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中元節(jié)在歲月的流逝中慢慢淡去了風味,在一年年盛夏的蟬鳴中只留下了日歷上一個熟悉的名字。
和清明節(jié)相比,中元節(jié)的傳統(tǒng)流逝地更快。隨著人們都遷去了城市,遙遠鄉(xiāng)里的土墓再也不復曾經的輝煌。
又是一年七月十五,以往人們掃墓祭奠,緬懷已逝的親人或者朋友。同時也是接受死亡,明白人生終究是有盡頭。
佛說,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生老病死,一個人從生下來之后,就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
每一個人從出生以后就一步一步的走向墳墓!
認識死亡,理解死亡,是人生最大的一場修行。
當一個人真正見過生命的消逝,他的童年也就結束了。歡愉的日子,一下子看到了終點。人生再也沒有單純的快樂。
生命的意義很大程度上是由死亡賦予的,因為有了死亡,生才顯得更為重要與珍貴。
中國人,骨子里就有著謙卑與中庸,這是我們的民族符號。對待死亡也是一樣,我們在豐收夏熟之際的時候向先祖?zhèn)兗漓耄砬髞砟甑男腋0部怠2磺蟠蟾淮筚F,只求歲月靜好,沒有豪華酒席,沒有大紅燈籠,只有在火中靜靜燃燒的紙錢,在空中縷縷散去的青煙,以及我們心中默念的懷念與希望。
祭祖盡孝,追懷先人,祈福消災,才是中元之精髓,與封建迷信并無過多關聯。
拋開中元節(jié)常常提起的習俗傳統(tǒng),去向深層的文化內涵,我們走向我們自己的死亡哲學。中國的死亡美學不像亡靈節(jié)那樣轟轟烈烈,不如西方人那般沉寂憂傷,我們一直有著獨有的見解。只不過在淡淡的記憶中,那些珍貴的時光隨著人們本就樸素的信仰變得稀疏平常,忘記了我們自身的獨特與美好。
逝者歸根,生者尋根。中元節(jié),我們一起思考“死亡”。
既然人生終歸寂滅,不如活在此時。對生活保持熱愛,不愧對歲月里的每一天,才能不負韶華,不負此生。
漫游家,心隨自然
01
公元前469-前399
蘇格拉底
“它或者是一種湮滅,死者不會再有任何意識;或者如有人所說,它是一種真正的轉變:靈魂從此地遷徙到彼地。現在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活著;究竟誰過得更幸福,只有神知道。”
傳統(tǒng)上認為,哲學肇始于蘇格拉底的受審和死亡,蘇格拉底受到梅雷多、安虞多與呂貢的誣告而被判處死刑。 他同時受到了兩項指控: 腐蝕雅典青年,不敬城邦所敬之神。
02
出生年代不詳,死于公元前320年
第歐根尼
與慣常認識不同,cynicism(犬儒主義)并不等于該詞在現代意義上的cynical(憤世嫉俗的)。犬儒第歐根尼曾經被稱為“瘋掉的蘇格拉底”,但是,這種稱呼忽略了他那明智的生活方式,也忽視了他與雅典城邦牛氓蘇格拉底真正的類同之處。
當被問到何為世上最美之物的時候,第歐根尼回答說“言說的自由”。他的言行顯示出了對腐化、奢侈和偽善的堅定不移、永不休止的反對。他住在一只木桶中,夏天時就在熾熱的沙灘上滾來滾去。在冬天,他通過擁抱落滿雪的雕像來習慣寒冷。
據說,第歐根尼死的時候已近95歲。一種說法認為他死于生吃章魚,另一種說法是他憋了一口氣而將自己憋死了。
03
121-180
馬可·奧勒留
“你為什么要為生命的長度擔心呢?”
