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何謂輻射。其實,輻射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充斥在每個角落。因為輻射是指能量以電磁波或粒子形式向外擴散的現象,而這個世界只要溫度超過絕對零度(零下273.15℃)的地方,就有能量,而宇宙中還沒有發現也不可能存在絕對零度的地方,因此輻射無處不在。
輻射有兩類,一類是電磁波,一類是粒子。電磁波頻率由低到高,波長由長到短劃分為無線電波(包括長波、中波、短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γ射線。
在電磁波譜中,除了可見光可以被人眼看到以外,其余波段的電磁波人眼都無法看見。可見光以下頻率的電磁波可謂無處不在,如一支蠟燭,一塊石頭,一件衣服,都會有輻射,但這種輻射由于波長長頻率低能量低,一般對人體不會產生大的傷害,被稱為非電離輻射。
非電離輻射主要輻射主要以電磁場的形式傳播,通過電磁場,讓周圍物質內在的粒子運動提速,這樣物質就會產生熱量,讓受體溫度升高,如陽光和爐火照射到人體上,人們就會感到發熱。這種熱只要不到達某種程度,就不會對機體產生傷害。
宇宙中這種輻射是最普遍的輻射,無處不在,如各種光照、反射、家用電器的各種無線電波、微波(wifi)充斥在我們周圍。但這種非電離輻射由于密度小功率小,我們幾乎就感覺不到,許多年過去也不會傷到一根毫毛。因此,這種非電離輻射只要不是密集的集中照射,如集中強光照射,就對人體無害。
在電磁波譜中,對人體傷害于無形的是電離輻射,也就是處于高頻段的紫外線、X射線、伽馬射線,這些電磁波由于頻率越來越高,傳播其能量的光子單個能量就越來越大,這些光子在沖擊有機體時,就會將組成機體細胞的原子中的電子撞走,從而讓這些原子變成了離子。
原子呈中性,不帶電,離子就帶電了,意味著細胞的分子結構遭到了破壞,DNA等重要的生命物質發生了殘缺或變異,從而讓生物致病、致癌,甚至迅速死亡。
在電磁波譜中,波長越短,頻率越高。可見光的頻率為4.2×10^14~7.8×10^14赫茲之間,也就是光子每秒震動約400萬億~780萬億次之間,紫外線的頻率則可達到7.8*10^14~5*10^16赫茲之間,光子振動就在每秒780萬億~5億億次之間;而γ射線則可超過恐怖的3×10^19赫茲,光子震動每秒就達到3000億億次以上。
因此,γ射線是最厲害的電離輻射,可以致命。
與電磁輻射相對應的另一種輻射是核輻射。核輻射又叫粒子輻射,是原子核從一種結構或能量狀態轉變成另一種結構或能量狀態過程中,釋放出來的微觀粒子流。這種粒子流高速沖擊周邊物體,可以將物體原子中的電子,甚至擊碎原子核,形成強大的電離輻射。
這種電離輻射與高能電磁波導致的電離輻射方式不一樣,高能電磁波是不帶電的中性光子,由于能量大沖擊導致的電離,因此也叫間接電離;而核輻射導致的電離,是由于質子或氦核、電子等帶電粒子形成的高速射線沖擊,對目標粒子實施電離。
核輻射有三種方式,即α、β、γ輻射。α射線由氦核形成,外照射穿透能力很弱,只要一張紙就能擋住,但如果吸入人體危害很大;β射線是電子流,照射皮膚后會形成燒傷,但穿透能力也小,只要距離稍遠,輻射源不進入體內,危害就不大。
伽馬射線實際上就是高頻率電磁波,能夠穿透人體和建筑物,危害距離很遠。
實際上,不管是電磁輻射還是核輻射在自然界都普遍存在,但由于能量小危害都不大,只有在核爆炸或核電站事故中泄漏的放射性物質,才能夠大范圍地對人體造成傷害。那么多大能量的輻射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呢?
輻射計量單位很多,如貝克、焦耳、居里、拉德、雷姆等,這里介紹一個常用的基本單位,叫西弗,字母表示為Sv。但西弗是一個非常大的單位,相當1kg體重吸收1焦耳(J)的能量。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采用毫西弗(mSv)或微西弗(μSv),它們之間的關系是1Sv=1000mSv,1mSv=1000μSv。
我國發布的《放射衛生防護基本標準》(gb4792-84),對放射性工作人員的劑量限值規定為,一般情況:全身均勻外照射50mSv/年,眼晶體150mSv/年,其他單個器官或組織500mSv/年;特殊照射:一次不大于100mSv,一生不大于250mSv;應急照射:一次不大于250mSv。
一次性短時輻射量低于100mSv時,對人體沒有危害;100~500mSv時,人們不會有感覺,但血液中的白細胞會減少;達到1000~2000mSv時,出現較輕的射線疾病,出現疲勞、嘔吐、食欲減退、暫時性脫發、白細胞紅細胞減少;達到2000~4000mSv時,人體骨髓和骨密度會受到破壞,紅細胞和白細胞大量減少,出現內出血、劇烈等癥狀。
輻射劑量大于4000mSv時,會危及生命,但依然可以救治;大于6000mSv時,救治比較困難;大于8000mSv時,基本沒救。
根據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2000年和2008年報告,全球天然電離輻射源所致個人年有效劑量平均值為2.4mSv(典型范圍為 1mSv~13mSv),據有關方面發布的信息,我國電離輻射源所致個人年有效劑量平均值大約為3.1mSv。
據國家生態環境部《2021年全國輻射環境質量報告》指出,我國居民所受的電離輻射中,主要來自天然輻射,占94%,其中來自宇宙射線輻射占11%,來自陸地γ輻射占16%,氡、釷及其子體占52%,其他占15%;人工輻射占6%,主要來自醫療檢查的輻射。
許多人對醫療檢查的輻射談虎變色,實際上總體上是比較安全的,均在人體安全承受范圍,一般對人體不會造成大的影響。具體說來,進行一次CT檢查輻射量約為10mSv,一次簡單的胸部透視輻射劑量只有0.2mSv,胸片只有0.023mSv。
專家建議,一般醫療檢查每年不超過20mSv比較安全,即便由于特殊病情多做幾次檢查,輻射劑量大一些,兩權相害取其輕,也還是要做。據統計,因醫療檢查輻射導致罹患癌癥的幾率為千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無須過分擔憂。
綜上所述,輻射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絕大多數時候是無害的。但這并不是說對防輻射就可以掉以輕心,在大自然出現異常現象和人為導致的輻射增加時,如太陽耀斑大爆發、臭氧層空洞、宇航員飛出大氣層、核爆炸和核泄漏等事件,會導致傷害生物的電離輻射強度大大增加,這時就必須采取各種措施做好防護。
但說防核輻射必須以輻射劑量為依據,不談劑量的核輻射討論是不科學的。
時空通訊原創文章,請尊重作者版權,感謝理解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