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貓研究所&大貓真探社
印度不想叫印度了。
最近,印度總理莫迪在給G20峰會晚宴邀請函的時候,把自己的名字下寫了用Bharat代替了India,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印度到底是想做什么,莫非是要更名了。
Bharat是不少印度人的自稱,翻譯過來是“婆羅多”,支持改名的,認為India則是英國殖民時代的產物,改名是去殖民化的手段,而反對者則認為,India背后,是全球知名的無形資產,改名意味著從頭開始。
其實,不管叫啥,印度這幾年的存在感還是很高的,啥事兒都想著摻和一腳,雖未入常,但在互聯網上也有“油管無常”之稱。
今年,印度的存在感更是拉滿,因為印度除了是人口大國,還是一個農業大國,一個印度,可以讓全球“吃不飽”。
這兩天,國際糖市大漲,ICE原糖期貨盤中曾漲到11年以來的高點,當然了,中國的白糖期貨也漲了不少,當然,如果糖價漲了,與此相關的食品飲料,價格必然也要隨行就市,跟著漲。
漲價的原因是糖有巨大的供應缺口,而這個缺口,就是印度。
在8月份的時候,印度方面就放出風聲來說,印度會在下個季度開始,禁止食糖出口,來確保本地供應,而上一次類似的措施,還是2016年,那時候,對食糖征收20%的出口稅,與現在可能的一刀切相比,還是留有一些余地的。
10月份,如果禁令生效,糖價可能還將進一步攀升。
這就不得不提印度的騷操作了。
今年印度季風推遲,降雨量不行,而印度的甘蔗,就指望著這些季風雨呢,不下雨,甘蔗就得減產,甘蔗減產,糖產量就得下滑,然后就得降低出口配額。
這樣的情況下,印度還是把本來應該用于制糖的甘蔗,拿去做了乙醇,當然不是為了做酒,而是用來混合汽油,做乙醇汽油。
車跟人搶食,環保值增不了多少,通脹率可是節節攀升。
而更早些時候,印度就已經發布過一次大米禁令,那時候,國際米價大漲,7月份米價達到了12年來最高水平。
漲價還是在其次的,供應不足才是最可怕的,不少美國人跑超市搶米,可見大米出口禁令的威力。
米價已經漲起來了,印度的政策又加碼了,當初的禁令里面,蒸谷米和印度香米是屬于豁免的品種,而8月底,印度又開始對蒸谷米征收20%的出口關稅,然后將印度香米的出口最低價設定為1200美元/噸。
蒸谷米“出廠價”就先漲20%,而香米,泰國香米經過大漲價后,同期的出口價每噸也只有1000美元出頭。
而印度各種禁令的目標,是降低本國價格,但是,似乎并沒有達成。
根據印度B2B平臺Indiamart,印度的全國平均米價大約62盧比/kg,大約合745美元/噸,與同期的泰國、越南等大米產區的價格,仍高出近100美元,而德里以及孟買的米價達到驚人的80盧比/kg和90盧比/kg。
也就是說,大米禁令的效果,似乎并沒起到什么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