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發現更多城市精彩
在喀什古城我們走訪了六位手工匠人,寫下了與他們的交談及對他們的觀察,他們用了很多時間去做一件事,打出一塊塊馬掌鐵,磨著一條條皮革。手與時間,是他們的關鍵詞,但常常與這個時代的癥候格格不入,當我們走近他們,能清晰地看到造物之人的沉靜、落寞,而細微之處更能覺察造物者的榮光。
初始
什么也沒有
只有一雙手
指節分明、斑駁
摩挲著鐵、木頭、皮革、針線...
然后
有了一切
這是一首造物者的詩
有靈且美
01
馬與馬掌
鐵匠抿著唇,托住馬蹄,用刮刀刮下一整片蹄甲,動作短促有力,那些嵌在蹄冠溝內的泥土也隨之脫落,泥土來自喀喇汗時期吧,戰馬嘶鳴著搏殺的戰場,來自草原吧,那是游牧者徜徉著的廣袤無垠之地,馬兒啊,一路從大漠黃沙飛奔踏進綠洲孤島,踏過了塵土飛揚的土路,踏過了時間,幾個世紀,走到了鋪滿地磚的街。
釘完前蹄的最后一顆釘子,終于結束了換馬掌鐵,鐵匠和馬主人一起將麻繩松開,給馬松綁,馬抖抖鬃毛,輕踏幾下,新的馬掌鐵與地磚發出清脆的碰撞聲。鐵匠重新回到打鐵的地方,一錘一錘,他身旁的桑樹枯了又長出新的枝椏,他繼續沉默著一錘一錘,馬掌鋪旁縱深的小巷似乎要蔓延到那一片無垠之地去了。
02
木匠:時間的裁縫
木屑在高速旋轉的車床機前四處飄散,旋即落滿作坊的角角落落。不大的作坊里,桑木、杏木、白楊木和核桃木被整齊地碼放在一旁,露出深褐色的木髓;墻面上掛著刻刀、砂紙、小鋸子等工具,門口則掛滿了成串的木勺、搟面杖和木葫蘆。車床機上的字跡早已模糊不清,機身也有了歲月的痕跡,卻不妨礙這臺老機器辛勤地工作,這一點與它的主人如出一轍。
20歲那年,老人在喀什古城開了一家木器加工作坊,并以自己的名字來命名。在20世紀70年代,木匠是受人尊敬的職業,當時的馬木提·艾麥提也是古城里受人歡迎的木匠,做衣柜、做梳妝臺、做搖籃、做和面盆……請他做木工活的人總是絡繹不絕,他每個月也有百元的收入。后來,木工活漸漸遇冷,馬木提·艾麥提開始制作木制手工藝品,搟面杖、木碗、木盤,吐客車(馕戳)……什么暢銷就做什么。他也給自己的家人制作器具,親手制作的搖籃陪伴了整整兩代人;吃飯必備的“庫休克”(小木勺)和“阿亞克”(木碗)也由他承包,用了幾十年依然光鮮如初。
03
頭頂一朵奇葩,匠人大半人生
在古城里的花帽巴扎上,一些店是華麗熱鬧的,一些店是沉穩內斂的。阿布都瓦克·吐爾洪的店便屬于后者。相對于沿街的店鋪,他的花帽店略顯樸素低調,小小的店面一覽無遺,懸掛了顏色、大小不一的皮帽,五六頂花帽置于一堆皮帽旁,甚不顯眼。原來,阿布都瓦克·吐爾洪和他的父親都是皮帽藝人。
維吾爾人向來重視頭部的裝飾,傳統的帽子主要有花帽和皮帽(維吾爾語稱“圖瑪克”)兩大類,皮帽的種類有很多,人們會根據年齡性別身份來選擇穿戴。比如男青年主要戴形似深缽的白圖瑪克,一般的男女則戴形似梯形、柱形的歐熱圖瑪克,而用海瀨皮縫制,沿邊較寬,帽頂帽圈黑色或咖啡色的絲絨、平絨做面子的圖瑪克,過去是尊貴婦人的象征,現在多為老年人佩戴,基本形狀為圓形,兩側帽瓣較長的庫拉克恰是當地人冬季常戴的皮帽。花帽一向“名聲在外”,但在維吾爾族人眼中,皮帽和花帽一樣重要,是帽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體現著維吾爾族的民俗風情。
04
樂器制作與音樂
語言某種程度限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流,但沒有語言誕生之前,人類也許就已經開始歌唱,音樂從共鳴箱中流淌出來,這個小小的共鳴箱,誕生著撩撥人心弦的嗡嗡的共振,很難說這到底是音樂的自然流淌,還是靈魂共振的另一種表達,音樂總能跨越語言的鴻溝,成為人類、生命、宇宙間渺渺塵埃的嘆息。
樂器制作最難的部分是做共鳴箱,制作它對于工藝的要求高到極致,整個樂器最關鍵的部分就在這個地方,共鳴箱與琴頭、琴把是一體的,制作的時候需要格外小心,不然很容易與琴頭、琴把之間斷裂,阿不力米提不斷告訴自己,精細再精細一點,他屏住呼吸,動作越發熟練。
也許和音樂有關,總讓人將其與理想主義的特質關聯,但到最后你會發現,這仍是一種勞作,他們從不習慣標榜遠離俗世,打磨的粉塵,刷上的木漆,都與經濟收入切實掛鉤,這不過是億萬日常勞作中的一種,恰好與音樂有關。當你問起「熱愛」「理想」,他的回答總是現實的。每天阿不力米提都坐在工作臺前,有時把泡好的羊骨頭切割成貼片形狀,貼在琴把上作為裝飾,有時用帶著花紋的蟒皮包住共鳴箱,有時細細打磨著木材,這木材也許來自桑樹木抑或是沙棗木。當低頭撫摸著琴把凹凸的花紋,阿不力米提突然想彈琴了。
05
一雙皮鞋:時間與手的溫度
61歲的買買提吐爾遜正在釘鞋跟,釘鞋跟的時候需要用榔頭把釘子敲進去,手捻起散放在桌面的小釘子,一錘又一錘,再捻起,一錘,稍不留神,釘子歪了,買買提吐爾遜面不改色,拿著起釘鉗把錘歪的釘子拔出來。10歲的買買提吐爾遜最開始跟著父親學做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彎的釘子一個一個掰直,他說這是父親讓他訓練手藝,從敲彎的釘子中,他逐漸理解鞋的結構,父親慢慢地讓他釘釘子,接著給鞋跟封邊......
