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公雞只打鳴不下蛋需要公示的話,我可以理解。如果說母雞只下蛋不打鳴的話需要公示,我也覺得無可厚非。但是,公示一些母雞需要下蛋另外一些母雞不需要下蛋我就不能理解了。不下蛋的母雞就只能吃肉了。
近期,江西7家媒體公示“從事輿論監督報道記者名單”共284人的新聞,引發部分老媒體人的不適。
輿論監督是一個記者與生俱來應該有的本領,就像警察抓小偷、貓抓老鼠、黃鼠狼偷雞一般,只要你入了這一行,就應該有所作為。
我一直在想,公示出來的從事輿論監督的記者后,另外一些沒有公示出來的又拿著記者證的記者在干什么?
是否也需要公示一些跑口線的記者比如“只從事政法新聞正面報道的記者”“只從事房地產軟新聞的記者”“只從事征訂任務的記者”“只從事錦上添花的記者”?
就此問題,鄙人好奇心使然,給江西一些媒體打電話了解了一些情況。比如《江西工人報》公示了有兩名記者可以從事輿論監督。由于中國記者網不能打開,我查不到該報社有多少記者,于是就給該報社公示的電話打過去咨詢,辦公室一位男子確定他們報社確實公示了輿論監督記者只有兩名,同時他說他們報社記者總數有20多人。
更有意思的是,《江西工人報》網站公示了這兩名搞輿論監督的記者外,還公布了申報《關于向資深新聞工作者頒發榮譽證書和證章的通知》的名單,但是申報這個名單的記者,卻不在搞輿論監督之列。根據了解,他是一位副總編輯。
也就是說,該報社的資深新聞者其實是領導,不是記者。更不是輿論監督記者了。
江南都市報公布的輿論監督記者名單
有公示后就應該有考核的任務,江西7家媒體公示“從事輿論監督報道記者名單”共284人,每個人應該每月多少篇輿論監督新聞呢?
而在此前,老媒體人的考核一般是一個月兩篇任務,如此說來一個記者每年任務應該是24篇,也就是說284人一年的監督新聞發稿量應該是6816篇。
話再說回來,如果輿論監督記者完不成任務怎么辦?按照以往老記者的經驗,不是記者不敢采寫輿論監督新聞,而是報社頂不住壓力不敢發這樣的新聞。或者剛發完就“404”。
再者,搞輿論監督的新聞記者還需要拉廣告、跑會議、搞發行嗎?
目前在中國,中字頭的媒體輿論監督已經所存無幾,都是幾家都市類媒體,河南監督陜西、陜西監督湖北、湖北監督湖南、湖南監督云南……自己所在地市媒體不監督自己,也就是自己看不到自己臉上的黑,只挑別人家的刺。
同時似乎也有不成文的規定,省級媒體不能異地監督,但是自家媒體又難做到本地監督,所以深深懷疑江西這次公布輿論監督記者名單僅僅是作秀而已,沒有什么實質性意義。
輿論監督只要有良好的外部環境,不管是牛記者還是馬記者,誰都可以做,甚至是自媒體也可以做。一個人人都是記者、處處都是輿論監督的時代,見光死的丑聞才會越來越少。
形式,永遠是形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