生命之要義乃是遵從理性和神圣精神,接受自然賜予你的任何東西。以這種方式來生活并非是害怕死亡,而是用一種輕蔑的方式來看待它。只有對那些無能活在當下的人來說,死亡才是恐怖的。“在命令你前進的死神的微笑中,帶著你的笑臉,繼續(xù)走下去吧。”
,一直是羅馬人的皇帝。 他的《沉思錄》創(chuàng)作于戎馬倥傯之中,那是他生命中的最后十年。
04
370-415
希帕提婭
“最恐怖的事情就是把迷信當作真理來教授。”
在希帕提婭去往講堂的路上,她被一幫基督徒流氓從馬車中推了出來,拖到了凱撒里昂教堂中。 她先是被剝光了衣服,然后被用花盆碎片殺死了。
05
1533-1592
蒙田
“探討哲學就是學習死亡。”
“我出生在1533年2月最后一天的十一點到正午之間。兩周之前,我剛剛度過了39歲生日,我至少還需要再活三十九年”
遺憾的是,蒙田的愿望并沒有得到上帝的同意。剛過60歲生日之后六個月他就死了。他曾經有過一次瀕死的體驗。那時他正在離家一里路的地方騎行,他的一位仆人正騎著馬全速奔跑,突然就像一個巨人般絆倒了般與蒙田面對面地撞到了一起。“我感覺一團閃亮的火焰正在震動撞擊著我的靈魂,在那一剎那,我從另一個世界回來了。”
06
1561-1626
培根
“知識就是力量。”
那是在倫敦的一個特別冷的冬天,培根產生了一個肉類在雪中是不是也可以像在鹽里那樣保存的想法。于是,他從一位婦女手中買了一只母雞,并埋在雪中,然后就馬上生病了,渾身發(fā)冷。兩三天內,他就因窒息而死了。
07
1711-1776
休謨
一個無神論者能快樂的死去嗎?
問:想到湮滅是否會恐懼。
休謨回答:“一點也不,我甚至從未想過它。”
又問:來生是否存在。
休謨回答:“如果有來生,那么一片木炭放到火上就無法燃燒。”
在審視那些推崇靈魂不朽的言說時,休謨保持了懷疑態(tài)度:“通過什么樣的論據或推論,我們才能證明那些根本沒有人見過的東西的存在呢?人們甚至連與之類似的東西都不曾見過。”
因此不得不得出這樣的結論:靈魂并非不朽,而是會在人死之時隨肉體一同消逝。
08
1889-1976
海德格爾
海德格爾于1926年完成《存在與時間》一書。這本書很厚,也出了名的晦澀,但它的基本思想極其簡單:存在就是時間——對于一個人來說,存在就意味著暫時生存于從生到死之間。存在就是時間,而時間是有限的;隨著我們死去,時間便結束了。只有通過面對死亡,從我們有限的生命中挖掘出意義來,自我才能真正成為自我。
1975年冬天,海德格爾已是86歲高齡,他的朋友海因里希·佩澤特最后一次拜訪他。當佩澤特離開的時候,海德格爾揚起手說道:“沒錯,佩澤特,我大限將至。”來年5月26日,經過一晚質量很高的睡眠之后,海德格爾再次睡著了,接著便去世了。
09
孔子
傳說中,當孔子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時,在夢中出現了如下的絕望場景:
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昨暮予夢坐莫兩柱之間。(這個世界失序已經很久了,沒有人能理解如何實現的理想。昨晚,我夢到我坐在兩柱之間的祭品之中,棺槨置于其中。)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眼中,死亡只是一個自然的節(jié)點,并不具備終極意義。立德、立功、立業(yè),才具有永恒的價值。
10
1889-1951
維特根斯坦
“死亡不是生命中的事情:我們不會活著體驗死亡。如果我們把永恒解釋為不朽而非無限的時間,那么永恒的生命屬于那些活在當下的人。我們的生命沒有終點就像我們的視野沒有界限。”
維特根斯坦死于職守(哲學的討論中)。他和貝文(他的醫(yī)生)夫人建立了友情,每天晚上六點鐘他們會一起去酒吧。貝文夫人在他生日那天送給他一個電熱毯,對他說“祝你長壽”。維特根斯坦回頭凝視她,說:“活不成了。”
貝文夫人陪伴維特根斯坦度過了最后一個夜晚,她告訴他,朋友們明天要來看他。維特根斯坦說:“告訴他們,我度過了極好的一生。”
來源:摘自《哲學家死亡錄》
作者: [英]西蒙·克里切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