就這樣,手每天摩挲著皮子、釘子,他的手指節分明,寬大,一只手能包住一只鞋,凸起的血管和明顯的細微傷口留下的疤痕增生,指腹泛白,沾著木屑皮屑。粗糙、凹凸不平,手是這樣,工作桌面是這樣,墊在大腿上的一大塊軟皮革也是這樣,遍布劃痕與劃開的口子,鞋鋪也是這樣,鞋架上堆滿了手工皮鞋,塑料袋裝著的皮料堆放在另外架子上,陳列展示的鞋子都放在店鋪外,走在街上,如果不在陳列的手工鞋面前停下步伐,不太容易留意到里面有一個低頭細細磨著皮革的鞋匠,這是古城里唯一的手工鞋匠了。
他的手與周遭的一切似乎都是斑駁的,只有他的眼睛,很亮,一股天真、滿載情緒。他能聽懂的普通話,都是關于鞋的話題,比如鞋如何做?皮鞋為什么會有些硬?當回答這些問題時,他總是滔滔不絕,仿佛要一直講下去,他會邊講著邊起身拿起鞋架上的手工鞋,有一雙靴子里塞著木頭,他撫著鞋跟,說:這里釘的是木頭釘子,比起鐵釘,木頭釘子不容易生銹,這雙鞋可以穿更久。他反問我:知道手工藝術的獨特之處是什么嗎?我答:時間和溫度。翻譯沒理解溫度,我握了一下翻譯的手,跟她說,我的手的溫度會傳達到做出的物品上。買買提吐爾遜聽到回答,笑了,然后豎起拇指。他給出的答案也是漫長的時間,以及鞋匠的感情會滲透進鞋子里,心情好的時候做出來的鞋子會更好看。路邊的木匠、泥瓦匠也是如此,不同的人做出的東西肯定不同,從做出的物品上能看出匠人的狀態與本心。
06
皮雕藝術:皮革的百變人生
在古城里,沿著阿熱亞路一直往前走,沿街店鋪林立。走到手工藝人匯聚的街區,初見李輝利時,他正埋頭忙著眼前的皮雕工作,雕刻刀在他手中嫻熟地游走在皮革上,每一下敲打、雕刻都得精準,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
手工皮雕是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被稱為皮革上的紋身。一張普通的植鞣牛皮,經過繪圖、刻線、雕刻、上色等多重工序,呈現出各種深淺、大小、遠近等立體效果,在皮雕藝人的刻刀下,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個獨具特色的藝術作品。因為皮雕藝人的打磨、雕刻,給予了它第二次生命,也賦予了它靈魂。
古城的白日緩慢而悠長,手工藝人創作的時間也不自覺被拉長。李輝利形容自己創作過程是販賣時間的過程。在不斷的敲打和雕刻之中,忘記了時間的流逝。“早上過來就繼續前一日未完成的工作,有靈感了,就開始畫畫,或者拿出擱置的未完成品繼續完善。忙著忙著,時常會忘了飯點。”一副簡單的皮具,經過手工藝人的打磨,皮面緩慢且細微的產生著變化,融入了視覺美感及創意巧思,成為了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坐在制作臺前專心工作的他,不時有人上前詢問,走進店里觀賞挑選,還有一些游客回去后專門聯系他定制文創產品或皮雕藝術畫幅。“自己開店,店是面向外界的,但做皮雕是面向自己的一個過程?!币婚g小店像一個文化窗口,給人們展現了新疆皮雕藝術的同時,也是藝術家一個創作與自我表達的空間。
新書《對話·喀什古城》即將和讀者見面,
敬請期待。
發現城市之美
“發現城市之美”項目組織專業采編團隊,實地走讀中國各地,系統收集和發掘每個地方已經消失或即將消失的原生態文化,以原創圖文書籍、主題紀錄片、自媒體、文創產品等為載體,打造中國最大的原生態文化素材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