開始,政府只想賣掉那些虧損的企業,而保留少數能賺錢的企業。價格定的不低,還必須一次性付款。根本沒人買。
直到政府一位叫大隈重信的大佬發話:
“沒有收益的官辦事業改稱民業,或許也能有所收益;有收益的官辦事業若依然官辦,則將誘發政府專辦之勢,違背當初勸業目的之宗旨。”
日本政府想明白了。迅速指令農商務省降低國企的價格,而且允許民間企業分期付款。
比如:
日本第一家玻璃工廠——“品川玻璃制作所”,政府投資19萬日元,只以8萬日元就賣給了商人西村勝三,而且可以分55年償還;
這家公司,就是如今執日本耐火材料之牛耳的品川耐火材料株式會社,產品行銷50余個國家。
日本第一袋水泥的生產者,“深川工作分局”價值17萬日元,以7萬日元賣給了商人淺野總一郎,分25年償還;
有了這家公司,淺野總一郎從一個賣糖水的路邊小販最終成為日本的水泥大王,跟三菱一起位列日本“十大財閥”之一;
跟政府關系良好,在關鍵時刻靠得住的三菱自然更是獲益良多。政府投資62萬日元的長崎造船廠,作價54萬日元賣給它,分25年支付;但它最終只付了9萬。
日本政府這次拋售國企的決心和力度,在世界歷史上也屬罕見。它不僅讓政府丟下了沉重的財政包袱,救活了一批奄奄一息的虧損企業,而且引發了民間的投資興業熱潮。
從此,日本的紡織、機械、鐵路等事業轟轟烈烈地發展起來。僅經過一代人的時間里,日本就從蕞爾小國迅速“彎道超車”,實現了初步的工業化。有了實力做后盾,日本把西方列強加給它的那些不平等條約也都陸續作廢了。
到甲午戰爭前夕,日本的土地稅在國家財政比重中已經只占三分之一多,鐵路總長度已達3000公里左右,是中國的十倍;
日本政府的財政收入在20年間增加了三倍,以中國1/30的國土面積和1/10的人口,在財力方面做到了跟中國并駕齊驅;
同時,日本政府還可以把國家力量集中到軍事工業上。在步槍、火炮、鐵甲戰艦等兵器方面,日本已經開始自行研發和制造。而中國卻一切都要依賴進口。
這些年間,中國卻始終在堅持洋務運動,在“官督商辦”的死胡同里轉圈。
日本人能走出這樣一條截然不同的路,跟他們的思想是分不開的。
一個國家的原有文化背景越深厚,在接受外來文明時就越多地排他。
福澤諭吉在他的書里把世界上的國家歸為三類。中國和日本同屬一類,“半開化”國家。他說:在汲取西洋文明方面,日本是比中國容易的。
早在1862年,另一位維新領袖高杉晉作到上海考察,特意去逛書店,想盡可能多地尋求信息。
他偶然間問了一句:魏源著的《海國圖志》有嗎?
這本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詳細記錄世界各地歷史政治、風土人情,號召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的書,在日本先后出過20多個版本,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超級暢銷書、現象級產品。
然而,在它的故鄉中國,這本書竟然已經絕版。
中國的書店里擺賣最多的,是如何應對科舉考試的書。
獨立精神之辯
李鴻章和森有禮那番對話二十年后,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中國慘敗,老大帝國敗給了蕞爾小國。李鴻章耗費半生心血建立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李鴻章親自前去日本談判議和,最終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賠款2億3仟兩白銀。他引以為椎心之痛,終身不肯踏上日本國土半步。
1895年4月,李鴻章在日本馬關(今日本下關市)春帆樓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簽訂了《中日講和條約》
這次談判的情景,被很多美術品和照片記錄下來。今天,我們仍然能看得到。
坐在談判桌前的雙方,依然一方是官袍朝靴,留著辮子;一方是西裝革履,中分短發。
不知此時的李鴻章,是否想起了二十年前那番關于衣冠服飾的對話?
時至今日,他又會是什么心情?
在那番對話的最后,他有些聽不下去了,問:
“貴國全部放棄舊式服飾,效仿歐洲穿著,貴國的獨立精神多少被歐洲人支配,閣下不以為恥乎?”
森有禮回答:
“毫無可恥。相反,我等以此變革為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